楊佳
1987年,扶風法門寺出土了迄今世界上發(fā)現(xiàn)最早、最完善、保存最完整、最精致的一套茶具。茶具制成于成通9年到12年,為唐僖宗皇帝御用真品,包括烘焙器、碾羅器、貯茶器、烹煮器和飲茶器。
據(jù)史料記載,晚唐的皇帝經(jīng)常到法門寺拜祭佛骨舍利,祈愿國泰民安。這套文思院特別為僖宗打造的茶具,不知因何存放在法門寺的地窖里,上面又蓋了寶塔,故經(jīng)歷千年而毫發(fā)無損,完美如新。
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強盛、經(jīng)濟文化十分繁榮的時期。作為當時的世界性大國,唐王朝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影響遠遠超出了國界。國家的統(tǒng)一、交通的發(fā)達、以及南北文化交流的密切,都為茶葉的生產(chǎn)和傳播提供了條件。公元780年,陸羽著《茶經(jīng)》,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標志。該書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學雙重內(nèi)容,探討了飲茶藝術(shù),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飲茶中,首創(chuàng)中國茶道精神。此后又出現(xiàn)了大量茶書、茶詩等。隨著飲茶高潮的出現(xiàn),推動了唐代茶葉和茶文化的空前繁榮,因而史稱“茶興于唐”。
《茶經(jīng)》中將茶具定為24種,并對各種茶具的制作和用途作了詳細的說明。法門寺出土的茶具,據(jù)唐地宮物賬碑記載,有籠子一枚重16兩半,龜一枚重20兩,鹽臺一副重11兩,結(jié)條籠子一枚重8兩3分,茶槽子、碾子、茶羅,匙子一副七事共重80兩。這批茶具展示了從烘焙、研磨、過篩、貯藏到烹煮、飲用等制茶工序及飲茶的全過程,配套完整,自成體系,為目前世界上發(fā)現(xiàn)時代最早、等級最高的金銀茶具,反映了唐代茶文化所達到的最高境界,是唐代宮廷茶道、唐代宮廷飲茶風尚及其奢華的歷史見證。
飲茶習慣在唐代宮廷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甚至是皇室和后宮嬪妃時髦重要的休閑活動。在法門寺地宮中,與御用金銀茶器一同出土的,還有首次發(fā)現(xiàn)的史上最負盛名的瓷器“秘色瓷”——供奉皇室使用的秘色瓷茶碗,以及當時被視為珍稀的琉璃(即玻璃)茶碗、茶托一副。透過這些金、銀、瓷、琉璃等茶具,大唐皇家飲茶之風可見一斑。
據(jù)茶文化專家、陜西歷史博物館研究員梁子介紹,唐代人講究煮茶。首先是制作茶餅。當時已經(jīng)細分為七道工序一一采、蒸、搗、拍、焙、穿、封。具體做法是:采摘新鮮的茶葉,放入甑釜中蒸,然后把蒸過的茶葉用杵臼搗碎,再把它拍制成團餅,以炭火焙干后,用竹篾穿起來封存。煮茶的時候,要把團餅茶拿出來,放在火上炙烤片刻,然后放入茶臼或茶碾中碾成茶末,再篩過,符合標準的茶末放在茶盒中備用。唐人是用釜來煮茶的,先在釜中裝適量的水,水煮到初沸的時候,加點鹽:到二沸的時候,舀出一瓢水放置在旁邊,把茶末投入到水中繼續(xù)煮:三沸的時候,再把舀出來的水倒回去,叫做“止沸育華”,這時茶就煮好了,再用越窯的青瓷茶盞或邢窯的白瓷茶盞盛裝。這其中最關(guān)鍵的是沸騰的程度,釜是敞口的,可以看見氣泡的大小,一沸“如魚目微有聲”,二沸“如涌泉連珠”,氣泡一個個連起來了:三沸為“騰波鼓浪”。
據(jù)悉,唐朝還設(shè)立了專門生產(chǎn)皇室用茶的貢焙場所,每年春天特別派遣官吏監(jiān)督制造,為趕上每年清明節(jié)的“清明宴”,日夜快馬加鞭的送上春茶。
宮廷是封建社會的最高層,既是時尚與文明的典范,又是文化思想傳播的中心。當時皇帝講究飲茶之道,御用茶具金碧輝煌、華美富麗到極致,社會飲茶的風靡可想而知,陜茶的珍貴也就可想而知了。
史料記載,從唐代至清代,陜南延續(xù)了千年“以茶易馬”的歷史。盛唐時期“絲綢之路”將茶葉遠銷世界各地,因此才有“絲綢之路”也有“絲茶之路”一說。
據(jù)《宋史》,“漢中買茶,熙河易馬?!辈桉R互市,使?jié)h中成為與成都、開封并列的三大財源城市之一。
明代每年以“漢中茶三萬擔易邊馬三萬匹……”漢中茶葉是當時國家重要的戰(zhàn)略物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