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亞輝
孩子的分享行為不是自然形成的,要想讓分享成為孩子自覺自愿的行為,成人必須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加以引導。我們可以用快樂的情緒真實地和孩子分享,對孩子每一次小小的進步都要給予及時的肯定和表揚,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強化孩子的分享行為,讓孩子慢慢習慣并樂意分享。
分享不僅只是帶玩具等物質(zhì)方面的分享,還包括精神的分享,如把好聽的故事分享給大家,念一首好聽的兒歌,唱一首自己喜歡的歌,送給朋友自己喜歡的畫;還可以利用談話方式,讓孩子們講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向同伴分享自己會的手藝,如折紙、翻繩等??傊?,要借助多種方式,讓幼兒更深地理解分享的含義,讓他們充分體驗給予及接受所帶來的快樂和滿足,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和愛,同時也讓孩子們明白分享不是失去,它是一種交流,是一種互利。讓孩子學會對別人關(guān)心與幫助,自己與別人分享,別人可能也會回報給自己同樣的關(guān)心與幫助,這樣彼此關(guān)心、愛護、體貼,大家都會覺得溫暖和快樂。
在分享時,我們要教給孩子必要的交往技能和自己解決問題的技能,有的孩子缺乏社會交往經(jīng)驗,在分享幼兒園活動過程中,往往會出現(xiàn)互相爭搶、攻擊的現(xiàn)象,這時就需要我們教師進行正確的引導和幫助,教會孩子友好的交往技能和一些禮貌用語,如“我們兩個一起玩好嗎”“咱們交換可以嗎”等交往方式。陽陽小朋友帶了幾次玩具后就不愿意帶了,老師和孩子交流過嗎?他為什么會這樣?有可能在他分享玩具時,同伴把他的玩具玩壞了、弄臟了等等。教師要鼓勵孩子自己解決遇到的困難,處理和同伴之間的矛盾,學會輪流、交換與合作,提高交往能力。總之,找到孩子愿意或不愿意分享背后的原因。
教師也可以做好對幼兒的觀察記錄和分析,認真觀察記錄每個孩子的分享意識和與同伴的互動能力,針對個別孩子進行個案分析,為幼兒提供支持的環(huán)境和適當有益的幫助,引導啟發(fā)幼兒合理地解決沖突,促進幼兒的交往能力,同時也提升教師的反思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