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立夏
人是需要有點精神的,中國人自古就很講究修齊治平,只有修煉出內(nèi)在道德品質(zhì),才能把握人生的方向和發(fā)展。在孟子看來,這種精神就是一股氣,一種“浩然之氣”。
“孟母三遷”是自古以來家喻戶曉的故事,講述的是孟子的母親為了給兒子創(chuàng)造一個好的學(xué)習(xí)環(huán)境而三次遷居。好在孟子也是個爭氣孝順的孩子,學(xué)而所成,被后世尊稱為亞圣,與大成至圣先師孔子并列,其學(xué)問被喻為孔孟之道,實非偶然。
孟軻(約前372~前289)是戰(zhàn)國時代儒家的一位著名學(xué)者,說來也巧,其故鄉(xiāng)今山東鄒縣,距孔子的家鄉(xiāng)不遠,冥冥之中似乎就不分離。司馬遷《史記》為他寫了一條“微博”,不到200字字的傳記,因而其身世經(jīng)歷并不明了。
他“受業(yè)于子思之門人”,可以說是孔子后輩的后輩。學(xué)成后,與孔子一樣一面設(shè)帳授徒,一面歷游各國,游說諸侯國君,期間做過客卿講過學(xué),因“天下方務(wù)於合從連橫,以攻伐為賢”,孟子的治國主張不為見重,故不再過問世務(wù),轉(zhuǎn)而著述有《孟子》凡7篇,3.5萬余字。要說《孟子》風(fēng)格與《論語》一樣,但卻大氣磅礴,論述充分,有如一股巨大的氣場,為二千多年的中華傳統(tǒng)添加了濃濃的重彩。單從其講學(xué)語錄中,留存至今仍膾炙人口、勵志警醒的格言名句中,就可見一斑。《孟子》文字不多,可濃縮的是精華,也是孟子一生身體力行的重要見證。
人是需要有點精神的,中國人自古就很講究修齊治平,只有修煉出內(nèi)在道德品質(zhì),才能把握人生的方向和發(fā)展。在孟子看來,這種精神就是一股氣,一種“浩然之氣”。他說:“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边@個志向,就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氣節(jié)。曾國藩曾經(jīng)評價說:“思夫人皆為名所驅(qū),為利所驅(qū),而尤為勢所驅(qū)。當(dāng)孟子之時,蘇秦、張儀、公孫衍輩,有排山倒海、飛沙走石之勢,而孟子能不為所搖,真豪杰之士,足以振厲百世者矣?!?/p>
孟子重民的觀點和認識給后人以很好的啟迪和借鑒。他指出,所謂的天下國家,是“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所以“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在兩千多年前,能夠有這樣一種認識是非常不容易的。正因為如此,孟子希望統(tǒng)治者順天命、行王道,“萬物皆備于我”,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要仁者愛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他還說,“不仁而得國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未之有也”。而“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p>
他強調(diào)了人的主觀能動性,“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蛎癫灰苑饨?,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泵献诱J為人性善,“人皆有不忍之心。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彼恍南蛲錆M仁愛的理想社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img alt=""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16/12/26/nafc201626nafc20162649-1-l.jpg" style="">
注重道德修養(yǎng),夯實事業(yè)成就發(fā)展的基礎(chǔ),是孟子十分重視強調(diào)并身體力行的。他從不同方面、多個角度闡述如何修身涵性,“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他認為,生活中常?!坝胁挥葜u,有求全之毀”,做人要心胸寬廣,而不要自以為是,“人之患在好為人師”。交朋友要“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挾也”。
當(dāng)然,孟子還有許多精辟的思想和言論,不可能一一例舉,但見一斑而知全豹,從孟子一生的實踐和成就來講,其思想依然閃爍真理的光輝,在日新月異發(fā)展的今天,依然值得我們不斷學(xué)習(x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