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賢
探究性學習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學習方法,它能啟人心智,開發(fā)和拓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語文探究性學習是指在語文教學中,學生主動探究問題的學習,可謂之為小學語文學習的“源頭活水”。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探究性學習,能有效地保護小學生的好奇心,激發(fā)其探究的興趣,提高的小學生語文素養(yǎng),促進綜合素質的發(fā)展。小學語文探究性學習是指小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探究性的方式去研讀課文中的語文現象、掌握規(guī)律、獲取知識,應用有關的知識去探求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種學習方式。它是既以課題探究為載體的學習方式,也有課文學習過程的探究性學習,以豐富多樣的形式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
一、充分認識小學語文探究性學習的意義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通過探究性學習,在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一種新的關系,在這種新型的師生關系里,教師不再作為知識的權威將預先的知識傳遞給學生,而是從傳授者變?yōu)樘骄啃詫W習的指導者和參與者,學生也不再只是作為知識的授受者,被動地聽從教師的指令,而是由被動地接受學習轉向主動的探究性學習,成為學習上的主人。北京教育學院博士季蘋說:“探究性學習使教育的基本觀念在轉變,過去我們認為知識是由一個個知識點連接起來的,而現在我們看到,知識只有在熱愛中、在探索中才能有活力,有生命”。探究性學習為學生學習語文提供一種嶄新的學習方式,它能夠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語文資源,優(yōu)化語文學習的環(huán)境,努力構建課內外聯系、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一堂精彩的語文課,一場激烈的辯論會,一次調查活動的反饋……無一不是在進行語文實踐。語文學科是探究性學習最便于開展的學科,語文探究性學習能夠真正促成語文課程目標的具體落實。
探究性學習與以往的教學學習目標既有聯系又有區(qū)別,它更注重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這也正是素質教育的核心所在。大力倡導探究性學習,根本的目的是為了使我們的教育適應社會進步的需要,是從人的發(fā)展的角度考慮而作出的富有時代意義的選擇。進行小學語文探究性學習的嘗試是實施語文課程改革的一大舉措,是推進素質教育的一個切實有效的手段。
小學生探究的本能和興趣是與生俱來的,學生可以按自己的興趣選擇和確定學習的內容,發(fā)現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親身實踐,不僅掌握所學知識而且獲得探索的真切體驗。探究性學習具有開放性、探究性、實踐性的特點,它改變了以往單一的被動接受知識轉向主動的獲取知識,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讓學生盡情地朗讀,默默地思考,大膽的探索,自主合作,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語文實踐活動不斷地表現自我,實現自我,超越自我?,F代語文教學的理念告訴我們,語文教學應“重情趣”,“有情有趣是教學”,羅丹說:“不是因為美才可愛,而是因為可愛才美?!薄爸馗形颉?,不把現存的答案告訴學生,讓學生都來參與,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用大量的時間安排學生讀、寫、說。使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獲得個性化的體驗,培養(yǎng)他們創(chuàng)造能力和實踐能力?!爸胤e累”,學文如積沙,收集信息,積累語文知識,學生的積累過程同樣是學生學習的過程,構建開放型的語文知識體系,厚積才能薄發(fā)。探究性學習科學的體現了現代語文教學的新理念完全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體現了教育回歸兒童本性的價值追求。
二、采用適宜的教法開展小學語文語文探究性學習
開展小學語文探究性學習,教師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心理和知識結構等特點,尤其是生理、心理,學習活動變化的梯度,探究性學習的目標應該是靈活的,方法也是多樣的,確保學生也通過一定的努力,獲得探究性學習的成果。
1.從生活與課本中設定學生感興趣的課題。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提出問題是學生思維活動的外顯過程。探究性閱讀能否很好開展,關鍵是確定探究課題。至于如何才能選準選好探究課題,要考慮到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要堅持把課題的選擇確立在學生的興趣愛好之上,只有這樣,才能使小學生對課題的探究始終保持巨大的內在動力,才能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求知欲和探索熱情,并增強克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
2.在小學語文探究性學習中努力開發(fā)學生的綜合探究能力。
探究性學習是一項綜合性學科的學習活動,它包括探究者——學生對問題的分析綜合能力,文獻檢索能力以及探究報告的編制能力等內容,而小學生在這方面的能力最為薄弱?;顒右潦?,我們就發(fā)現學生在時間的分配、學習的順序、成員的分工等許多方面均表現出無所適從的狀態(tài),怎樣才能提高學生的綜合探究能力呢?筆者認為,教師在整個學習活動中要站好位置。因為,在探究性學習中的師生之間形成的是一種極其密切的認知關系,教師要丟棄“解惑”職能,保持“引而不發(fā),躍如也”的態(tài)勢,保持一種認可與耐心的氛圍,等待學生去自主地探究發(fā)現。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性研究能力。
在課題探究的過程中,首先要教會學生進行文獻檢索和資料查閱、收集的方法。引導學生們通過相互溝通明白自己不僅能夠從書店、圖書館、網上搜尋相關材料,更可以去采訪自然教師或其他人獲得大量寶貴的資料。其次,在對有關材料進行篩選的同時,組織學生先就選擇的材料進行廣泛的閱讀與深入的討論,再結合課題實際確定子題目進行分析研究。當然對問題的分析研究更應該在教師的具體指導下進行,因為我們在課題的探究過程中,會經常遇到探究內容遠遠超出學生的現有水平與能力的情況,這時指導教師可邊教邊導。一方面,通過有針對性的知識講解,使學生的知識層次得以提升;另一方面,教師在學生探究過程中起到引路人的作用,注意從宏觀上把握課題,對課題的探究深度和進度做到心中有數,加強定向引導,通過“導”的方法,讓學生在具體的探究學習時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去解決,當然,教師更需要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注意對學生進行多種思維的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性研究能力,使小學生在科研啟蒙階段養(yǎng)成嚴格要求的習慣,從而形成小學生良好的研究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