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傳》有蕭統(tǒng)、晉書、宋史三個版本,仔細核對,沒找到“學仕”字樣,但對其為官經(jīng)歷,都略有記述。學仕的說法,在他《飲酒》詩里,是有明確言及的:“疇昔苦長饑,投耒去學仕”。
“學仕”是陶淵明的謙虛說法。為生活所迫,不得已時,才勉強學著去當官,很顯然,如果不是餓肚子,他事先就沒這個打算。
探討陶淵明出世入仕前因后果,還得從他祖上說起。
陶淵明出生在潯陽郡柴??h一個叫上京里的地方。寒門出身的曾祖父陶侃,靠個人努力,身居最高軍事長官(大司馬)。因家大業(yè)大引起的家族紛爭,逐漸消弱了門族實力。祖父陶茂和父親陶逸僅當過地市級行政長官,且為時都不長,尤其是父親早年離世,給陶淵明留下的是一個“家無仆妾,藜菽不給”的局面。
靠個人勤儉,成家生子過艱辛日子。29歲時已是5個孩子的父親了,生活的煎熬,和祖輩業(yè)績比起來,他實在受不了,于是,才想到到官場去學試一把。
初入仕是在江州當最低級別的祭酒,養(yǎng)在府中,專事謀議,稱為散吏,說白了就是機關(guān)勤雜人員。干了一段時間,陶淵明覺得不是想象的那樣,無法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尤其是官場的氣息,他受不了,因“不堪吏職”,就“稍日自解歸”了。干了多長時間,不詳,只能從“稍日”里自我思忖。
其后,有人邀他去州里當秘書(主簿),想了想,腦筋沒轉(zhuǎn)過來彎兒,沒去。
身子離了官場,可心思一直沒離開,七年后,又重溫舊夢,到荊州府去履職了。可是,剛一年多,天不遂人愿,因家母去世,需回家守孝三年,雖非自動離職,畢竟身不在位,按現(xiàn)在說法叫掛靠了一邊,你在那兒等著吧,守孝期滿再說。
守孝畢的當年六月,覺得做官還不錯,又卷土重來了。這時已改朝換代,在新主子劉裕軍中當參軍,也就是文職職員類小官,這次干到次年3月,不知什么緣由,又不給人家干了。
歇了幾個月后,通過本家族親長輩介紹,去彭澤縣當縣長。上面檢查組來人(督郵)檢查工作,因耍的派頭太大,他看不慣這一套,于是,擇路離去:去你媽媽的,拜拜了,官場。
從陶淵明進出官場經(jīng)歷來看,他是矛盾的。既想解除家里困窘,也想一展宏圖,給社會做些事情,還想以祖輩為榜樣,達到光宗耀祖的目的??墒?,在那個亂局之中,這又是談何容易的事情。對他那樣看不慣人家臉色的清高品性來講,也只有“歸去來兮”,這才是他的人生歸宿,也是給來者常常念叨的充分理由。
綜觀陶淵明的幾次為官,算下來不過幾年時間,但他“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性情,倒影響到后來一千多年為官者的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