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玲
摘要:基于社會性別視域下的90后女大學生心理問題研究發(fā)現,90后女大學生具有情感豐富、情緒敏感等特點,從心理需求角度分析可知90后女大學生更加注重互動性、指向性,從心理個性上日益體現出較為明顯的“中性化”趨勢。90后女大學生的心理問題研究對總結其心理特點有著重要作用,同時具有重要的社會學意義。
關鍵詞:性別視域;90后女大學生;心理問題
中圖分類號:G44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6)11008003
在社會不斷發(fā)展與進步的同時,促進了女性地位逐漸提高,女性的主體意識不斷增強,男女平等觀念成為社會共識。隨著女性地位的上升,越來越多的人關注90后女大學生的社會行為、生活態(tài)度等方面的問題,各方面研究表明,90后女大學生具有較為明顯的心理和性格特征,對她們心理特點的分析具有重要的生物學意義和社會學意義。
一、研究對象
在較多相關課題研究中發(fā)現,90后女大學生的生活習慣、行為愛好以及對待生活、愛情和工作的態(tài)度與男性的相似之處越來越多。90后女大學生作為一個獨立的性別群體,從生物學某種角度分析來看,90后女大學生與男大學生存在一定的不同,這種不同是基于無法消解的性別差異,尤其是心理差異。
有效解決心理問題,形成健康、積極的心理是每個個體發(fā)展的基礎,基于性別視域下90后女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研究,其心理特點與其他年齡段女性存在一定不同,與男大學生心理特點也有較為明顯差異。通過對90后女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研究,對促進90后女大學生更加健康發(fā)展有著積極意義[1]。
二、研究方法及實施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問題調查法、訪談法及數據統(tǒng)計法,為保證研究的可靠性與代表性,主要數據來自“90后女大學生思想行為特點”全國抽樣調查。該數據調查第一階段選取了七個省的高校進行數據選取,第二個階段為方便抽樣和整群抽樣相結合,共選取28所高校進行抽取。在每所院校中選取不同院系的不同年級學生,進行問卷發(fā)放。
本次問卷調查共發(fā)放問卷4 700份,回收4 451份,有效問卷4 315份。為更清晰地進行90后女大學生心理特點的分析,在調查中以90后男大學生為對比對象。本次調查所有問卷應用SPSS17.0進行統(tǒng)計與分析。
除上述大范圍問卷發(fā)放與調查外,還在A省抽取6所學校,并對各高校領導與相關負責人進行訪談,通過輔導員、校領導、學生工作處負責人的訪談了解在校90后女大學生實際學習與生活情況,并選擇10名以內大學生進行訪談[2]。在訪談中主要涉及的問題以“90后女大學生心理問題”為中心,如“90后女大學生與男大學生之間存在明顯差異嗎?”“90后女大學生心理素質和情感、情緒如何?”“90后女大學生心理素質和男大學生對比有差異嗎?”“90后女大學生在遇到情緒上或情感上的問題會怎樣表現?”等等。在訪談過程中主要以半結構式訪談為主,在被訪者默許的情況下會進行記錄。另外,在訪談過程中還應用書面訪談的形式。在某高校一節(jié)選修課上,通過課堂作業(yè)形式對學生進行書面訪談,即“從我的視角看90后女大學生”。對所有訪談材料進行編號整理,并以不同數字代表不同的訪談對象,將所有數據和信息進行整理,這對詳細分析社會性別視域下90后女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有著重要的參考意義。
三、調查結果
1相對男性學生,女性學生抗壓能力、抗挫折能力不強
結合相關數據顯示,超過74%以上的女大學生認為自己目前的生活比較“快樂”“幸福”且“希望接受新鮮事物”。由此可見,90后女大學生可以獲得良好的生活體驗,在生活幸福感以及愉悅度方面均比較高,因此,可以更好地接受新事物[3]。
通過方差分析可知,90后男女學生之間產生的情緒影響、幸福體驗以及遭遇困難及挫折感調查數據之間存在比較明顯的差異性。
例如,“外界因素影響”中52%的女大學生與44%的男大學生表示認同,同時,女大學生在情緒表現方面更加敏感,穩(wěn)定性會更差。另外,超過77%的女大學生以及65%的男大學生具有“幸福感”,由此可以發(fā)現,女性在感知幸福感的能力相對男大學生更強。再者,在面對困難或者重大事件時,女大學生中超過85%,男大學生超過84%的比重會表示可以抵抗壓力與挫折。女大學生在珍愛生命的意識表現中比重更高。面對挫折經歷時,女大學生的低落情緒將持續(xù)更久,比重也更高??傮w而言,男大學生可以更多接受新鮮事物,面對刺激與挑戰(zhàn)以及挫折的情況下,男大學生的能力相對更強。但是在打擊足夠大的情況下,則男大學生選擇輕生的傾向更高。女大學生因為情感更加細膩,情緒將會表現為十分敏感,為此,幸福感接受能力也將會更強。但是面對挫折,心里恢復時間將會更久。
2女大學生渴望被關注,人際交往結構呈現被動特征
當前階段,女大學生的心理特征中十分渴望受到他人關注,人際交往方式相對被動,心理需求特征表現為及時性、互動性等。同時也具有較強的情感宣泄特點。
根據相關數據調查結果顯示,當前,超過80%以上的90后女性大學生會有這樣的觀點:“如果自己渴望被關注,則自己會主動交流?!边@種心理特征也已經被普遍認同[4]。另外,有將近45%左右的女大學生否認打開個人網絡主頁會習慣性查看訪問量。由此可見,在90后女大學生這個群體中,存在相當數量的“被關注”心理。在人際交往過程中都渴望被關注,這項特征明顯。
結合男女大學生數據對比,男女大學生在心理需求表達方面也具有十分明顯的差異性。90后大學生會選擇與同學或者好友交流。其中,女性大學生更希望與朋友或好友交流,其比重相對男性高出7%左右。男生通過利用網絡環(huán)境展現個人觀點的情況比重更高。女性則希望通過微信、電話或者短信的方式實現交流。
例如,在選擇“悶在心里”這項內容中,男性比重相對女性更高??傮w而言,女性比較傾向使用面對面等具有“及時性”特征的方式進行交流,表達個人觀點或者想法,這種及時性的特征是能夠獲得回應與關注,并具有較多傾訴性、宣泄性特點。男生比較習慣使用網絡平臺獲得信息,因此交流目的性與指向性一般并不強。但是通過關注與分享信息,男性大學生的交流更多的是為了能夠表達觀點與交流思想,因此,開放性也更強一些。
通過前述中差異比較分析可以知道,90后大學生中心理需求表現特征以及性別差異能夠在訪談之中獲得證實,“女性大學生更加感性,情緒化情況嚴重,因此需要情感宣泄,例如找到好朋友大哭一場,問題雖不能解決,但是心情會好一些。”男生則傾向通過網絡等渠道獲得有效經驗?;ヂ摼W以及移動智能終端的發(fā)展,使得大學生的網絡生活比較豐富,大學生心理需要通過網絡平臺都能夠得到滿足。
3壓力應對方式為面對他人傾訴、自我調節(jié)
面對具有性別化特征的社會文化,不同性別具有各自的角色規(guī)則以及期待。90后大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應當選擇何種行為方式、如何表現特征下的模式化傾向值得研究。壓力應對條件下,女大學生比較習慣通過傾訴的方式解決,心里有事情需要通過與人交流才能夠舒服。壓力過大時會選擇告訴父母,或者通過與室友、閨蜜的聊天解決問題。男生則會通過與同學聊天、打球或者打游戲的方式將情緒問題解決掉。但是,壓力始終存在的情況下,只能夠不斷地消耗,通過任何的交流或者聊天都無法一下子解決問題。更多是需要從主觀上做出努力,不斷調整自己[5]。
通過向心理咨詢機構尋求幫助,在我國當下的社會環(huán)境中認可度并不高,大學生選擇這種方式比較少,通常會認為只有心理有毛病的人才會去這種地方。但是,男性大學生相對女性大學生對其認可度更高。大多數的學生認為,尋找輔導員尋去幫助時,一般多是學生干部,或者與輔導員之間關系比較密切的,因為學生與輔導員之間會有一些距離感。
大學階段正處在人生的重要發(fā)展階段,更加要面對學習、婚戀以及就業(yè)等各個方面的問題。因此,心理壓力相對較大。
90后大學生中面對壓力時會選擇不同方式。男性大學生一般選擇自我調節(jié),比重明顯高于女性大學生。女大學生則通過傾訴的方式解決情緒和壓力問題。其比重超過男性大學生18%。
由此可知,面對壓力時,90后大學生排解方式不同,男學生面對教師以及輔導員尋求幫助等比重高,也可以知道,男性學生處理心理壓力過程只能夠更加冷靜與理性,這對于解決問題具有重要作用。
四、研究結論與討論
通過分析90后女大學生的心理特征與對比男性特征可知,社會因素以及文化內涵所產生的作用以及其對個體的影響都更大。因此,應當從幾個方面進行思考:
第一,相對于男性學生,女性大學生的心理特征具有生物學以及社會學意義。通過對比發(fā)現,男女兩性關系中表現出直覺可觀察與不可覺察的生理差異性特點。從生物學角度分析,男性與女性大腦發(fā)育以及激素分泌情況具有不同特征,因此,在身體結構以及智力情感上都各不相同。也因為此,傳統(tǒng)社會學角度認知理論中,并不認可社會性別差異性。不同性別必然會具有生理差異。這種差異性也讓社會性別出現分化。通過本研究發(fā)現,90后女大學生情緒表現更加敏感、幸福感強,面對挫折情緒調節(jié)時間更長,這些都與生理差別產生的心理影響相關。
除了生理差異性方面,社會文化內涵也對90后女大學生產生了十分深刻的影響。如英國社會學者吉登斯闡述了關于性別的理論,也就是每天無數的小活動條件下,社會化再生產者,制造與再制造的關系。一方面女性大學生為了能夠在社會關系中獲得身份認可,會選擇扮演不同的角色。另一方面,女大學生的性別認知也始終在改變,尤其是在性別社會化塑造以及文化場域中的變化。所有這些都表明了90后女大學生并不會局限于某一種特定傳統(tǒng)中,而是始終在改變與突破。
第二,中性化發(fā)展特征明顯。通過調查分析發(fā)現,更多的女大學生開始在生理、行為以及表達方式上呈現出中性化特征。女性獨立堅強, 自主意識也開始不斷增強, 在行為處事等方面均表現出果斷、雷厲風行的特點。90后女大學生心理特征中中性化其實是一種心理自強的重要表現。面對改革開放過程中不斷發(fā)展的社會市場環(huán)境,社會個體生存壓力增大,女性在體質、體能方面與男性之間存在差距。女性想要在這樣的生存環(huán)境中獲得一席之地,就需要從自身做出改變。中性化特征的女性只是一種過渡性階段,這個階段的女性性別特征不明顯是基本特征。相關研究表明,個體性別特征趨向不明顯社會接受度則會更低,個體不安全感也會隨之提升。由此,女大學生中性化,甚至是男性化表現需要被關注,需要對90后女大學生進行思維與心理上的疏導與引導。
第三,心靈世界與精神生活都應當改善。90后女大學生自強獨立,敢于追求自我,她們能力本位意識突出,渴望通過自身奮斗改變現狀,成就自我。但在現實生活中,追求人格獨立,價值實現的強烈愿望與遭遇不公后的主觀體驗使她們倍感矛盾與困惑。她們的自我身份認同度相對較低,在努力實現自身價值的同時心存憂慮,不夠自信,甚至有一種無以名狀的對成功的恐懼。此外,不少90后女大學生還存在焦慮、浮躁心理,自卑、弱勢心理和孤寂、抑郁心理。她們在努力謀求生存的同時,缺乏對自身心靈世界和精神生活的關照,心靈世界空虛、精神生活匱乏的現象比較普遍。
女性在遭遇到心理問題的過程中不會通過自然的生理差異性選擇解決問題的方式,而是通過選擇一定的社會文化構建結構化解決問題。90后女大學生屬于一個十分特殊的社會群體。其在能力本位觀念以及成功恐懼強烈沖擊作用下,會產生焦慮、浮躁以及弱勢等問題。這些都嚴重影響女性的身心健康發(fā)展。為此,大學生教育工作開展也應當結合這個階段女大學生的實際特點,關注心理疏導以及人文情懷,通過引導女性大學生的自尊自強、理性平和,才能夠形成良好社會形態(tài)。始終堅持以人為本,這是引導90后女大學生有效解決問題的關鍵與根本,才能夠更好地關注她們的精神世界,刺激女性個體精神動力形成,實現女性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陳志霞,馮慧春.女大學生情感認知教育的實踐與思考——兼論“90后”女大學生的戀愛觀[J].教育探索,2014,(2):129—132.
[2]萬美容,曾蘭.90后女大學生心理特點的實證研究——基于與男大學生的比較[J].中國青年研究,2014,(4):67—72.
[3]袁筱青.矛盾中的彷徨與迷失——“90后”女大學生樹立現代女性主體意識對策研究[J].宜春學院學報,2011,(11):164—165+175.
[4]陸維玲.90后女大學生就業(yè)心理分析及對策芻議[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5,(6):95—96+100.
[5]王濤,李云霞,劉旸.“90后”女大學生價值觀的嬗變與重塑[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16,(1):40—44.
(責任編輯:侯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