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是對人類貢獻最大的動物。自人類學(xué)會使用牲畜助耕,牛便成了人必不可少的勞動伙伴。它活著時,一生都在為人服務(wù),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死后仍為人提供享受,其肉為人提供美餐,皮可做成鞋包服飾。早年,人們還用牛角做號角、盛火藥、刻印章、做梳子,用牛骨做紡錘、骨針等生活用具??芍^周身是寶,幾無廢物。
牛本性并不溫順。西班牙的斗牛,兇猛暴烈,世界聞名。即使是那些以耕作為務(wù)的水牛,同類相見,有時也會如同仇敵,以頭上的兩只犄角為武器,斗個你死我活;若被人惹怒,它會一反常態(tài),奮起反抗,撂起趵子,把騎在背上的人甩下來,甚至用角把人抵傷。牛本性不但悍野而且倔犟,一旦耍起性子,人即使鞭笞棍打,它也拒不聽從指揮。故人們說行事固執(zhí)己見,不聽勸阻者“犟得像?!薄?/p>
牛之所以給人以溫和馴順的印象,是人馴服的結(jié)果。牛幼小時依戀母親,不敢單獨行動,人不擔(dān)心它外出不歸,因此得以嬉戲于屋前,奔跑于田野,享受一段自由的時光。但年齡稍長,鼻子就要被穿入一截釘狀的木橛或鐵環(huán),系上繩索。自被穿了鼻子,它就徹底失去了自由,外出由人牽著,返回被拴在樁上,稍微不如人意,便會鞭棍加身,其待遇不如服役的囚徒。那穿透鼻子的小木橛或鐵環(huán),比鐐銬更有控制力,人只要一扯牛繩,它便要順從地跟著走,否則鼻子便疼痛難忍。因此人們形容那些被人抓住致命的把柄而不得不任人驅(qū)使者為“被人牽著鼻子走的?!?。有的牛野性發(fā)作,會忍痛掙豁鼻子,企圖擺脫人的牽制,但這種個性太強,敢于為自由付出如此代價的牛,只是極少數(shù)。而那豁鼻,則成為它犯禁的紀(jì)錄、不服管的證據(jù),提醒人對它保持警惕。
被人馴服后的牛,成了沉默的動物。盡管它叫聲宏渾,可為田園增添幾分詩意,但它并不像公雞那樣愛賣弄,很少一亮它那男中音般的嗓門。它被人放牧?xí)r,默默地吃草;被人趕回家后,便在木樁前默默地立著或臥者,靜靜地反芻胃中的食物。對于那些吸它血的牛虻,它除了時不時地?fù)u動尾巴,聊作驅(qū)趕,別無他法。對于那些附體吸血的虱子,它更是束蹄無策,任其逍遙。它耕作之時,默默地拉犁曳耙,即使遭鞭笞也一聲不吭,只是以加快行進的腳步表示服從。
躬耕是牛的天職,它每年從春耕開始,默默地干到夏種,到了秋天,又默默地犁地種麥。其間還要拖著沉重的石滾,在打谷場上長時間默默地轉(zhuǎn)圈,為人收割的稻麥脫?!畲蟮南硎?,似乎就是夏日勞作過后,在池塘里打汪。它喜歡長時間泡在水里,即使有小鳥誤將它的脊背當(dāng)作巖石,飛落其上,它也一動不動,像一個任憑小孫子爬在身上戲耍的性情溫和的老爺爺。靜臥于夕陽下的老牛,遠看像一尊石雕,近看像一個孤獨的沉思者,或是漂泊異鄉(xiāng)身陷愁旅的人,令悲憫之心未泯的人望之,不禁生出幾分哀憐。
牛對人的貢獻雖大,但待遇極低,遠不如豬雞羊鴨,更不如貓狗等寵物。自春來草綠,可以放牧,它便一直靠田野山坡上的青草填塞饑腸。它白天下地犁耙,晚上被拴在室外的牛樁上。直到冬季天寒,人才讓它住進牛屋,為它提供草料。經(jīng)濟條件好的主人,會給它吃點碾碎的黃豆玉米,作為它辛苦一年的慰勞。它終年默默地勞作,聽不到一聲贊美,所能聽到的,只是震耳的喝叱和爆竹般的鞭聲。它不耕作時還可免受責(zé)打,只要套上了犁耙,一天下來,臀背上總要添上許多新鞭痕。而“鞭打快?!?,是許多人的通病,因此越是干活賣力、勞動效率高的牛,往往挨打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