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超
“言”“文”兼顧求真意——以《過秦論》教學為例
●尹超
在文言文教學中,我們要牢記兩句話:一句是“言之無文,行而不遠”;一句是“文以載道”。前一句是孔子所說,強調(diào)了文采,即筆者所說的“言”;后一句是韓愈的名言,強調(diào)了文章的思想性,即筆者所說的“文”?!把浴迸c“文”如同一架馬車的兩只車輪,相輔相成,不可偏廢。如何做到言文并重呢?筆者以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3)《過秦論》教學為例,談談具體做法。
《過秦論》是一篇政論文。文章通過敘述秦王朝的興亡過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無道,指出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作者賈誼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勸諫漢文帝對人民實施寬松的政策,不要重蹈秦王朝的覆轍。本文雖是說理文,卻以大量的史實為論據(jù)敘事,讓人無法質疑。
1.讀出作者遣詞造句的良苦用心
第一段“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中,“拱手”把秦國崛起氣勢之盛展示出來,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間。如,秦人為什么能夠“拱手而取”?作者為什么要舉重若輕地用“拱手而取”來寫秦國崛起?第二段“秦人開關延敵”中,一個“延”字,把前面花大量筆墨渲染的山東九國給比下去了。那么,問題就出現(xiàn)了,既然文章標題是“過秦論”,作者為什么要如此精彩地刻畫秦國渺視群雄?同樣的地方很多,如“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等。這些問題,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誦讀,領會了作者欲抑先揚的表現(xiàn)手法后,學生自然就能明白。
2.讀懂作者以賦說理的表達技巧
本文的語言很有特色,最突出的就是句式結構上的排比夸張。比如第1段“有席卷天下”四句中,“天下”“宇內(nèi)”“四?!薄鞍嘶摹薄傲稀倍贾柑煜?。同一個意思而用既排比又對仗的幾句話反復說,這是漢賦的夸張手法,也就是所謂的“鋪張揚厲”。這樣表達,氣勢磅礴充沛,筆鋒銳不可當、咄咄逼人,讀起來有勁頭,有說服力,讓人欲罷不能。對于這樣的句子,如果字字落實,句句翻譯,就有害文意了?!豆盼挠^止》的編者評述說:“四句只一意,而必當疊寫之者,蓋極言秦先虎狼之心,非一辭而足也。”這句話告訴我們,“一辭”雖能達意,卻不能“極言”,即達不到強化的目的,而用幾句話來寫,就把秦的虎狼之心、暴虐之行描述得淋漓盡致;同時,用整齊的句式疊寫一意,使得文字氣足神備,一氣呵成,讀之如駿馬走坂,流水下坡。因此,引導學生理解這幾句話時,教師只需要告訴學生,這幾句話說的是“秦有統(tǒng)一天下的雄心壯志”就行了。
3.引導學生從前后對比中讀出秦之過失
對比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文章前半部分花費大量筆墨渲染秦之強大,隨之,用“然陳涉”這句話一轉折,文章的意思就發(fā)生了顛覆性的變化。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誦讀,感悟到愈寫秦之強大,就愈見秦之驕橫愚昧;愈寫秦之自信太強,就愈見秦之主觀片面;愈寫秦之野心極大,就愈見秦之眼光短淺。通過這樣的對比,學生就能真切地感受到秦的過失,就能明白作者雖處處敘而不論,卻處處為最后一段的議論在“蓄勢”的寫作技巧。
對于那些生澀難懂的文言基礎知識,教師必須下功夫講解。筆者的原則是精講——已注釋且學生一看注釋就能懂的知識不用講;學生通過揣摩能體悟到的知識不必講;能夠舉一反三的地方要重點講。
如,“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中,“甕牖繩樞”的活用就是重點。筆者是這樣重點突破的——
1.“瞻前顧后”找相似
教師讓學生找一找,已學過的課文中,有沒有和“甕牖繩樞”結構相同的句式。學生通過辨析,找到了《阿房宮賦》(語文選修之《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鼎鐺玉石,金塊珠礫”這一句。句中的八個名詞分成兩組,其中“鐺、石、塊、礫”理解為“把……當作平底鍋(頑石、土塊、卵石)”,是名詞的意動用法;動詞前邊的“鼎、玉、金、珠”是名詞活用作狀語,表對象。弄清了這八個字的意思,學生馬上指出:“甕牖繩樞”從字面上看也是四個名詞并列,其中“牖、樞”是名詞的意動用法,理解為“把……當作窗子(門樞)”,“甕、繩”是名詞活用作狀語,表對象。
2.“蛛絲馬跡”尋不同
學生能有以上知識遷移的能力,筆者很高興,但筆者認為“鼎鐺玉石”和“甕牖繩樞”只是形似,實質上還有細微的差別。于是,筆者引導學生對這兩組詞語做了進一步的辨析:前者把寶鼎當作鐵鍋,但寶鼎還是寶鼎,沒有真的變成平底鍋;而后者呢,陳涉家窮,沒有木材做窗子,于是就找了一個破甕嵌到墻上,這時甕就成了窗子的材料。為了更形象地說明這層意思,筆者舉了一個生活中的例子:小明家蓋房子安裝了鋁合金的窗子。小東家建房子,因資金困難,只好去山上砍伐木材做窗子。有一天,來了一個瘋子,把兩家的窗子都砸了。我們能說瘋子砸的是小明家的鋁材和小東家的木材嗎?很明顯,對于陳涉而言,那個破甕不再是甕,而是他家窗子的材料。因此,“牖”和“樞”應該是名詞活用作動詞,理解為“做成窗子(門樞)”,“甕、繩”是名詞活用作狀語,表材料。
3.分門別類巧歸納
前面說到的實詞、虛詞、特殊句式、翻譯等,教師講不如讓學生動手操練。課本的注釋已經(jīng)很全面,學生手頭又有大量的資料,教師完全可以用學案的形式,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與歸納。當然,放手不等于放任。教師要告訴學生科學的歸納方法,引導他們巧歸納、找規(guī)律,力求舉一反三。如,名詞作狀語的規(guī)律,就是在“名詞+動詞”的結構中,兩者如果不能構成主謂關系,名詞肯定活用作狀語。通俗地說,如果動詞的動作不是前邊的名詞發(fā)出的,這個名詞就活用作狀語了。這樣,很簡單地就解決了“名詞活用作狀語”這一類問題。
知人論世是學習文學作品的重要方法。讀《過秦論》,我們必須先了解賈誼,了解賈誼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賈誼是西漢初期的政論家、文學家,他懷才不遇,屢遭貶謫,但仍心系家國。西漢文帝時代是漢代的“太平盛世”,但賈誼以他敏銳的洞察力,透過現(xiàn)象看到了西漢王朝潛伏的危機,于是借數(shù)說秦之過錯勸諫漢文帝“安民”施“仁義”。從這篇文章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不顧個人窮通得失而堅守心中信念,以國家民族利益為先的“士”的形象。
當然,背景知識的引入是有技巧的,不能做空洞的說教。教師可以采用拓展知識的方式,巧妙地引入這些內(nèi)容。比如,筆者在介紹賈誼時,引入了李商隱的古詩《賈生》:“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diào)更無倫??蓱z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睆脑娭锌芍Z誼當時是受到漢文帝重視的。此時,他只要順著君王的心思說一點違心的話,重新位列朝堂是很有可能的,但他沒有這樣做。他的這種精神,正是我們今天要繼承和發(fā)揚的操守與信念。
甚至,教師還可以進一步拓展西漢前期的社會背景——正是從高祖開始的“無為而治”,使老百姓休養(yǎng)生息,漢朝才迅速恢復了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強大了國力,才有了“文景之治”。這時,教師還可以給學生講講“蕭規(guī)曹隨”的成語,講講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不折騰”的治國理念。這樣既避免了空洞的政治說教,又讓學生受到了教育,何樂而不為呢!
閱讀文言文,肯定會碰到文言考點的問題,但我們?nèi)绻麅H僅停留于考點突破,就是舍本逐末。教學中,既注重對“言”的理解,讓學生逐步掌握這種工具,又從實際出發(fā),讓學生受到人文熏陶。如此,文言文教學才能達到言意兼得的效果。
(作者單位:枝江市第一高級中學)
責任編輯 姜楚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