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瓊
【摘要】日本是一個兼有著菊的溫柔雅致又有著刀的殘忍和暴力的民族。日本人對生死離別的純粹與釋然,對人間煙火的超然與淡定,都流露著這個民族的奇特血液。
【關鍵詞】日本電影;武士;驚悚;純愛;倫理
一、引言
日本自二戰(zhàn)經(jīng)歷毀滅性打擊后,不僅在經(jīng)濟上迅速恢復崛起,成為世界上的經(jīng)濟強國,在文化精神層面上,也通過電影等領域在國際市場上嶄露頭角。日本作為一個福禍無常的島國,在其電影文化中也展現(xiàn)出了別國沒有的對于極致美感的追求。本文通過對于突出日本特色的幾類電影風格中簡析了其中對于日本文化的闡釋。
二、極端變態(tài)與極致唯美
如同菊與刀中所說,日本是一個兼有著菊的溫柔雅致又有著刀的殘忍和暴力的民族。日本禮節(jié)頗為繁雜,長時間處于壓抑下的日本人組成了對唯美的無盡追求和變態(tài)扭曲的社會,也造就了社會中暗藏著的,一個個極端的靈魂。
二戰(zhàn)結束后,日本經(jīng)濟和科技迅速發(fā)展,日本驚悚片也隨之嶄露頭角,并占有一席之地。日本驚悚片以調(diào)動觀眾緊張的神經(jīng)為主要目的,其作用也是為了讓生活在高壓中的日本人在極致的血腥里得到充分的釋放,暫時逃離那些社會規(guī)矩和責任。《大逃殺》是早年專門擅長黑幫暴力題材電影的深作欣二最后的幾個作品之一,無疑也是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四十二條鮮活的生命,三天的時間,兩個結局:生,或者死。這些群體與個體,每一段故事都典型的讓人熟悉與震驚。面對絕境,有人不竭余力地展示人性的殘忍;有人利用殘存的日子尋歡作樂;有人試圖團結合作抵抗這一切……人生百態(tài),在一百二十二分鐘的影片里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上演了最為骨肉豐盈的幕劇。是選擇殺人,逃避還是被殺?這種絕望和孤獨正是日本混亂的、信仰缺失的、虛無主義的社會底層人物的真實聲音,這種帶有殘暴傾向的危機感也正是資源極度緊缺的日本的特殊意識。這部影片向人們拋出了一個巨大的疑問:當世界變得混亂與瘋狂,靠什么來救贖那些無助的人們?意外地,日本驚悚片充滿了暴力血腥的元素,可另一面又充斥著溫馨與希望,這部殘暴的影片就有著溫情無比的結局,七遠和典子,兩個充滿人性善良和純真光輝的戀人成為僅有的兩個幸存者,他們走出了絕望的孤島,重返人世,在東京街頭相視而笑。大逃殺以血腥變態(tài)之名,折射了最真實的世界和最原本的人性,毫無疑問,像這樣深刻剖析人性的電影,本可以在人生寓言的道路上走的更遠,但年過古稀的深作欣二選擇了一個虛假又俗套的結局,不知他是否在告訴當下迷茫的日本人,只有愛能救贖這絕望的心靈和狂歡的世界。
同樣地,日本的純愛電影在世界電影幾乎是里程碑的存在,娓娓道來、不急不緩的慢節(jié)奏直擊人們心靈。2007年,新海誠帶來了由三個短篇組成的動畫電影——《秒速五厘米》,這是迄今為止新海誠在國內(nèi)最為人所熟知的作品,也是日本純愛電影的典型代表。十三歲的列車,十七歲的海浪,二十七歲的擦肩而過。電影不僅畫面中大片鮮艷的色彩在追求極致的唯美,緩慢抒情音樂渲染力也夠強,只靠著簡單的人物和細膩的情感就賺足了觀眾的眼淚,讓觀影的人都回憶起各自的懵懂與刻骨。那些被喚醒的人和人之間強烈又純真的感情在脆弱的世界里仿佛具有更加熱烈的意義,因為所有感情最終都會消亡。就像貴樹在十三歲櫻花雨中的初吻,從一開始就含蓄的表明了這段愛必定是無可避免的絕望。“橫亙在我們面前的是巨大龐然的人生,阻隔在我們中間的曠闊無垠的時間,我們無能為力。”這是典型的新海誠式主題:時空交錯,永遠愛難開口,永遠愛不能得。成長讓身體變的惰性,在世界的密閉無隙和陌生中,靈魂就從這里消失。在與明理擦肩的那一刻,那年他在滯留在雪夜列車上的祈禱終于成真:明理,不要等我…憂傷與絕望中,觀眾的情緒也釋放到最大,那些年少時不曾說出口的話在時光流轉中褪色,又被新海誠濃墨重彩的重新標注,化作嘆息,化作眼淚,化作心里一句句不必溯源告白與告別。這類充滿遺憾與無望的純愛電影雖如出一轍,但每一部又都足夠引人入勝,追其本源,不僅僅是純愛電影的觀影主體是龐大的年輕群眾,更重要的,它是日本人一種原始的、對瞬間之美的追求。正如日本人民作為精神象征的櫻花,那美到極致后的瞬間零落,絢爛而短暫的生正是他們所崇尚的。
日本人就這樣一手牽著殘酷的現(xiàn)實,一手拽住美好與感動。
三、日本武士文化
1950-70年代,日本誕生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導演,拍出了眾多一系列優(yōu)秀的日本武士電影,日本的武士文化也由此推廣到世界。其中《七武士》被一系列名家后學奉為經(jīng)典,無論主旨、人物、攝影、故事,無一不顯示出大師的氣派。單是七個武士的出場,就精彩無比,讓人看見幾個個性鮮明的真武士,也隱約聽到了黑澤明亦敬亦憾的嘆息。那是個不需要武士的時代,人們只看見刀,而不見刀后的人,于是有人依附城主,有人自視甚高,聽不見笙歌,也不聞呻吟。有人淪為寇賊,有人顛沛流離。黑澤明從始至終都未曾刻意美化這些武士,他們也曾猶豫懷疑過,他們不屑,他們高高在上……因為他們是武士,武士是驕傲著的,哪怕落魄,哪怕不堪。是村民吝嗇虛偽,自私勢利撕裂了他們內(nèi)心賴以自傲的信念,農(nóng)民那些被他們看不起的求生意識和行為,正是拜只知爭名奪利、打打殺殺的武士所賜,最終武士也如常人,救人危困,又有多大程度純?nèi)怀鲇趥b義之心?縱然榮華富貴,衣錦還鄉(xiāng),到頭來,仍逃不脫血濺五步、荒冢幾堆、無人哀泣的宿命結局。所以,戰(zhàn)斗結束,對著幾座插劍的新墳,勘兵衛(wèi)會說:“我們又失敗了,那些農(nóng)民才是勝利者。武士就像風,從大地上漫卷而過,那些農(nóng)民始終和大地在一起,永遠地活下去?!惫适碌慕K局連他們安身立命的信條都給顛覆了,黑澤明這一刀實在是夠狠,就是這種狠勁,給我們看見了人性的悲壯激烈,看見了光榮與卑劣,看見了武士不僅僅是簡單的血腥殘暴,他們背負著的更是幾代武士的榮耀。而武士們不惜付出生命傳承的的武士精神,也在日本人,乃至每個人的心里都綻放光芒。
四、倫理背后的世界
倫理題材的電影也是日本電影領域的熱門,反應在電影內(nèi)容上的是日本家庭的平常生活和舒緩的情趣,展現(xiàn)的是是對夫婦、家庭的審視與思考?!痘弥狻犯木幾詫m本輝的同名小說。作為1995年威尼斯獲獎電影,本片在編導演、配樂、攝影上都堪稱日本電影中的翹楚。這部電影以失去為主體,兩位親人的離開,這個女人生命的一半也似乎已然埋在墳墓里了。這在日本并不稀奇,在日本傳統(tǒng)文化中,男人是女人的天。在鐵軌不斷向前延伸的鏡頭里,由美子終于選擇了和丈夫上班離走時相反的方向,這是一次大膽的嘗試,也是鼓勵日本女人選擇自己生命軌跡的重要一步。片末寒冬已去,由美子終于換了身上白下藍的輕便衣裙,而不再是之前陰郁古舊的深色或者單色,冷暖色調(diào)的乍然變化也透露著由美子獲得了走出陰影的希望——至少不再常會涌上心頭的陣痛難忍。這是早先日本電影中最初關于日本人民生活的縮影,無論是生,亦是死,無論是逝去,或是留存,日本人對生死離別的純粹與釋然,對人間煙火的超然與淡定,都流露著這個民族的奇特血液,這種令人嘆為觀止又讓人仰視的民族氣質(zhì),正如那肆意的櫻花一般美麗而落寞。
五、結語
從極具日本風格的驚悚、純愛及倫理電影的角度,分析了導演從中表達的對于日本文化的理解與詮釋。驚悚中的暴力與多疑,純愛中的脆弱與懵懂,倫理中的釋然與舒緩。與此同時,也簡述了個人對于日本電影文化的觀點,并從中深刻的感受到了,在日本獨特的地理、歷史環(huán)境中所塑造出的極端而唯美的文化觀念。
【參考文獻】
[1] 周天淼. 從日本電影看中國文化[J]. 中國科技博覽,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