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琪
摘要:雙賓句是人類語言的普遍句式,也一直是語言學家研究的熱點。在漢語中,典型的雙賓句是以動詞“給”為核心的結構,在語義上有具有轉移義,學者們都將該結構稱為給予類雙賓句。但是大多數(shù)學者都是對給予類雙賓句做句法研究,其習得研究很少,且都不夠全面。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本文從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研究結果和發(fā)現(xiàn)等方面概括和總結了漢語兒童給予類雙賓結構的習得情況。
關鍵詞:給予類雙賓結構;習得研究;兒童
因為復雜性與多變性,雙賓句一直是語言學界探討的熱點與難點。迄今為止,對于雙賓結構的理論研究已經(jīng)十分全面,但其習得研究還遠遠不足。在國外,與格結構的習得是研究的熱點。主要學者有Gropen et al. (1989),Conwell & Demuth (2007),Goldberg et al. (2004). 而國內學者們更側重于給予類雙賓結構的習得研究,如周國光(1997),宋剛(2009),鄒立志(2012)等。依據(jù)國內學者的研究,本文將從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研究結果和發(fā)現(xiàn)上探討漢語兒童給予類雙賓結構的習得。
一、漢語兒童給予類雙賓結構習得中的研究對象
根據(jù)前人的研究,兒童首次產(chǎn)生由動詞“給”構成的給予類雙賓結構是2歲左右。發(fā)展成熟階段是在4.5歲左右。因此,給予類雙賓結構的研究對象一般是2到5歲間的兒童。在周國光(1997)的研究中,他隨機抽取了1歲到5歲的90名受試。這些兒童被分為9個年齡段,每半歲為一個段,每段10人,各段男女比例不等,且年齡范圍為平均年齡上下一個月。鄒立志(2012)采用的是個案研究,他追蹤考察了一名1到4歲的說普通話兒童,該兒童語言發(fā)育正常。通過受試的語料,他探討了漢語兒童“給”字句的習得機制。宋剛(2009)主要研究了給予義動詞“給”的早期習得。他從漢語兒童早期語言習得語料庫獲取了一名名為ZTX兒童的語料,該語料記錄了受試一歲到兩歲半間的語言發(fā)展情況。
二、漢語兒童給予類雙賓結構習得中的研究方法
兒童給予類雙賓結構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兩種,群案研究和個案研究。周國光(1997)采用的是群案研究,具體的研究方法是觀察法和話題法。周國光對每個受試錄音3次,每次約1.5個小時,且在錄音過程中,他盡量避免了成人語言對兒童語言的影響。鄒立志(2012)采用的是個案研究,即通過長時間地追蹤記錄,收集一個兒童的自然語料。在實驗中,受試JBS每隔一周被觀察一次,每次持續(xù)時間為一小時。宋剛(2009)使用的也是個案研究法,但不同的是,他通過漢語兒童早期語言習得語料庫選用了受試ZTX的15個單次取樣語料并分析了受試00;11;03到02;06;02歲的的語言發(fā)展過程。
三、漢語兒童給予類雙賓結構習得中的研究結果和發(fā)現(xiàn)
(一) 漢語兒童給予類雙賓結構的句法語義特點
給予類雙賓結構在語義上具有轉移義。在兒童語言中,習得最早、產(chǎn)出最多的給予類雙賓結構是“N1給N2N3”。其中N1為施事,N2為接受者,N3為客體。在兒童的語言中,施事N1通常由具有強“有生命性”的NP(人)來充當,客體N3則由不具有“有生命性”的NP(物)來充當,因為漢語是主語脫落語言,在實際交流中,施事常??杖?,此現(xiàn)象在兒童語言中也出現(xiàn)。此外,如果有突出焦點信息的需要時,兒童會將N3居前形成受事主語句或把字結構。
(二) 漢語兒童給予類雙賓結構的發(fā)展階段
根據(jù)鄒立志(2012),兒童給予類雙賓結構可分為以下幾個發(fā)展階段。
第一階段,1歲左右,出現(xiàn)沒有論元的給字句。兒童在1歲以前就具有了給予意識,因此在1歲左右能產(chǎn)出獨詞句“給”。
第二階段,1;5到3;10歲,出現(xiàn)帶有一個論元的給字句。分別是“給N2”、“N1給”、“N2給”、“給N3”、“N3給”。沒有出現(xiàn)“給N1”這樣的錯誤結構。
第三階段,1;10歲到2;9歲,出現(xiàn)帶有兩個論元的給字句。分別是“N1給N2”、“N3給N2”、“給N2N3”、“N1給N3”、“把N3給N2”。其中N2在動詞“給”前的情況消失了,這說明兒童語言經(jīng)歷了從錯誤語序到錯誤消失的過程。
第四階段,2;3歲到3;3歲,出現(xiàn)帶有三個論元的給字句。分別是“N1給N2N3”、“N3N1給N2”、“N1把N3給N2”。
(三) 漢語兒童給予類雙賓結構的習得機制
根據(jù)周國光(1997)、鄒立志(2012)、宋剛(2009)等人的研究,由于生理、心理需要,早期兒童常常會向周圍人進行“索取”,成人會相應的表示“給予”,這樣動詞“給”則頻繁地出現(xiàn)在兒童的語言交際中。通過多次的外部輸入,兒童逐漸掌握了由動詞“給”所構成的句法結構。在這一過程中,擴展、替換、類推、聯(lián)結是兒童習得給予類雙賓結構的主要方法。此外,外部輸入對兒童給予類雙賓結構的習得有重要作用。在成人與兒童的對比實驗中,外部輸入的主導語序與論元結構對兒童早期句法結構的習得產(chǎn)生了積極影響。
參考文獻:
[1]宋剛.普通話兒童早期動詞習得:范疇、論元結構與句法線索[D].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博士論文,2009.
[2]周國光.1--5歲兒童使用雙賓結構狀況的考察[J].心理科學,1997(2):131-135.
[3]鄒立志.普通話早期兒童“給”字句習得個案研究[J].世界漢語教學,2012(4):560-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