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曉燁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語文實踐。”這是《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在前言部分說明課程基本理念中的一段重要文字。我們教師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中就應很好地把握這一點,多為學生創(chuàng)造語文實踐活動,通過具體有效的語文實踐來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本文僅以中年級的精讀課文的教學來展開說明。
一、 多“讀”少講
中年段的“讀”,一方面是要繼續(xù)練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另一方面還要學會默讀,能做到不出聲、不指讀。所以教學中,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讀書,出聲的朗讀也好,安靜的默讀也好,要舍得讓他們讀書,讀——就是最直接的一種語文實踐活動。我們希望在語文課堂上,教師不要多提問,不要很多講解,要給學生很多讀的時間。而在學生讀的過程中,教師并不是不問不講就不作為了。教師需要做的是——挑起讀的興味,營造讀的氛圍,點撥讀的方法,積極參與讀的活動。
如《搭石》一課,人們走搭石的那一段文字。“人們走搭石不能搶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邊的人沒處落腳,就會掉進水里。每當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時候,動作是那么協(xié)調(diào)有序!前面的抬起腳來,后面的緊跟上去,踏踏的聲音,像輕快的音樂;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給人畫一般的美感?!蔽視寣W生自己讀,同桌互相讀,班里指名讀,還要想象畫面讀。不但要讀出畫面感,還要讀出走搭石協(xié)調(diào)的節(jié)奏感,更要讀出作者飽含其中的感情。這就需要教師在其中“穿針引線”,設計出有層次的“讀”的活動來。首先是學生憑著自己的感知和理解來讀,接著是教師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畫面,再然后就是渲染情境引領他們走進畫面,調(diào)動多種感官“如見如聞”,仿佛身臨其境,自己也跟著作者走一走搭石。此時,可以利用教師的范讀或音樂的渲染以達到讓學生“入情入境”。以“讀”的實踐貫穿始終,這中間是不需要再設計什么問題讓他們解答的,更不需要教師一廂情愿地講解分析,只是需要一個從“讀進去”到“讀出來”的過程。課例《去年的樹》中,于老師幾次提示學生邊讀邊想象畫面,再帶著心里的畫面讀,接著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小鳥再讀,這樣“讀”的學習活動的設計就很有層次,帶領學生先讀進課文想表達的內(nèi)容中去,再讀出自己的獨特感受來。有層次的學習活動設計,加之教師語言恰當適時地“推波助瀾”,營造足夠的“情境場”,這里的“讀”便是學生最好的閱讀實踐活動了!
二、“讀”后要交流
如上所述,“讀”是特別好用的一種實踐活動,簡單易行并收效很大。但是往往一些教師會在“讀”后忽略一種實踐活動——交流!是的,更多的教師在給學生充分讀的空間之后,往往又回到提問和講解的路上來,學生本應有的一種閱讀活動被生硬地打斷和剝奪,這就是讀后的交流活動。其實,課標上關于中年段閱讀教學目標中很清晰地在第五條中寫明要“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的閱讀感受都會不同,那還有必要交流嗎?我的答案是——非常有必要!我也思考過交流的意義何在,如果不交流又能怎樣。并且在自己的班上進行不同的嘗試,真的很不同!不交流的語文教學看似并沒有失去什么,甚至好像還提高了課堂效率,這也是很多教師認為交流閱讀感受是浪費時間的一個原因,覺得學生交流來交流去也沒什么價值。其實不然,交流——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語文實踐活動,是緊扣文字,又和閱讀者自身緊密聯(lián)結的語文實踐活動。讀后不交流,很多學生寶貴的感受就被忽略了,閱讀者不交流就有一種“如鯁在喉”的感覺,長期不交流,就會忽略自己內(nèi)心的聲音和感受,就會失去積極閱讀的動力,這是很可怕的!所以,讀后必須要交流,要讓學生自然地表達自己,要讓學生積極地去閱讀,閱讀的樂趣和很多活動的樂趣一樣,“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所以,讀后交流閱讀感受——這個一樣很簡單的語文實踐活動,會為學生營造一個積極互動的“表達場”,會對學生前面的初讀、自讀有一個提升和總結,會對學生后續(xù)的細讀、深讀提供明確的方向,多好!像課例《我們的民族小學》中,朱老師就在學生讀完課文后說:“讀完一篇文章,相信大家一定有什么想說的,咱們來聊一聊吧!”這就是一個讓學生交流的實踐活動,每個學生都有交流的機會,每個學生都可以在交流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自己,傾聽他人??纯幢菊n的教學,不難感受到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學習活動,教師的確在尊重每個學生的基礎上,為他們創(chuàng)造了一個“表達場”,而學生所表達的是與前面的閱讀活動緊密相連的。并且,我們還會捕捉到一個小細節(jié),朱老師讓學生用不同顏色的筆來區(qū)分自己的感受,和交流后聽到別人的感受,也就是學習后,學生會從不同的批注痕跡中復習和梳理出交流后豐富、加深,或者是修正的內(nèi)容。課例《去年的樹》中,于老師同樣也注意到交流的作用,在學生讀文前就提示:“讀過之后,你最想說什么,就和我們交流什么?!蔽覀儠趯W生初讀后的交流中,了解到他們閱讀的起點,清晰地知道我們后續(xù)教學應該如何開展,要沿著學生交流的焦點,梳理出交流集中的話題,要反饋到學生是否有誤讀的地方需要后面閱讀中再設計活動去引導修正。
三、“讀”和積累
可以讓學生在“讀”中體會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還可以讓學生在“讀”中感受作品生動的形象和優(yōu)美的語言。讀到火候了,便不能點到為止了,要“積累課文中的優(yōu)美詞語,精彩句段”。所以,“讀”后的另外一個重要的實踐活動就是分類積累。前面的“讀”仿佛是萬事俱備,后面的積累活動就是“東風”,就是趁熱打鐵,就是水到渠成。如果不能馬上分類積累語言,必是學生學習語言的遺憾,久而久之,缺少積淀,語言文字的運用也就仿佛無水之源,缺少必要的素材。
如前文所舉《搭石》一課的例子,在學生讀正確、讀流利、讀得如見如聞、讀得入情入境的基礎上,馬上順勢回放畫面:“你還記得怎樣的風景呢?”讓學生努力回憶相關的文字記憶,在他們交流的過程中,教師可采用“圖片提示”“動作提示”和“填空提示”等形式,幫助他們記憶。詞句的積累也是非常必要的,根據(jù)每篇課文的語言特點進行詞句的分類積累是特別有效的。如《掌聲》一課中關于掌聲描寫的短句,《扁鵲治病》中有關中醫(yī)診治的詞語,《紀昌學射》中表達學習程度的短語,《鄉(xiāng)下人家》中數(shù)量詞的運用和詞語的搭配都很有特點……前面課例《我們的民族小學》第二課時的教學也非常清晰地呈現(xiàn)了學生讀后積累的學習活動。教師讓學生輕輕合上書,想想課文中哪些語句給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學生先是盤點出表示民族的詞語,又找到“有的……有的……有的……”這樣的句式表達,還找到描寫安靜的句子。這樣順勢積累和運用,非常清晰地看到朱老師教學的“實踐意識”。當堂積累優(yōu)美詞語和精彩句段,是在幫助學生做語言的“儲蓄”,積累好的語言絕不僅僅是為了完成背誦的任務、解決考卷上的題目這么簡單,而是實實在在的語文實踐活動,并為學生運用語言做必要的準備。
四、概括和反思
中年段要求學生能夠“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這個是需要學生在三、四年級達到的目標,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和所有實踐活動一樣,如游泳的技能必須在游泳的實踐活動中獲得,騎車的技能必須在騎車的實踐活動中獲得一樣,學生的概括能力也一定要在概括的實踐活動中獲得。很多教師習慣于在學生初讀課文后就嘗試概括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我以前也這樣做。實踐過程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學生中只有極少數(shù)的孩子能夠做到,他們在這個活動中常常有點“噤若寒蟬”的感覺,通常是他們嚇夠嗆,教師氣夠嗆。問題出在哪里呢?概括能力不強就訓練概括能力,再或者,教給必要的方法。方法的確要給,但問題出在初讀就概括文章主要內(nèi)容,是三、四年級學生普遍力所不能及的。什么時候概括才好呢?我認為在對課文已經(jīng)很熟悉、讀得很充分的基礎上,再來學概括、練概括才是好的實踐契機。很多概括的方法,如抓中心句,利用題目來概括,把幾部分的內(nèi)容合在一起來概括等等,在學生熟知了文字間的聯(lián)系和奧秘之后,這些就變得簡單了,是他們力所能及的活動了。所以,教學精讀文章在教學的后面,要讓學生進行概括的實踐,以提高概括的能力。
另一方面,在概括文章主要內(nèi)容之后,還應給學生反思整篇文章收獲,或者還有疑問的部分,或者還想繼續(xù)拓展的部分做梳理,甚至可以反思自己整個閱讀活動中的提升,在各個語文實踐活動中的進步和不足等,這樣的學習活動會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越來越清晰如何做一個真正的主動的閱讀者!課例《我們的民族小學》,朱老師已經(jīng)有這個意識了,但因為是三年級上學期的內(nèi)容,教師還是在結課前自己為學生做了一個反思的示范,相信一段時間之后,學生也會像教師這樣反思一節(jié)課或者是一篇文章的學習。
以上,我們大概可以得出一個中年段閱讀教學的流程,即讀、交流、再讀、積累、概括和反思,種種活動必是學生學習語言、運用語言的實踐活動,種種活動必是讓全員參與的語文實踐活動。不是少數(shù)人的發(fā)言,不是為了解答教師的提問,不是為了完成某些既定的題目,是實實在在、真實發(fā)生的閱讀活動!
■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