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振邦
寧夏部分刊物創(chuàng)刊紀實(一)
蔣振邦
農村抽樣調查隊,是1983年經國務院批準在國家統(tǒng)計局領導下產生的。中央領導稱贊“方法科學,資料可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建設的中流砥柱”;地方父母官稱是“了解國情國力的一個現(xiàn)代化、科學化的非常有力的工具”,“是指導工作的一雙明亮的眼睛和前哨兵”;廣大農民則稱是“為民請命的貼心人”。
在現(xiàn)實中,亦不能諱言,由于人們對農調隊缺乏了解與理解,社會上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曲解與障礙。有鑒于此,在1987年中央召開的“農村抽樣調查隊”負責人會議上,與會者經過熱烈的討論,達成高度共識——十分必要辦一個專業(yè)刊物,以適應形勢發(fā)展的需要,以期更有效地推動這項專業(yè)性很強、實用性顯著的事業(yè)的發(fā)展。
當時,決定由湖北省農調隊主辦,其他省區(qū)協(xié)辦。后來,事出意外,湖北省傳出辦刊有困難,正處于猶豫不決之中。寧夏農調隊發(fā)揚敢于擔承的精神,敢為人先,矢志主辦這個刊物。時任寧夏農調隊隊長的楊正明聞訊后立馬向上級有關領導請纓,當力爭到主辦權后,將刊物取名為《農調之友》。從此,這個刊物便和我結緣。
1987年5月,我應楊正明之邀,和寧夏農調隊的吉瑞欽一道,對寧夏山川7個縣的調查隊進行走訪與調研,并撰寫了電視片《農村偵察兵》,由寧夏電視臺攝制并播出。這次合作,我對農調工作有了深刻地感性認識。加之我時任《寧夏大學學報》副主編,因而在《農調之友》創(chuàng)辦之始,楊正明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我,并派專人來我處洽談協(xié)助辦刊事宜。我部非常高興地承擔了刊物編輯校對工作。農調隊則由張曉東負責組稿、編排、出版發(fā)行等具體工作。初創(chuàng)時為內部學習交流刊物,并于1988年3月15日面世。
《農調之友》作為全國性刊物,專業(yè)性、針對性、實用性特別鮮明,從創(chuàng)刊號上就有充分的體現(xiàn):編委會由各省區(qū)市農調隊隊長組成,主編由楊正明擔任。所刊出的稿件來源于全國各省市區(qū)。欄目設置內容繁多,涉及面廣,充分反映了農調隊多彩而獨有的挑戰(zhàn)性工作,豐富而又富有激情的生活。從此,《農調之友》以出色的調研成果,真知灼見的建言獻策,獲得各級黨委與政府的決策高參的美譽,而戰(zhàn)斗在一線的農調隊員們,亦有了自己的學習交流園地,并充分表達了這些無名英雄的博大胸懷和無私奉獻精神——農調隊員們雖位卑而言重,身處艱苦環(huán)境而樂觀向上,對本職工作的真誠付出、熾熱的情感,都令人感動。為了歌唱農調隊員的苦樂人生,我寫詩一首《但愿被理解——農調隊員的心聲》,刊于創(chuàng)刊號上,詩曰:
泉水叮咚,細流涓涓,
不思波涌浪翻的壯觀,
但愿被理解——
泉水甘心經受漫長途程的考驗。
農調隊員啊名不見經傳,
跋涉的足跡遍布生命的搖籃,
但愿被理解——
那無言的數據就是忠誠的奉獻。
小草吐綠,染遍山川,
沒有亭亭玉立的身段,
但愿被理解——
小草情愿獻出默默無聞的華年。
農調隊員啊是時代的哨兵,
挑起歲月的重擔永不歇肩,
但愿被理解——
平凡的行業(yè)是國家機器的重要零部件。
拋卻享受,和高山原野為伴,
不辭辛勞,心懷執(zhí)著的信念——
是泉水,就要奔向理想的大海,
是小草,就要呼喚生命的春天。
1992年,《農調之友》迎來了一個嶄新的階段,由內部刊物變?yōu)楣_發(fā)行刊物,并改名為《調研世界》。雖然刊物編輯力量相對來說比較薄弱,然而他們像春燕,盡管自己沒有靈巧的雙手,卻要用自己的嘴巴去掘土銜泥,營造農調隊員們的愛巢,使刊物辦得有聲有色,影響不斷擴大。
1995年,由于《調研世界》刊物的出色表現(xiàn),加之國家統(tǒng)計局下屬的調查總隊又調整了機構,將原來獨立單位城市調查隊、農村調查隊與企業(yè)調查隊,合并為國家調查總隊。國家調查總隊把《調研世界》收在自己名下,成為總隊機關刊物,從而這個面向全國的專業(yè)性很強的《調研世界》,又迎來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
附:創(chuàng)刊號封面照片。
《平羅文藝》
作為寧夏最早的縣辦刊物《平羅文藝》,于1972年5月創(chuàng)辦,開始為小32開的鉛印本,像個小冊子一樣。它的內容比較散,體裁多而全,還曾出過“詩歌”、“戲曲”等專輯。三中全會之后,迎來了文藝的春天,《平羅文藝》獲得了新生,并于l979年改版為l6開本,每期近l00頁。
《平羅文藝》作為文藝季刊,共出刊34期。從欄目設置到刊物內容,都充分顯示出它的“鄉(xiāng)土情、回鄉(xiāng)味、小而全、講實惠”的特色??餀谀侩m不固定,但設置眾多,文藝品種樣樣俱全——小說、散文、詩歌、習作園地、演唱、文藝隨筆、回族民間文學、寓言、戲劇、說唱、農村文化室、美術、書法、評論、歌曲、風物志、兒歌、民間諺語歇后語、寫作知識等。
《平羅文藝》可稱為是土生土長在銀北大地的一株馬蓮花。它耐貧瘠、抗旱堿,性格堅強,樸實無華。它對人們索取不多,卻能無私奉獻濃郁的清香,給原野以綠意,裝點銀北大地,在文藝百花園中,有它的一席之地,煥發(fā)著勃勃生氣。
《平羅文藝》小而雜,迎合適應了作為農業(yè)大縣的廣大工農兵學商群眾、基層干部的渴求與口味。它散發(fā)的濃烈的鄉(xiāng)土氣息,就像油湯辣水的羊雜碎,誘使缺少精神食糧的普通百姓,爭相親近它,愛不釋手地閱讀它。有需求,有園地,就更加激發(fā)了平羅縣廣大文藝愛好者的創(chuàng)作積極性,成為他們辛勤耕耘的百花園,廣大干部群眾得到娛樂身心的休憩地?!镀搅_文藝》把培養(yǎng)扶持農民作者,特別是回族作者、女作者,作為努力方向之一。這批作者,既有普通的工農兵群眾,又有一些機關領導干部;既有地不分南北的聲名在外的作家,如云南的馬瑞麟,銀川的高深、肖川,又有剛顯露才華的文學新人;既有年逾古稀的老“秀才”,如賈崇道、韓相德,又有未成年的中小學生。作者隊伍龐雜,水平參差不齊,然而,為了一個虔誠而又神圣的目標走到了一起,共同創(chuàng)造了《平羅文藝》表現(xiàn)不俗的歷史業(yè)績。
《平羅文藝》除了辦刊之外,還承擔著全縣文藝創(chuàng)作、文化活動的普及指導工作。因此,曾多次召開創(chuàng)作會議、作品討論會,舉辦各種文藝創(chuàng)作班,出作品出人才。在20世紀80年代,不少文藝創(chuàng)作骨干致力于業(yè)余文學創(chuàng)作并取得了驕人的成績;有幾名作者成了自治區(qū)的“秀才廳長”。在這里還須提及的是,l982年平羅作者朱正安、蔣振邦合作創(chuàng)作的電視劇本《喜從何來》,由寧夏電視臺錄制,中央電視臺的黃金時間播出;1983年10月《當代》在第5期頭條位置刊載了蔣振邦創(chuàng)作的中篇小說《在沿河村里》;后來陳勇創(chuàng)作的小說《靳老頭的喪事》又被《小說選刊》轉載;丁一波的系列民俗散文,從這里開始走向全國性報刊?!镀搅_文藝》的骨干作者中,先后成為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的有:秦克溫、劉國堯、鄭正、蔣振邦、于秀蘭、馬春寶、陳勇等。至于成為自治區(qū)各文藝協(xié)會會員的就更多了。
往事匆匆過,歲月悠悠來。1983年夏天,按照自治區(qū)黨委宣傳部電話通知精神:《平羅文藝》予以停辦。然而,令人欣慰的是,平羅縣文聯(lián)于2005年又創(chuàng)辦了名為《塞上》的內部發(fā)行的文藝刊物,承接了一脈文氣,使《平羅文藝》的宗旨與精神在新的條件下得以延續(xù)。
附:創(chuàng)刊號封面照片。
《塞上》
2005年,是值得平羅縣文藝界人士與廣大讀者留在記憶中的喜慶日子——《塞上》,一本不太厚的文藝刊物問世了。她是新時代的產物,是文藝繁榮的象征。正如《塞上》創(chuàng)刊號在“卷首語”中所說:“打開這頁《塞上》我們已經上路。你我正創(chuàng)造新的生活方式。也許,我們還在追憶22年前的《平羅文藝》,那模糊的背影,和一段段飄飛的往事及文字……這時,一種久違了的親情已覆蓋我們的心靈,尋覓一種對家園的依戀和對土地的感恩……”
《塞上》在創(chuàng)刊號上就展現(xiàn)出獨自的特色與風采。除了應有盡有的文學體裁的作品外,還特意開辟了“隨筆”、“風采”、“古詩詞”、“古今平羅”等欄目,更加突出了作為寧夏銀北大縣、古今文化積淀深厚的地域文化色彩,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為《平羅文藝》的繼往開來者,《塞上》不辱使命。
附:創(chuàng)刊號封面照片。
蔣振邦(1939-),男,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編輯學會會員,《寧夏大學學報》副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