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云飛吳翌暉
(1.南京郵電大學;2.南京師范大學 江蘇南京 210046)
在校女大學生體育生活方式研究
浦云飛1吳翌暉2
(1.南京郵電大學;2.南京師范大學 江蘇南京 210046)
運用《女性體育生活方式評價量表》對219名南京師范大學一、二年級女生進行問卷調(diào)查并采集了生理指標,對樣本的女性體育生活方式水平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高校女學生的體育生活方式水平最高分89.88,最低分51.94,平均分66.03;大一與大二女生體育生活水平不存在顯著差異;動機水平與效果水平,動機水平與形式水平存在顯著相關,形式水平和效果水平不顯著相關;肺活量、心泵功能指數(shù)和腹肌水平分別為2.69、2.59和2.05,未達到合格水平。
體育生活方式 女性 大學生
1994 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和國際運動醫(yī)學聯(lián)合會聯(lián)合召開了“健康促進與體育(Health Promo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國際會議。世界衛(wèi)生組織認為:雖然個人健康的責任很大程度上要由個人和家庭承擔,但政府必須采取行動創(chuàng)造一個使公民形成和保持體育生活方式(Physically active lifestyles)的社會體育環(huán)境。大會敦促各國政府把推動大眾體育的發(fā)展作為公共健康與社會政策的組成部分,明確提出了“使體育成為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石”等7 項中心任務。1994年世界婦女與體育國際會議頒布了《布賴頓婦女與體育宣言》,這是一個具有國際意義劃時代的宣言,它標志著婦女體育發(fā)展到了一個新階段。
表1 《女性體育生活方式評價量表》指標及其權重
另一方面,2007年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共青團中央關于開展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的通知: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認真落實“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在全國億萬學生中掀起群眾性體育鍛煉的熱潮,切實提高學生體質(zhì)健康水平,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共青團中央共同決定,從2007年開始,結合《學生體質(zhì)健康標準》的全面實施,在全國各級各類學校中廣泛、深入地開展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陽光體育運動要求85%以上的學校能全面實施《學生體質(zhì)健康標準》,使85%以上的學生能做到每天鍛煉1h,達到《學生體質(zhì)健康標準》及格等級以上,掌握至少2項日常鍛煉的體育技能,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體質(zhì)健康水平切實得到提高。
絕大多數(shù)女大學生首次離開家庭和父母開始獨立的大學校園生活,她們對于自己日常學習、生活和體育健身行為之間的關系處理是否得當,她們的體育生活方式的水平又如何?此研究運用前期的研究成果《女性體育生活方式評價量表》對高校在校女大學生進行測量,反映了在校女大學生的體育生活質(zhì)量,為高校體育政策的制定提供客觀的依據(jù)。
表2 各維度水平的描述性統(tǒng)計
表3 在校女大學生體育生活方式水平的描述性統(tǒng)計
表4 女大學生生理指標描述性統(tǒng)計
表5 一年級與二年級女生體育生活水平獨立樣本t檢驗
表6 動機維度、形式維度、效果維度的偏相關分析
圖1 高校女性體育生活方式水平直方圖
1.1 研究對象
研究采用方便取樣抽取南京師范大學一、二年級女生220名發(fā)放《女性體育生活方式量表》并進行生理指標的測試,發(fā)放問卷220份,回收問卷219份,回收率99.55%,有效率100%。
1.2 《女性體育生活方式量表》研制
生活方式作為社會學研究的內(nèi)容,在體育領域里的研究較為緩慢,尤其是對指標體系的研究尚不多見,因此對女性體育生活方式指標體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根據(jù)動機心理學動機行為理論和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運用特爾斐專家調(diào)查法篩選出動機、行為、效果3個維度10個1級指標和30個2級指標并計算出各指標權重形成《女性體育生活方式評價量表》(見表1)。
問卷采用5級李科特量表進行評價。被試可閱讀測試的條目根據(jù)與自己實際情況相符的程度選擇“5”至“1”,分數(shù)越高符合程度越高。生理指標通過實地測試采集數(shù)據(jù)。將所有數(shù)據(jù)錄入女性體育生活方式評分系統(tǒng)得到各樣本的體育生活方式水平。
運用Excel和SPSS 19.0對《女性體育生活方式評價量表》的調(diào)查結果和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
2.1 描述性統(tǒng)計
2.1.1 各維度水平的描述性統(tǒng)計
動機維度水平的最小值為16.17,最大值為35.00,均值為24.76。形式維度的最小值為13.54,最大值為31.14,均值為21.8。效果維度的最小值為14.41,最大值為28.01,均值為20.07。(見表2)
2.1.2 在校女大學生體育生活方式水平分析
在校女大學生體育生活方式水平的極小值為51.94,極大值為89.88,均值為66.03。從圖1中可看出女大學生的生活方式水平成偏態(tài)分布56~74分的人數(shù)較為集中,82分以上和56分以下人數(shù)相對較少。(見圖1、表3)
2.1.3 生理指標描述性統(tǒng)計
生理指標的評分參照《中國成年人體質(zhì)測定標準》的評分標準,BMI指數(shù)的得分最高4.66,而肺活量、哈佛臺階指數(shù)、一分鐘仰臥起坐都未達到合格標準3分。(見表4)
2.2 一年級與二年級體育生活水平差異性檢驗
從F統(tǒng)計量的Sig值0.140>0.10來看,不能否認方差相等的假設,所以應參考第一行的t檢驗結果;第一行的t檢驗的雙側(cè)Sig值0.832>0.10,所以認為一年級和二年級的體育生活水平不存在差異性。(見表5)
2.3 水平與體育生活方式3個維度的偏相關分析
從表6可以看出,動機水平與效果水平兩變量相關(P<0.01),但從關系系數(shù)來看,相關程度較微弱。動機水平也形式水平相關水平達到0.405,相關性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形式水平與效果水平?jīng)]有線性相關關系(P>0.01)。
(1)高校女學生的體育生活方式水平最高分89.88,最低分51.94,平均分66.03。高校女學生的體育生活方式水平呈偏態(tài)分布,水平較低。
(2)高等院校體育教育的目標在于培養(yǎng)學生掌握一兩項運動技能,掌握一定的科學知識指導自己的運動并且形成穩(wěn)定的鍛煉習慣。然而從一年級女大學生與二年級女大學生獨立樣本t檢驗顯示,兩個年級的體育生活水平不存在顯著差異,說明我國高校體育教育的目標還未真正落實。廣大體育工作者應當積極推廣高等教育的體育教育改革,并在在教學過程中滲透終身體育觀的教育。
(3)在對動機、形式和效果3個維度的偏相關分析中,動機水平與形式水平的相關性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而形式水平和效果水平?jīng)]有線性相關關系。動機水平與效果水平相關程度較弱。鍛煉動機水平推動著鍛煉行為的發(fā)生,并且影響著鍛煉效果。但是鍛煉的形式并不與鍛煉的效果無線性相關。分析其原因與高校女生的體育鍛煉未遵循科學的鍛煉方法有關。建議高等院校的體育教育應當增加理論課時,加強對學生體育健康知識和鍛煉意識的培養(yǎng)。
(4)在生理指標的檢測中,肺活量、心泵功能指數(shù)和腹肌水平按照《中國成年人體體質(zhì)鍛煉標準分》別為2.69、2.59和2.05,未達到合格水平。形態(tài)指標的得分最高4.66分。女大學生對身形的關注度要遠高于身體機能和健康的關注,減肥節(jié)食、熬夜、不食早餐等不良的生活習慣,無穩(wěn)定的健身習慣,導致了女大學生體質(zhì)下降的現(xiàn)象。建議除加強女大學生健身鍛煉意識的培養(yǎng)外,還應對學生強調(diào)良好的生活習慣對身體健康影響的教育。
[1]Leung J P,Leung K.Life satisfaction, self-concept, and relationship with parents in adolescence[J].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1992(21):653-665.
[2]吳翌暉.當代女性體育生活方式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體育學刊,2009,16(9):43-45.
[3]國家體育總局群體司,國家成年人體質(zhì)測試中心.中國成年人體育之測定標準指南[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1999:220.
[4]鄭志強,李向前.我國體育生活方式理論本土化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4,48(8):22-26.
[5]杜熙如.社會轉(zhuǎn)型期女性體育生活方式德休閑特征與發(fā)展趨勢[J].體育學刊,2010,17(30):32-33.
[6]翟偉.家庭生命周期視角下職業(yè)女性體育生活方式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1,37(5):46-49.
[7]韓勤英.河南大學生的體育生活方式[J].體育學刊,2003,10 (3):79-80.
G807
A
2095-2813(2016)11(b)-0069-03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32.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