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紹芳
混合教學模式在開放課程中的深化——以《廣告學概論》課程為例
◎段紹芳
課堂面授教學與網絡教學優(yōu)勢互補的混合式教學,成就了開放教育“學導結合”的教學模式,但是目前仍然存在“學”和“導”難以融合,教與學不統(tǒng)一的問題。本文認為應該弘揚精耕細作的理念,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三個方面讓課堂面授教學與網絡教學進行有機銜接,進一步深化混合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果。
誠如不少學者所言,“學導結合”是電大系統(tǒng)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形成的遠程開放教育教學模式,這一模式表現(xiàn)出明顯的混合學習特征。但是在開放教育教學實踐中,“學導結合”模式并沒有得到很好的應用,具體表現(xiàn)之一就有“學”和“導”難以融合,教與學不統(tǒng)一,“我教我的,他學他的”現(xiàn)象比較嚴重。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筆者認為應該弘揚精耕細作的理念,進一步深化混合教學模式,真正有效地讓課堂教學和在線教學進行融合,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筆者將從以下三個方面提出一些解決思路:
科學的教學設計是取得良好的課程效果的必由之路。目前,各個開放教育教學點一般都能做到在課程開始之前教師將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活動安排和教學評價等整個課程的教學計劃布在網絡教學平臺上,以便學生準備和預習。
但是這項工作還需要進一步細化,應該根據(jù)課程的性質合理地安排課堂面授教學內容和網絡教學內容的銜接。一方面,要做到課堂面授重點與網絡論壇主題相銜接。教師在面授課堂上一定要為學生建構課程的整體框架,并且分清重難點。在網絡教學的內容配備上,教師可以根據(jù)課堂教學的情況隨時調整網絡教學平臺上呈現(xiàn)給學生的課程內容、教學資源或教學活動等。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尤其要設計相應的網絡論壇主題供學生進行討論。并且所有網絡論壇主題集中起來要能反映課程全貌,決不能散兵游勇、各行其是、隨意設置;另一方面,課堂面授討論內容與網絡討論內容相銜接。課堂討論可以圍繞課堂面授的重難點內容來進行,討論話題由課程教師事先設置。但是課堂討論由于時間有限,容易造成討論浮于表面層次、感性成分居多等缺陷。因此,我們需要通過網絡可對論題進行深入討論,以彌補課堂討論的不足。
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chuàng)新精神,基于小型項目的研究性學習是有效的手段。項目研究的開展可以在網絡和課堂上配合進行:在網絡上主要是進行討論、信息檢索和處理、資料共享、成果展示、過程信息記錄和評價;在課堂中則主要是組織小組匯報,在匯報過程中與教師深入交流和討論,從而得到適當?shù)狞c撥。這是保證基于項目的研究性學習質量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促進學生知識建構和遷移的重要手段。因此,要想提高教學效果,就必須在網絡教學上廣泛運用綜合案例分析法、實踐任務驅動法、深度討論法、辯論法等,在教學方法上將課堂面授教學和網絡教學進行銜接。
例如,《廣告學概論》是中央廣播電視大學開放教育廣告學專業(yè)的一門必修課、是一門基礎理論課,也是廣告學專業(yè)的一門入門課,還是市場營銷等相關專業(yè)的核心課程。本課程的難點在于涉及的知識非常廣泛,每一章的內容都可擴展為一門課程。因此如何既兼顧知識,又講得生動有趣,讓學生印象深刻,并形成對廣告整體的認識,是授課教師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對此,筆者將課堂面授重點與網絡論壇主題進行了有效的銜接,通過真實、具體存在的主題讓學生直觀地感知了廣告是什么以及它所涉及的主要方面。而且,在課堂面授教學和網絡教學的教學方法的銜接上,筆者也做了大膽的嘗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圖所示:
教師對于學生平時是否積極參與討論以及討論的深入程度等重要方面的考核,是對學生平時學習效果的有效督導。筆者建議中央電大現(xiàn)行的“網上形成性考核(30%)+終結性考試(70%)”的教學評價模式應該做適當?shù)恼{整,要體現(xiàn)對學生平時參與網絡討論和完成實踐任務等方面的考核,因此教學評價模式可以調整為“網上形成性考核(15%)+平時任務考核(15%)+終結性考試(70%)”。
例如,《廣告學概論》是中央電大規(guī)定的實施網上形成性考核的課程,筆者認為更科學的教學評價方式是除了網上形成性考核(15%)和終結性考試(70%)以外,另外的15%,應該由課程教師根據(jù)學生平時參與網絡討論的次數(shù)和深度、以及完成的實踐訓練任務來給分。這樣,教學評價模式才更加完整,也更能體現(xiàn)開放教育的特色,更好地發(fā)揮教師對學生平時學習的督導作用,使學生受益更多。
混合教學模式是在網絡教學不斷與傳統(tǒng)課堂面授教學相互碰撞、在碰撞中逐步融合的過程中得以不斷完善的。筆者深信,混合教學模式在開放教育課程中的不斷深化,必將為這一教學模式帶來長久的生命力,也必將促進開放教育教學效果的進一步提升。
(作者單位:武漢市廣播電視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