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激進對抗到理性反思:美國女性主義童話改寫中的性別政治*

        2016-12-18 18:50:00回春萍
        婦女研究論叢 2016年6期
        關鍵詞:薩克斯男權女性主義

        回春萍

        (南開大學 外國語學院,天津 300071)

        激進對抗到理性反思:美國女性主義童話改寫中的性別政治*

        回春萍

        (南開大學 外國語學院,天津 300071)

        女性主義童話改寫;性別政治;男權話語

        在后現(xiàn)代主義顛覆宏大敘事的哲學思潮影響下,女性主義作家們開啟了針對經(jīng)典童話的批判性閱讀和創(chuàng)新性改寫。一方面,經(jīng)典童話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為女性主義作家們提供了批判和改寫的空間;另一方面,游離于經(jīng)典之外的異端童話傳統(tǒng)又為他們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靈感和動力。這些改寫不僅顛覆和解構了經(jīng)典童話背后的男權話語和性別政治,并在與異端童話傳統(tǒng)的對話過程中重新書寫了童話傳統(tǒng)。從早期視男性為仇敵的激進對抗,到當代對兩性關系的冷靜反思,女性主義童話敘事整體趨勢上的轉(zhuǎn)變既反映了社會文化語境的變遷,也顯示出女性主義者對于性別政治新的理解與認識。

        基于后現(xiàn)代主義哲學思潮對宏大敘事的顛覆和超驗話語的擯棄,西方批評界掀起了一股重新審視文學經(jīng)典、重估經(jīng)典價值的熱潮。這其中既有愛德華·薩義德(Edward Said)對《簡·愛》(Jane Eyre)中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和歐洲中心主義話語的揭示,也不乏斯蒂芬·格林布拉特(Stephen Greenblatt)對《奧賽羅》(Othello)中基督教道德與男女情愛之間動態(tài)權力關系的詮釋。當然,與后殖民主義、新歷史主義這些后現(xiàn)代批評話語并駕齊驅(qū)的還有女性主義文學理論。以桑德拉·吉爾伯特(Sandra Gilbert)和蘇珊·古芭(Susan Gubar)為代表的學者不約而同地將目光對準經(jīng)典童話,認為這些故事所傳遞的價值觀已經(jīng)被內(nèi)化到女性的無意識深處,“在個體心理發(fā)展和社會化過程中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1](P27)。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包裹著經(jīng)典童話的層層面紗被逐一揭開,而隱藏其下的性別規(guī)范與意識形態(tài)亦隨之浮出水面。學者克里斯蒂娜·巴奇萊加(Cristina Bacchilega)一語中的,指出童話、男權話語、女性命運三者之間蘊藏的權力關系:“在童話的文學故事傳統(tǒng)中,女主人公始終逃不出別有用心的男性身體法則?!盵2](P58)

        與理論批評相呼應,美國女性主義作家們也開始了針對經(jīng)典童話的批判性閱讀和創(chuàng)新性改寫,為當代女性重新定義自我、重構性別身份提供了廣闊的想象空間。自20世紀70年代起,女性主義童話敘事迅速崛起,可以說,“它們書寫了20世紀最后二三十年的主要風貌”[3](P14)。這些作品卓爾不群,內(nèi)容大膽創(chuàng)新,形式更是不拘一格。安妮·薩克斯頓(Anne Sexton)的《蛻變》(Transformations)、奧爾加·布魯姆斯(Olga Broumas)的《從零開始》(Beginning with 0)、芭芭拉·沃克(Barbara G.Walker)的《女性主義童話》(Feminist Fairy Tales)共同為20世紀后半葉美國文學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事實上,直至今天,女性主義童話非但不見勢微,反而成為許多新興作家的心頭愛。蘿賓·麥金莉(Robin Mckinley)、弗蘭西斯卡·莉亞·布洛克(Francesca Lia Block)和多娜·喬·納普利(Donna JoNapoli)都是其中的翹楚。

        雖然主題立意千差萬別,美學追求各有側重,但整體來看,女性主義童話對性別政治的書寫以20世紀90年代為分界點,呈現(xiàn)出兩種不同的趨勢。從20世紀70年代初期至90年代末期,以“咆哮”為特征的“野獸女性主義”或者“激進女性主義”集中火力向男權開戰(zhàn),他們視男性為女性成長和重構身份的首要敵人,應群起而攻之或者敬而遠之。安妮·薩克斯頓、奧爾加·布魯姆斯、芭芭拉·沃克等便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從90年代開始,女性主義童話作家脫離了早先的激進和憤怒傾向,轉(zhuǎn)而以冷靜和理性的視角重新審視現(xiàn)實語境下的女性命運以及僭越性別范式的可能性。這一階段,蘿賓·麥金莉、多娜·喬·納普利、弗蘭西斯卡·莉亞·布洛克等人的童話敘事一方面承認徹底超越本質(zhì)主義的不切實際,另一方面試圖尋找權力關系中的裂隙,達到挑戰(zhàn)霸權話語、重寫性別關系的訴求。

        圍繞著女性主義童話敘事這兩大發(fā)展脈絡,本文試圖對幾個主要問題展開追問:在穿越時空的旅行中,童話是否一直都在兢兢業(yè)業(yè)地扮演著男權文化代言人的角色?在女性運動碩果累累的今天,女性作家如何“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從童話中找到與男權文化斡旋的空間?這些女性主義作品如何被時代所建構,呈現(xiàn)出不同的走向,同時它們又是以何種方式參與女性對生存狀態(tài)的審視和對未來生活的構想?

        一、偽裝大師:童話那些鮮為人知的秘密

        當代女性主義童話從根本上來說屬于對經(jīng)典童話進行“修訂式改寫”(revision)的范疇。這個術語最早來自于艾德里安·里奇(Adrienne Rich)的定義,她指出所謂“修訂式改寫”①“修訂式改寫”作為改寫的一種,與原文本具有特殊的互文形式。它的獨特性在于從兩個方面構成了對于原文本的顛覆,既挑戰(zhàn)蘊藏其中的意識形態(tài)性,也對文學傳統(tǒng)本身進行批判。自從艾德里安·里奇(Adrienne Rich)將其與女性主義書寫聯(lián)系起來之后,它漸漸演變成女性主義童話改寫的代名詞。芭芭拉·沃克在對自己的童話作品進行介紹的時候,經(jīng)常用到“修訂式改寫”這個術語。而童話研究學者杰克·齊普斯與克里斯蒂娜·巴奇萊加等也在論著中借用同樣的表述。通常來說,改寫還包含了反寫、轉(zhuǎn)寫等不同形式,就其定義上來看存在一些差別:“反寫”(reversal)顧名思義是反過來的意思,在童話改寫中表現(xiàn)為變被動人物為強悍、弱勢為強勢、邪惡為善良,是對傳統(tǒng)二元對立模式的置換。但是有學者像薩拉·梅特蘭(Sara Maitland)就認為反寫其實也是“正寫”,因為它無法構成對現(xiàn)存價值體系根本的挑戰(zhàn)?!稗D(zhuǎn)寫”(transliteration)是女性主義童話改寫中常常出現(xiàn)的一種敘事策略,通過將原文本中的經(jīng)典意象抽離出來加以改變,尋求一種不同于男權話語的新的語言。安妮·薩克斯頓與奧爾加·布魯姆斯都在詩歌中大量運用了這一策略。是一種“重新審視過去的行為,從一個全新的、批判的視角進入舊的文本”[4](P35)。而琳達·哈欽(Linda Hutcheon)也特別強調(diào)改寫重在批判,并非懷舊式的回歸[5](P4)。那么,究竟經(jīng)典童話這些“舊的文本”具有哪些文類特征,招致了女性主義者的詬病,并為他們提供了批判和顛覆的空間呢?

        首先,經(jīng)典童話具有意識形態(tài)屬性。相對于其他文類,童話可謂善于偽裝的大師。披著自然和永恒的外衣,打著無關政治的旗號,童話巧妙地掩蓋了蘊藏于其中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我們今天耳熟能詳?shù)谋姸嗤捚鋵嵅⒎莵碜杂诳趥髅耖g故事傳統(tǒng),而是屬于以格林兄弟(Jacob Grimm and Wilhelm Grimm)為代表的文學家整理改編而成的文學童話傳統(tǒng)。經(jīng)由市井鄉(xiāng)間向書房沙龍的空間過渡和耳目唇舌向白紙黑字的媒介過渡之后,這些童話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特定時代主導意識形態(tài)或者價值觀的烙印。正如杰克·齊普斯(Jack Zipes)所總結的那樣:“在巴洛克時代,拯救沉睡公主遠不如滿足男性欲望和獲得權力來得重要;…格林兄弟時代,童話搖身一變成為資產(chǎn)階級神話,規(guī)定了男性拯救女性的恰當方式;…今天,迪士尼的睡美人唱著‘有一天我的王子會到來’,接受主婦培訓,而王子就是她‘寄予厚望的拯救者’?!盵1](P152)

        經(jīng)典童話除了在內(nèi)容方面參與到和男權話語的共謀中,其經(jīng)典化的過程也處處折射出男權文化對于女性敘事刻意的排擠和邊緣化。目前我們所公認的童話經(jīng)典大概在20世紀初被基本確立下來,主要指那些由英國的約瑟夫·雅各布斯(Joseph Jacobs)、法國的查爾斯·貝洛(Charles Perault)、德國的格林兄弟以及俄羅斯的亞歷山大·阿帆阿塞夫(Alexander Afanasev)收集整理而成的童話。但是,這些故事的經(jīng)典化之路卻是以抹殺女性敘事、遮蔽女性聲音為前提的。安德魯·泰富森(AndrewTeverson)在《童話:新批評術語》(Fairy Tale:The New Critical Idiom)一書中,著重論述了霸權話語在童話傳播和體制化過程中所發(fā)揮的決定性作用,指出某一則故事能否普及取決于編者“對權力和文化資源的占有”[6](P41)。英國童話《小矮人》(Tom Tit Tot)經(jīng)典地位的確立過程最能體現(xiàn)權力關系的作用。這個童話最早是由維多利亞時期薩??丝さ呐娙税材取しㄒ辽ˋnna Fison)根據(jù)女仆口述的民間故事改編整理而成,并在一家非常小眾的刊物上發(fā)表,后經(jīng)民俗學家愛德華·克洛德(Edward Clodd)發(fā)掘,于1889年再版于全英核心刊物《民間故事》,而當時雜志的編輯恰巧是大名鼎鼎的“民間故事協(xié)會”(Folk-Lore Society)主席約瑟夫·雅各布斯。于是,在對薩??朔窖陨允滦薷闹螅樌沓烧碌貙ⅰ缎“恕肥珍浻谧约旱耐捈校源舜_立了該故事在英國的經(jīng)典地位。至于首次對這個故事進行修訂、賦予其文學形態(tài)的法伊森幾乎無人知曉,而那個為她口述故事的女仆更是被塵封于童話傳統(tǒng)無人問津的角落。與雅各布斯稍有不同,格林兄弟確實曾經(jīng)明確地向一位大約57歲、名為菲曼(Viehmann)的農(nóng)家婦女致以謝意,稱她為提供大多數(shù)故事的人。但根據(jù)學者們?nèi)琮R普斯和泰富森的研究發(fā)現(xiàn),《格林童話》背后的故事提供者其實另有他人,是一些受過良好教育的中產(chǎn)階級和貴族年輕女性。格林兄弟之所以刻意隱瞞這些女性,其根本原因是菲曼作為地道的德國農(nóng)婦,在代表德國民間文化方面顯然更具說服力。不止雅各布斯和格林兄弟,像巴賽洛(Giambattista Basile)和貝洛也都以類似的方式,在這場與女性的角力中牢牢地把持了對童話敘事傳統(tǒng)的控制權。無論是對故事口頭提供者的匿名化處理,還是對所借鑒女性作家的刻意回避,這些策略的運用最終使得童話成為男性作家的文類。即便是巴納維爾(Marie-Catherine Le Jumel de Barneville)的奧諾伊夫人(Comtesse d’Aulnoy)、博蒙夫人(Jeanne-Marie Leprince de Beaumont)等也是在沉寂了兩個多世紀之后才重新被世人關注。

        其次,經(jīng)典童話之外還游離著一個異端童話(heretical stories)傳統(tǒng)。我們今天耳熟能詳?shù)耐拠栏駚碚f是體制化的童話,屬于文學傳統(tǒng)的分支。文學童話的出現(xiàn)可以追溯到14和15世紀,發(fā)端于喬叟(Geoffrey Chaucer)、薄伽丘(Giovanni Boccacio)和斯特拉帕羅拉(Giovan FranciscoStraporola)等貴族作家,他們首開先河以文學的形式將口傳民間故事記錄了下來。后經(jīng)法國沙龍文化的傳播以及德國格林兄弟和英國雅各布斯等人的集體努力,這些故事的經(jīng)典地位最終得以確立。無論是《美女與野獸》對于女性自我犧牲精神的贊美,還是《灰姑娘》對于吃苦耐勞女性品質(zhì)的推崇,它們根本上都是以強化男權文化為出發(fā)點的。但是,在這些象征父權統(tǒng)治的本質(zhì)主義童話傳統(tǒng)之外,始終游離著一個以多元異質(zhì)為特點的異端童話傳統(tǒng)。該傳統(tǒng)主要包含兩類童話:一是指那些“同分異構”(allomotif)的童話。它們與經(jīng)典故事同屬一個母題,但是在細節(jié)上千差萬別,價值取向上常常不容于主導意識形態(tài)。比如在眾多“灰姑娘”的民間故事版本中,她并非格林童話中的那般忍辱負重、寬宏大量,而是工于心計、好吃懶做或者睚眥必報。第二類是那些因為題材的不合時宜而完全被經(jīng)典拒之門外的故事。最具代表性的當屬《驢皮公主》。作為一則女兒反抗父親亂倫,藐視權威的童話,它在眾多經(jīng)典童話選集中幾乎難覓蹤影。目前,民俗學家正致力于發(fā)掘更多的“文化瑰寶”,試圖以這些顛覆性的故事串起我們?nèi)祟惞餐臍v史[7](Pxv)。同時,許多女性主義學者也開始重新編輯整理童話集,收錄了大量不同于經(jīng)典版本的故事。在羅茲瑪麗·米勒德(RosemaryMinard)的《婦女與童話》(Womenfolk and Fairy Tales)和安吉拉·卡特(Angela Carter)的《潑婦童話故事集》(Virago Book of Fairy Tales)中都包含了許多書寫積極勇敢、聰明能干女性的童話故事。通過發(fā)掘這些被邊緣化的版本,傾聽它們的多重聲音,女性主義者們“可以使那些被體制化所遺忘的故事重見天日”[2](P51)。

        基于對經(jīng)典童話理論上的再認識,女性主義者們不僅找到了經(jīng)典的軟肋,意識到改寫的必要,更從中發(fā)現(xiàn)了輾轉(zhuǎn)騰挪的空間。一方面,女性主義童話通過改寫,可以重新審視那些植根于我們意識深處的價值觀,從而參與到對于意識形態(tài)場域的深層次干預活動中來;另一方面,那些游離于經(jīng)典之外的異質(zhì)童話又為改寫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源泉和動力。雖然它們在與經(jīng)典的競爭和對抗中長期處于劣勢,聲音也幾乎被完全湮沒,但是顛覆的種子已經(jīng)埋下,一旦時機成熟便會破土而出。

        二、掙扎與怒吼:擺脫羈絆,建立女性理想國

        從20世紀70年代初期薩克斯頓的《蛻變》開始,美國早期女性主義童話集體表現(xiàn)出對父權制文化的敵視,它們或者不約而同地向男權猛烈開火,或者主張抽離出來,建立純粹的女性聯(lián)盟。這種傾向究其原因離不開深層次的社會土壤和文化培育,其中又以無孔不入、無所不在的消費主義最為突出。

        20世紀五六十年代,隨著二戰(zhàn)的結束,美國的經(jīng)濟迅速復蘇,進入讓·鮑德里亞(Jean Baudrillard)所說的消費社會。短短幾年間,數(shù)不盡的大型商場、購物中心、美容會所拔地而起,熠熠生輝的珠寶飾品、目不暇接的華服美衫、琳瑯滿目的各色商品無時無刻不在向女性傳遞著一個重要信息:歡迎來到真實的童話世界。瓦爾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就曾經(jīng)形象地把商品泛濫的現(xiàn)代社會比喻為童話中的魔幻森林:“那些數(shù)之不盡的陳列商品,以及用來推銷這些商品的世界博覽會、購物拱廊、全景漫游商城、豪華櫥窗等全新體驗都在改變著城市,不斷拓展著想象的疆域,締造著一個嶄新的公共領域,…一個前所未有的夢幻世界、一個大眾烏托邦。”[8](P107)然而,流連于商品王國中的“公主”們是否從此擁有了童話所承諾的“幸福美滿”呢?答案恰恰相反,生活在貝蒂·弗里丹(BettyFriedan)所說的“愜意集中營”中的美國婦女們飽受著“無名問題”的困擾,空虛、壓抑、無力、憤怒等情緒如影隨形,揮之不去。

        針對消費主義與女性的關系,這一時期的女性主義者們接受了以西奧多·阿多諾(Theodore W. Adorno)為代表的法蘭克福學派的“操控”(manipulation)理論,認為自19世紀早期以來,“婦女”“主婦”和“消費者”實際上就是可以互相替換的名詞,所謂消費活動只不過是女性家務勞動的拓展和延伸,而現(xiàn)代廣告媒體更是無孔不入,通過劃分產(chǎn)品的性別屬性,達到“推銷性別意識形態(tài)”的目的[9](P9)。他們認為,消費文化本質(zhì)上是由優(yōu)勢權力即男性霸權所生產(chǎn)的,是男權文化的代言人,因此女性各種困擾的癥結所在仍是男性霸權。他們還將目光對準流行文化和大眾媒體中的童話元素,揭示男權文化如何以童話為偽裝,利用童話的社會化功能,鞏固男性權威,強化刻板形象?,旣惸取の旨{(Marina Warner)認為,在消費社會的今天,童話已經(jīng)被消費主義嚴重濫用,“童話中對于安穩(wěn)、舒適的渴望更像是純粹的消費主義,即自私自利,不顧一切往上爬”[10](P133)。鑒于此,如何奪取被男權文化霸占的童話陣地,宣稱對童話的所有權成為這一時期女性主義童話敘事集體關注的焦點。

        美國女性主義童話首開先河的作家非安妮·薩克斯頓莫屬。她于1971年出版的《蛻變》收錄了17首詩歌,分別對應17篇格林童話的改寫。薩克斯頓本人的生活可謂當代“愜意集中營”中的“公主”縮影,甚至她的丈夫也親昵地直接叫她“公主”。曾經(jīng)當過模特的她身材纖細高挑、容貌美麗,所到之處總能吸引無數(shù)艷羨的目光。同時,作為一個學術明星,她的詩歌實現(xiàn)了批評和商業(yè)的雙贏,為她贏得了無數(shù)的獎項和仰慕者。然而,在這個光彩照人的公主表象之下卻住著一個飽受抑郁癥折磨的“瘋狂的”家庭主婦。女作家馬克辛·庫敏(Maxine Kumin)曾經(jīng)這樣總結道:“安妮描繪了女性的矛盾處境和令人神經(jīng)崩潰的現(xiàn)實,然而她本人卻無法處理生活中出現(xiàn)的個人煩惱?!盵11](Pxxxiv)這也解釋了為什么薩克斯頓在作品中常以巫婆自喻。這個女巫披頭散發(fā),恣意吶喊、咆哮,正如在著名的詩歌《她的種類》(Her Kind)中所描繪的那樣:“我出來了,一個瘋狂的巫婆/暗夜徘徊,無所顧忌?!盵12](P15)《蛻變》中,這個巫婆再度出場,她魔杖一揮,瞬間將格林童話中危機四伏的魔法森林化為光怪陸離的現(xiàn)代都市。

        縱觀薩克斯頓的17篇童話,可以看出她對經(jīng)典童話中蘊含和強化的性別本質(zhì)主義的抵制以及對于真愛和幸福等理念的質(zhì)疑。就她而言,一切都是謊言,“許多人都是騙子”[13](P73)。就好像那些經(jīng)典童話,披著自然和永恒的外衣,實則是男權文化的幫兇;又好像消費社會表面上自由和平等,內(nèi)在卻是優(yōu)勢權力話語傳播的場域。因此她別出心裁地在每一則童話的開頭插入反諷式的開場白,并借助大量的消費文化指涉,揭示經(jīng)典童話的欺騙性以及它與消費主義優(yōu)勢話語的共謀關系。

        首先,她質(zhì)疑經(jīng)典童話中異性戀婚姻的有效性和合法性,并主張與男權文化劃清界限,建立純粹的女性聯(lián)盟?!痘夜媚铩分械氖⒋笪钑徊贿^是一個大型“婚姻市場”,身處其中的王子覺得自己像在“兜售鞋子”,而灰姑娘則與中了六合彩的擠奶工沒有區(qū)別,因此,“除非時間停止,否則美滿幸福在現(xiàn)實中完全是空想”[14](P72)。與《灰姑娘》中對異性戀的質(zhì)疑相呼應,薩克斯頓在《長發(fā)姑娘》中表達了建立純粹女性聯(lián)盟的重要性。她著名的詩句“一個女人/愛著另一個女人/會永遠年輕”日后成為布魯姆斯《從零開始》的靈感來源和主題思想[13](P35)。在《十二公主》中,薩克斯頓直接用“美國小姐大賽”來調(diào)侃經(jīng)典童話中隱藏的女性天生是競爭對手的謊言。對她而言,“童話中所刻畫的女性間互相鄙視的關系不僅阻礙了女性性格的發(fā)展,也拒絕了女性間紐帶的建立”,結果就是“持續(xù)的惡性循環(huán),害人害己”[15](P38)。在這方面,最佳的例子就是“白雪公主”。雖然王后的惡毒有目共睹,為了“選美冠軍”的頭銜不惜屢次痛下殺手,但諷刺的是,作為受害者的白雪公主最終也變成跟王后一樣的女人,她愛慕虛榮,視美貌為一切,“有時會征詢鏡子的意見/正如女人們所做的那樣”[13](P9)。

        其次,薩克斯頓還對童話的男性敘事傳統(tǒng)大膽顛覆,開啟了重構女性敘事傳統(tǒng)的漫長戰(zhàn)斗。在這方面,她放棄了同時代大多數(shù)女性主義作家普遍采用的“反寫”(reversal)手法,即變沉默被動的公主為彪悍霸道的女戰(zhàn)士。以《小紅帽》為例,在“默西塞郡女性解放組織”(the Merseyside Women’s Liberation Movement)1972年撰寫的故事中,小紅帽自信勇敢,她的外婆更是一名出色的屠狼勇士。同樣,在普羅塞(D.W.Prosser)的《小紅帽回家》(Red Riding Hood Redux)和蘿絲瑪麗·蕾克(Rosemary Lake)的《戴麗雅的小紅帽》(Delian Little Red Riding Hood)等“反轉(zhuǎn)”式的改寫中,女主角都被塑造成足智多謀、富有侵略性的人物。實際上,這種對于男性/女性、男強/女弱關系的簡單置換并沒有跳脫二元對立的思維范式,因此無法真正對本質(zhì)主義傳統(tǒng)產(chǎn)生顛覆性的效果,正如薩拉·梅特蘭(Sara Maitland)所指出的那樣:“這些簡單化的反轉(zhuǎn)只不過是對于罪惡與責任的再分配,而對于現(xiàn)存的價值體系幾乎毫無觸及?!盵16](P100)

        不同于這些作家,薩克斯頓運用了“轉(zhuǎn)寫”(transliteration)的策略。童話學者伊麗莎白·哈里斯(Elizabeth Harries)認為,“轉(zhuǎn)寫”的目的就是尋找一種有別于男權話語體系的“新的語言”,而常見的方法就是“將我們熟悉的經(jīng)典意象抽離出來,使之變成陌生的語言字母”[16](P152)。因此,“轉(zhuǎn)寫”策略的應用使薩克斯頓的詩歌同時構成了對于男權話語兩個層面上的顛覆,既揭示了經(jīng)典童話中隱藏的權力關系,也挑戰(zhàn)了男性敘事傳統(tǒng)。在《白雪公主》中,她將無上權威的“魔鏡”比喻成不可信賴的“天氣預報”,從而輕而易舉地粉碎了“魔鏡”的神話。這面魔鏡正如吉爾伯特和古芭所言是男性敘事的象征,女性用它照出來的是以男性視角構建的女性身份。通過粉碎魔鏡神話,薩克斯頓成功地“使它成為一面更能如實體現(xiàn)女性體驗的鏡子”[17](PP211-212)。在《睡美人》《糖果屋》《長發(fā)姑娘》等改寫中,薩克斯頓進一步回溯到異端童話傳統(tǒng),為我們呈現(xiàn)了與以往童話大相徑庭的男性形象,他們變成了亂倫的國王、懦弱的父親、好色的王子。因此,通過對經(jīng)典意象的“抽離”和改變,薩克斯頓實現(xiàn)了與異質(zhì)童話傳統(tǒng)的互動對話,傾聽那些被經(jīng)典童話淹沒的多重聲音,在拯救這一傳統(tǒng)的同時,從中汲取靈感和力量,創(chuàng)造了女性主義童話作家獨特的“新的語言”。

        薩克斯頓的《蛻變》為接下來二三十年間的女性主義童話奠定了基調(diào)。后來的主要作家奧爾加·布魯姆斯和芭芭拉·沃克都在作品中進一步發(fā)展了她的“轉(zhuǎn)寫”策略,在挑戰(zhàn)主導權力話語的同時,尋求僭越性別規(guī)范、構建女性聯(lián)盟的可能性。在《從零開始》中,布魯姆斯別出心裁地賦予了童話經(jīng)典意象全新的意義?!缎〖t帽》被改寫為女兒渴望重建與母親天然聯(lián)結的故事,其中紅色披風變成了包裹新生兒的鮮血,籃子變成了母親的子宮或者骨盆,而狼則變成了可怕的男性產(chǎn)科醫(yī)生。在《灰姑娘》中,她更為直接地表達了語言對真相的傷害和尋求屬于女性的“新的語言”的迫切性。她知道,“破解皇家暗語”,懂得“父親的語言”,并不能真正給她帶來生機,若不尋求同性間的友誼,等待她的命運只能是“紅顏早逝”。后期沃克的《女性主義童話》亦都是循著薩克斯頓和布魯姆斯的腳步,不斷拓展女性童話敘事的疆域。她們的作品大都視男性為對立面,將女性的生存與結盟納入敘事的核心,“一方面揭示經(jīng)典童話與男性敘事和性別意識形態(tài)的共謀關系,另一方面通過與眾多童話版本的對話,使那些在體制化過程中被遺忘的聲音浮出水面”[2](P51)。

        三、理性反思:立足現(xiàn)實,尋求打破權力平衡的契機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女性主義童話敘事出現(xiàn)了明顯的轉(zhuǎn)型。雖然他們大多沿用了早期薩克斯頓所開創(chuàng)的“轉(zhuǎn)寫”策略,進一步挑戰(zhàn)了童話的男性敘事權威,發(fā)揚光大了童話的女性敘事傳統(tǒng),但在對待男性和男權文化的態(tài)度上,他們由先前的抨擊批判和敵視對抗轉(zhuǎn)為辯證思考和重新評估,對女性命運的想象也由排他的女性聯(lián)盟轉(zhuǎn)為對兩性理解和協(xié)作的探索。

        這種整體趨勢的改變很大程度上是文學想象與理論建樹互動對話的結果。首先,社會學領域針對消費社會的研究出現(xiàn)了新的發(fā)展。早期法蘭克福學派的“操控”理論曾風行一時,赫伯特·馬爾庫塞(Herbert Marcuse)更是猛烈抨擊大眾媒體為操控和內(nèi)化的代言人,通過創(chuàng)造“虛假需要”來為統(tǒng)治階級服務。但是,很快這一套理論便因過于簡單化和悲觀主義而受到后現(xiàn)代主義學者的挑戰(zhàn),其中最為有力的批評就是“操控”理論對消費社會自身矛盾性的認識不夠。米卡·納娃(Mica Nava)認為,“消費主義的控制本質(zhì)上是發(fā)散性的,實施時需要多點兼顧而非單一直接,因此這又導致了它的脆弱性”[18](P165)。以斯皮瓦克為代表的“策略性本質(zhì)主義”就是以消費社會內(nèi)在矛盾性為理論前提,主張既然我們不可能真正脫離父權制或者消費文化這些本質(zhì)主義真理,就應進入其內(nèi)部,利用其自身的矛盾屬性,找到顛覆的空間。正如琳達·哈欽在《后現(xiàn)代詩學》(A Poetics of Postmodernism)中所稱的那樣:“既然無法擺脫經(jīng)濟和意識形態(tài)等優(yōu)勢話語,那么唯一可以做的就是進入內(nèi)部進行質(zhì)疑?!盵5](Pxiii)

        其次,在女性主義陣營內(nèi)部,針對消費主義與女性的關系,學術界也出現(xiàn)了與經(jīng)典女性主義截然不同的看法。他們更傾向于認為“消費文化提供了一個充滿可能性的世界,我們可以隨心所欲地穿上或者脫下某種性別身份,任意諷刺或者模仿那些所謂理想的、正常的模樣”[9](P8)。在這方面,麥當娜·西柯尼(Madonna Ciccone)被認為是利用消費文化擺脫既定性別書寫的最佳代表。“正是在麥當娜身上,女歌迷們發(fā)現(xiàn)女性的意義已經(jīng)從意識形態(tài)上圣女—蕩婦的二元對立中解脫了出來,她們在她的形象中發(fā)現(xiàn)了以女性為中心的性表征,這些性表征在涉及女性獨立和自主時被繁復地表述出來,并且它是在父權制意識形態(tài)內(nèi)部并針對這種男權制而發(fā)揮作用的?!盵19](P134)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20世紀90年代之后的女性主義童話表現(xiàn)出兩個明顯區(qū)別于薩克斯頓等早期改寫的趨勢:一是他們更加務實,既不否認也不試圖跳出壓迫性的社會結構,用一個理想的母系社會或者烏托邦王國取而代之,而是利用米歇爾·??拢∕ichel Foucault)所說的“權力關系中的矛盾點和不穩(wěn)定性”,達到“至少暫時顛覆權力關系”的目的[20](P19)。二是在兩性關系的探討方面,這一時期的改寫改變了早期的敵對態(tài)度,轉(zhuǎn)而尋求兩性和諧相處、相互理解、相互補充的可能性。

        作為這一時期的代表性作家,蘿賓·麥金莉的童話改寫作品《鹿皮公主》(Deerskin)突出體現(xiàn)了當今女性主義童話的整體趨勢。發(fā)表于2002年的《鹿皮公主》是對貝洛的《驢皮公主》和格林童話《千皮獸》的改寫,講述了生活在父親亂倫陰影中的女主人公麗莎一步一步走出陰霾、走向自信的歷程。巴特勒在《性別麻煩》(Gender Trouble)中指出,女性的身份并非固定、天然的,而是一個流動和不斷生成的過程。所謂的性別身份不過是對“規(guī)范”反復重復的一種身體行為,她強調(diào):“性別化的身份是操演性的,…除了構成它的真實的那些各種不同的行動之外,它沒有什么本體論的身份”,所謂穩(wěn)定的、內(nèi)在的身份不過是父權制文化精心設計的陷阱[21](P178)。巴特勒本人也一直身體力行,拒絕任何的標簽化或者身份類型化:“把我放進一個身份類型之中,我就會去反對它?!盵22](P193)在《鹿皮公主》中,麗莎的主體身份就是處于一種持續(xù)的流動和變化之中。在可怕的亂倫暴行發(fā)生之前,她沉默寡言,任人擺布,一直兢兢業(yè)業(yè)地扮演著“家中天使”的角色。出逃后的她在生死邊緣得到月亮女神的援助逐漸復原,并漸漸擁有了與其一樣的容貌和能力。最終她浴火重生,與父親當面對質(zhì),揭穿了他不可告人的丑陋罪行,并恢復了當初的身份與面貌,只是現(xiàn)在的她已經(jīng)蛻變?yōu)樯眢w和行動的主人。

        值得指出的是,麗莎女性主體性的重構是通過對本質(zhì)主義身份類型化的不斷挑戰(zhàn)和對不同身份的重復操演而實現(xiàn)的,同時,這種實踐又是在父權制話語內(nèi)部,通過尋求其話語裂隙加以顛覆而進行的,充分體現(xiàn)了斯皮瓦克所主張的策略性本質(zhì)主義特點。在麗莎主要的幾個身份操演中,月亮女神無疑是最為重要的一個,正是通過這一身份的表征,麗莎實現(xiàn)了從依附到獨立、從無聲到有聲、從逃避到正視的過渡和再生。實際上,作為整部《鹿皮公主》最核心的意象,月亮女神所代表的便是男權文化中異質(zhì)的聲音,是在霸權話語統(tǒng)攝下利用不穩(wěn)定的權力關系加以顛覆的代表。傳說中,她是男性情欲的犧牲品,憑借驚人的堅忍和勇氣,她不僅走出了個體創(chuàng)傷,還成為所有弱者的保護神:“她守護弱小,尤其那些孤苦無依、被傷害、被欺騙或者無法自由選擇的人。”[23](P213)當拖著飽受摧殘的身體逃離皇宮之后,麗莎找到了一個與世隔絕的山間木屋,半年的時間里她受盡病痛和饑餓的折磨,痛苦的回憶更吞噬著她的心靈。但是,與死亡和夢魘的搏斗不僅使她獲得新生,也令她斬獲了強大的力量。當滿頭銀絲、身裹鹿皮的她從山上飛奔而下時,所有人都認為傳說中的月亮女神真的出現(xiàn)了。但是,麗莎的身份操演并沒有止步于此。雖然拋下塵世的一切困擾,安靜地在木屋中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對她充滿了誘惑,但她還是選擇回到依然由男性霸權主導的世界中,脫下月亮女神的裝扮,恢復原本的公主身份。不同的是,這一次她已經(jīng)不再是曾經(jīng)那個逆來順受、沉默寡言的少女。而在作品的結尾,麥金莉更是巧妙地避免了經(jīng)典童話的幸福美滿,因為“沒有人是完美無缺可以預見未來的”[23](P309)。對于麗莎而言,一切都在變化,一切都有可能,正如性別身份的流動性和過程性一樣。

        無獨有偶,如果說鹿皮加身的麗莎對月亮女神身份的操演,意味著對于之前公主身份的拒絕和拋棄,意味著對于固化和自然化的性別范式的挑戰(zhàn),那么多娜·喬·納普利的《池中王子》(The Prince of the Pond)和《野獸》(Beast)則書寫了男性在對動物身份的操演過程中,如何逐漸喚醒自身的女性氣質(zhì),從而顛覆了傳統(tǒng)涇渭分明的男性/女性二元對立的權力等級關系。就經(jīng)典童話的社會化功能而言,它不僅構建和固化了女性形象與女性氣質(zhì),也參與到對于男性氣質(zhì)的構建與規(guī)訓,正如瑪麗娜·沃納所言:“童話與許多文化產(chǎn)品一樣,實際上也會對男孩子進行規(guī)訓,要求其陽剛、堅毅,正如童話為女孩提供了一面折射婦道的意識形態(tài)的鏡子一樣。”[10](P129)然而,這種對單一“完美”氣質(zhì)的苛求卻是危險的。瑞士童話研究學者維蕾娜·卡斯特(Verena Kast)就曾在《童話的心理分析》(Marchen als Therapie)中指出:“因為我們對自己過于苛求,我們才會像死亡般癱瘓。”[24](P77)相反,“如果一個人的男性特質(zhì)與女性特質(zhì)都能獲得發(fā)展,那么他就可能幸福快樂,而且心智也能隨著年齡成長”[24](P15)?!冻刂型踝印分械耐踝泳褪窃诜磸筒傺萸嗤苌矸莸臅r候,自身的母性氣質(zhì)漸漸覺醒,并最終成功與他的男性氣質(zhì)相融合。對于青蛙寶寶吉米來說,他不僅僅是英勇無畏的父親,還是慈愛寬容的母親,他總要確保吉米不受到任何傷害,并不顧危險找到最好的東西喂他,有時甚至像所有母親一樣還會溺愛孩子。他的青蛙妻子就抗議道:“你不能繼續(xù)這樣喂他了,他需要學會照顧自己?!盵25](P104)與《池中王子》相似,《野獸》中的王子亦是在對獅子身份的操演過程中漸漸開始認可和擁抱自身的女性氣質(zhì),并因此獲得了與貝拉互相理解和溝通的可能性。穿上了獅子皮毛的王子不再是從前那個自以為是、無所顧忌的冒失鬼,他變得溫和、細心。喪失了語言的表達能力,卻使他慢慢學會了傾聽和理解。當貝拉傷心焦慮的時候,他用無聲的呵護、溫柔的眼神撫慰她:“我想抱住她給她安慰。她的憂傷是如此可怕。我用后腿蹲坐地上,跟她保持足夠近卻又不會令她不安的距離。”[26](P245)通過對不同角色的操演,納普利的作品對性別本質(zhì)主義的思想提出挑戰(zhàn),證明了性別身份并非穩(wěn)固不變,而是父權文化精心構建的產(chǎn)物。

        與麥金莉和納普利相似,關于性別政治弗蘭西斯卡·莉亞·布洛克也在《玫瑰與野獸》(The Rose and the Beast)中表現(xiàn)出理性和思辨的一面。男性不再被視為天然的敵人,純粹女性聯(lián)盟亦失去了吸引力,女性在當代背景下重構主體身份的關鍵是擁抱現(xiàn)實,傾聽內(nèi)心深處被壓制的他者的聲音,尋求超越既定性別規(guī)范的可能性。在《灰姑娘》的改寫《玻璃》中,布洛克透過仙女的聲音表達了她的這一主張:“你必須深入內(nèi)心去尋找……揮舞著火炬,融化沙石,創(chuàng)造清澈閃亮之物?!盵27](P70)布洛克所有的9篇故事都流露出她拋棄幻想,擁抱希望的強烈信仰。在一次訪談中,布洛克指出,“愛”是終結一切苦難的希望所在。因此,縱使她筆下的主人公們劫難重重,卻總能在絕望的邊緣瞥見隱約閃現(xiàn)的希望之光,而這就是布洛克所說的愛,一種廣義上的愛,既包括同性之愛,也包括異性之愛;既包括手足之情,也包括陌生人的溫暖。

        四、結語

        經(jīng)過安妮·薩克斯頓和蘿賓·麥金莉等優(yōu)秀作家半個世紀的披荊斬棘、開疆拓土,女性主義童話的大花園不斷擴展、枝繁葉茂。手持各自的樂器,演奏著時代的音符,女性主義作家們合力奉獻了一臺精彩的交響樂。他們的改寫不僅顛覆和解構了經(jīng)典童話背后的男權話語和性別范式,為當代女性重構性別身份提供了靈感與動力,并在與異質(zhì)童話互文對話的過程中重新書寫了童話傳統(tǒng)。然而,在肯定女性主義童話敘事的革新性與解放性意義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這些作品對男權文化既否定又肯定的內(nèi)在悖論性。一方面,童話改寫會揭示經(jīng)典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引發(fā)讀者重新審視經(jīng)典對女性主體性構建的潛在影響;另一方面,改寫又是一種向經(jīng)典致敬的行為,而融入其中的角色和性別規(guī)范早已內(nèi)化到我們的心理和意識深處,作家自然也不例外。無論是早期女性童話敘事中視男性為仇敵的舉措,還是當代童話敘事中對兩性關系的冷靜思考,都是以對男性霸權地位的承認為前提的,而對某一事物無論是一味否定或是過多關注都是變相地予以肯定。就此,唐納德·哈澤(Donald Haase)指出:“修訂式改寫畢竟是矛盾的,在拒絕童話的同時也擁抱它?!盵28](P40)因此,如何處理改寫自身的這種悖論既是女性主義作家集體面臨的尷尬處境,也是讀者在進入作品時需要時刻警惕的。

        [1]Zipes,Jack.The Brothers Grimm:From Enchanted Forests to the Modern World[M].London:Routledge,1988.

        [2]Bacchilega,Cristina.Postmodern Fairy Tales:Gender and Narrative Strategies[M].Philadelphia:UniversityofPennsylvania Press, 1997.

        [3]Hixon,Martha P..Awakenings and Transformations:Re-Visioningthe Tales of"SleepingBeauty","SnowWhite,""The FrogPrince" and"TamLin"[D].Southwestern Louisiana University,1997.

        [4]Bacchilega,Christina.Fairy Tales Transformed?:Twenty-First-Century Adaptations and the Politics of Wonder[M].Detroit:WayneState UniversityPress,2013.

        [5]Hutcheon,Linda.A Poetics of Postmodernism:History,Theory Fiction[M].NewYork and London:Routledge,1988.

        [6]Teverson,Andrew.Fairy Tale:The New Critical Idiom[M].London and NewYork:Routledge,2013.

        [7]Tatar,Maria.Introduction[A].Maria Tatar.The Classic Fairy Tales:Texts,Criticism[C].NewYork:W.W.Norton&Company,Inc., 1999.

        [8]McRobbie,Angela.Postmodernism and Popular Culture[M].London and NewYork:Routledge:1994.

        [9]Boden,Sharon.Consumerism,Romance and the Wedding Experience[M].Macmillan:Palgrave,2003.

        [10]Warner,Marina.Once Upon a Time:A Short History of Fairy Tal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Press,2014.

        [11]Kumin,Maxine.Introduction:HowIt Was?[A].Anne Sexton.The Complete Poems[M].Boston:Houghton Miffin Company,1981.

        [12]Sexton,Anne.The Complete Poems[M].Boston:Houghton Miffin Company,1981.

        [13]Sexton,Anne.Transformations[M].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71.

        [14]Keely,Karen A..This Book ofOdd Tales Which Transforms the Brothers Grimm:TeachingAnne Sexton's Transformations[J].The English Journal,2008,11(2).

        [15]Joyce,Christa Mastrangelo.ContemporaryWomen Poets and the FairyTale[A].Susan Redington Bobby.Fairy Tales Reimagined: Essays on New Retellings[C].Jefferson:McFarland&Company,Inc.,2009.

        [16]Harries,Elizabeth Wanning.Twice Upon a Time:Women Writers and the History of the Fairy Tale[M].Princeton:Princeton UP, 2001.

        [17]Rose,Ellen Cronan.Through the LookingGlass:When Women Tell FairyTales[A].Abel,Hirsch,and Langland.The Voyage In: Fictions of Female Development[C].Hanover:UniversityPress ofNewEngland,1983.

        [18]Nava,Mica.Changing Cultures:Feminism,Youth and Consumerism[M].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2.

        [19]鄭祥福.大眾文化時代的消費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20]Foucault,Michel.Discipline and Punish:The Birth of the Prison[M].NewYork:Vintage,1979.

        [21][美]朱迪絲·巴特勒著,宋素風譯.性別麻煩:女性主義與身份的顛覆[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1.

        [22][美]葛爾·羅賓著,李銀河譯.酷兒理論——西方90年代性思潮[M].北京:時事出版社,2000.

        [23]Mckinley,Robin.Deerskin[M].NewYork:the Penguin Group,1993.

        [24][瑞士]維雷娜·卡斯特著,林敏雅譯.童話的心理分析[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0.

        [25]Napoli,Donna Jo..The Prince of the Pond[M].NewYork:Puffin Books,1992.

        [26]Napoli,Donna Jo..Beast[M].NewYork:Simon Pulse,2000.

        [27]Block,Francisca Lia.The Rose and the Beast[M].NewYork:Joanna Cotler Books,2000.

        [28]Haase,Donald.Feminist Fairy-Tale Scholarship:ACritical Surveyand Bibliography[J].Marvels&Tales,1998,14(1).

        責任編輯:含章

        From Radical Opposition to Rational Reflection:Gender Politics in American Feminist Fairytale Revisions

        HUI Chun-ping
        (Institute of Foreign Languages,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071,China)

        feminist fairytale revision;gender politics;patriarchal discours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postmodernist subversion of grand narratives,feminist writers have embarked on the critical re-reading and innovative rewriting of classic fairy tales.On the one hand,the conservative ideology embedded in classic fairy tales has given reason for criticism and rewriting,and on the other hand,the rival tradition of heretical stories has offered inexhaustible inspiration and motivation for revisions.Not only have these revisions disrupted and deconstructed the patriarchal discourse and gender politics behind the classic fairy tales,but they have also rewritten and reconstructed the narrative tradition of fairy tales through a dynamic dialogue with heretical stories.In terms of gender politics,feminist fairytale revisions have undergone a shift from earlier radical opposition to patriarchal discourse to contemporary rational reflection of their situations.This shift in emphasis not only reflects the changes in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s,but also reveals the feminist writers'renewed perception and knowledge of gender politics.

        I058

        A

        1004-2563(2016)06-0080-09

        回春萍(1976-),女,南開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美國文學。

        本文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消費社會背景下的美國后現(xiàn)代童話”(項目編號:16YJC75201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歡
        薩克斯男權女性主義
        Myth and Mechas
        體育運動中的性別與性:反抗男權制
        反歧視評論(2018年0期)2019-01-23 06:47:26
        丟了兩元錢的車
        公園那邊有人在吹薩克斯
        文學港(2016年12期)2017-01-06 11:42:23
        《人·鬼·情》中的女性主義
        文學教育(2016年27期)2016-02-28 02:35:09
        談音樂中薩克斯音色的獨特魅力
        人間(2015年10期)2016-01-09 13:12:52
        淺析《金瓶梅》中男權社會的畸形狀態(tài)
        人間(2015年23期)2016-01-04 12:47:42
        淺析女性主義翻譯
        人間(2015年18期)2015-12-30 03:42:11
        室內(nèi)樂組曲《絹道》第二組薩克斯四重奏
        男權,一把悲劇的鎖
        ——細讀《孔雀東南飛》
        名作欣賞(2014年5期)2014-03-12 08:34:17
        日本黄色特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色偷偷色噜噜狠狠99| 美女污污网站| 精品久久一区二区av| 亚洲乱码av中文一区二区 | 美女视频黄的全免费视频网站| 久久亚洲道色宗和久久| 亚洲视频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白白发在线视频免费观看2| 一本久久伊人热热精品中文字幕| 波多野结衣有码| 亚洲天堂免费一二三四区| 亚洲a人片在线观看网址| 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不卡二区| 中文无码人妻有码人妻中文字幕| 艳妇臀荡乳欲伦交换在线播放| 视频一区精品自拍| 亚洲中文字幕一二区精品自拍| 亚洲精品电影院| 国产95在线 | 欧美| 人人爽亚洲aⅴ人人爽av人人片| 亚洲成人一区二区av| 成人做受黄大片| 中文字幕久久久精品无码| 日韩色久悠悠婷婷综合| 欧美乱妇高清无乱码免费| 亚洲日韩v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久在线| 亚洲av色av成人噜噜噜| 亚洲热线99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视频流白浆免费视频| av天堂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亚洲精品无码精品mv在线观看| 韩国19禁无遮挡啪啪无码网站| 欧美日本视频一区|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视频| 麻豆影视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理论片不卡| 99热婷婷一区二区三区| 日日摸天天碰中文字幕你懂的|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齐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