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酸甜苦辣咸”構(gòu)成了食物的基本五味,各種滋味清奇的香料就為食材增加了新的靈魂、給味覺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可以說,香料始終貫穿人類探索世界的歷史。
人類使用香料的歷史可追溯到五千年前。而香料的交換或許是地球上最早的全球化貿(mào)易。對于古代和中世紀(jì)的西方人而言,來自異域的香料是上佳的奢侈品,不僅標(biāo)榜身份,還散發(fā)著文化的迷人氣息。
公元前1世紀(jì),當(dāng)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大都市羅馬城建立了專門的香料市場,城里最繁華的街道也得名為“香料街”。羅馬帝國的精英們對香料比如黑胡椒和姜的需要幾乎與象牙和絲綢一樣迫切。
《香料傳奇》一書中,作者杰克·特納指出,在中世紀(jì)的人們看來,香料是與想象中神秘而華貴的東方形象密切相連的,這個詞充滿了詩意,喚起了各種模糊、誘人的場景:飄蕩在熱帶海洋上的獨(dú)桅帆船,大漠中逶迤穿行的阿拉伯商隊,東方集市的陰暗角落,蒙兀兒人宮廷密室撩人欲望的馨香……
香料的集大成者,就是咖喱。所以可以理解,咖喱為什么在全球范圍內(nèi)令人著迷。
“咖喱”一詞來源于泰米爾語,是“許多的香料加在一起煮”的意思??о呛?5種或更多香辛料的混合調(diào)味料,通常含有姜黃、丁香、桂皮、孜然和辣椒,所有咖喱都有一種濃郁、溫和、帶有泥土氣息的香辛味。
咖喱是廚房里的靈藥,即使是粗茶淡飯,一配上咖喱立刻讓人垂涎三尺,多么桀驁不馴的味蕾都能被這神奇的多種香辛料配制而成的復(fù)合調(diào)味料征服。對于料理新手來說,咖喱實在是一種很好的調(diào)料。只需要買好材料,按照步驟來做,幾乎不會做失敗。
在印度,咖喱并不是一種固定的調(diào)料,每個母親都會有自己獨(dú)特配置的香料配方。一般印度家庭常用的香料大概多達(dá)30到40種,并根據(jù)自己的喜好,家鄉(xiāng)的傳統(tǒng)口味及當(dāng)?shù)匚锂a(chǎn),還有自己想要煮的食材自行搭配。
實際上,雖然想到咖喱我們總會條件反射想到印度,但東南亞各國也都有吃咖喱的傳統(tǒng)。泰國的咖喱分為青咖喱、黃咖喱、紅咖喱等多個種類。紅咖喱的主要材料是紅色的干辣椒,和其他辛香料一起搗成泥糊狀;青咖喱是以新鮮青辣椒代替干辣椒,在色澤和味道上都和紅咖喱不同。其中青咖喱最辣,不習(xí)慣的人進(jìn)食時容易流眼淚。相比印度咖喱的干燥辛辣,泰國和馬來西亞的咖喱會加入椰漿、魚露、香茅、羅望子與月桂葉等南洋風(fēng)佐料,另有一番風(fēng)味。
有趣的是,我們最常能在超市買到的,通常是日式咖喱——咖喱在明治時代由英國人傳進(jìn)日本之后,就被善于“拿來”的日本人改造為他們的“國民美食”,日式咖喱采用了法國菜常用的奶油炒面糊的方法,加入果泥,味道比起印度和東南亞的咖喱都柔和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