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
科學精神
梁啟超
科學精神是什么?我姑從最廣義解釋:“有系統(tǒng)之真知識,叫做科學,可以教人求得有系統(tǒng)之真知識的方法,叫做科學精神?!边@句話要分三層說明:
第一層,求真知識。知識是一般人都有的,乃至連動物都有??茖W所要給我們的,就爭一個“真”字。一般人對于自己所認識的事物,很容易便信以為真;但只要用科學精神研究下來,越研究越覺求真之難。
……
我們想對于一件事物的性質得有真知灼見,很是不容易。要鉆在這件事物里頭去研究,要繞著這件事物周圍去研究,要跳在這件事物高頭去研究,種種分析研究結果,才把這件事物的屬性大略研究出來,算是從許多相類似容易混雜的個體中,發(fā)現(xiàn)每個個體的特征。換一個方向,把許多同有這種特征的事物,歸成一類,許多類歸成一部,許多部歸成一組,如是綜合研究的結果,算是從許多各自分離的個體中,發(fā)現(xiàn)出它們相互間的普遍性。經(jīng)過這種種工夫,才許你開口說“某件事物的性質是怎么樣”。這便是科學第一件主要精神。
第二層,求有系統(tǒng)的真知識。知識不但是求知道一件一件事物便了,還要知道這件事物和那件事物的關系,否則零頭斷片的知識全沒有用處。知道事物和事物相互關系,而因此推彼,得從所已知求出所未知,叫做有系統(tǒng)的知識。
……
科學家以許多有證據(jù)的事實為基礎,逐層逐層看出它們的因果關系,發(fā)明種種含有必然性或含有極強蓋然性的原則,好像拿許多結實麻繩組織成一張網(wǎng),這網(wǎng)愈織愈大,漸漸地涵蓋到這一組織的全部,便成了一門科學。這是科學第二件主要精神。
薦讀人:段玉佩
“科學松鼠會”成員,北京四中生物學、科學教師
1922年8月20日,自謙為“科學的門外漢”的梁啟超,接受中國第一個民間科學學術社團“中國科學社”的邀請,在江蘇省南通市做演講,此文為演講稿的片段。
“科學”這個名詞是純粹的西方舶來品,是經(jīng)日本人將英文的science翻譯成漢字之后,再引入中國的。科學的字面意思是“分科之學”,這多少與science所涵蓋的科學知識、方法、精神(態(tài)度)不同。
1919年6月13日,《Science》雜志刊登了一篇美國俄亥俄州科學院主席的針對科學精神的演講稿,開篇就講到:科學精神,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不太好定義。
同學們讀完這篇文章之后想一想,你認同梁啟超對“科學精神”的論述嗎?科學精神在你看來,到底是什么?你具備科學精神嗎?
第三層,可以教人的知識。凡學問有一個要件,要能“傳與其人”。人類文化所以能成立,全由于一人的知識能傳給多數(shù)人,一代的知識能傳給次代。我費了很大的工夫得一種新知識,把它傳給別人,別人費比較小的工夫承受我的知識之全部或一部,同時騰出別的工夫又去發(fā)明新知識。如此教學相長,遞相傳授,文化內容,自然一日一日的擴大。倘若知識不可以教人,無論這項知識怎樣的精深博大,也等于“人亡政息”,于社會文化絕無影響。中國凡百學問,都帶一種“可以意會,不可以信傳”的神秘性,最足為知識擴大之障礙。
……
中國學問,本來是由幾位天才絕特的人“妙手偶得”——本來不是按部就班地循著一條路去得著,何從把一條應循之路指給別人?科學家恰恰相反,他們一點點知識,都是由艱苦經(jīng)驗得來:他們說一句話總要舉出證據(jù),自然要將證據(jù)之如何搜集、如何審定一概告訴人;他們主張一件事總要說明理由,理由非能夠還原不可,自然要把自己思想經(jīng)過的路線,順次詳敘。所以別人讀他一部書或聽他一回講義,不惟能夠承受他研究所得之結果,而且一并承受他如何能研究得此結果之方法,而且可以用他的方法來批評他的錯誤。方法普及于社會,人人都可以研究,自然人人都會有發(fā)明。這是科學第三件主要精神。
(選文有刪節(jié),標題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