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讀人說】
對于薦讀林夕的這篇文章,我的心里是有過一番糾結的。平時喜歡的作者很多,隨便拎一篇出來都是佳作。但是,我特意找了篇闡釋維度更多一點的文章,為的是讓大家在略帶困惑的感覺中領略稍稍不同的風景。
費淑怡從文中讀到了人容易有一種刻板印象,太相信自己的眼睛,太急于下各種判斷,結果不僅僅是不尊重他人,更會讓自己的心智流于狹隘、膚淺。人貴在破我執(zhí)、祛固陋,費同學有此領會,殊為難得。
王卓尉獨具一種批判眼光,能引入社會性內(nèi)容,質(zhì)疑反思“愛狗”行為的道義優(yōu)勢。雖然王同學只執(zhí)其一端,但字里行間也可見出思想有相當?shù)某墒於取?/p>
顧思佳更多從感性層面體察人狗交往帶來的心理感受,可以想見顧同學有比較好的共情能力。
殷宇婷的觀點非常犀利,甚至有一點點尖刻,像“奇葩說”那樣鋒芒畢露。曾國藩曾說,年輕時寫文章就應該鋪張一點,激昂一點,氣勢宏壯一點。
章舟健表達了對這類文字的喜歡,我頗為欣慰。的確,有的文章讀來就像在游園,可得旁逸斜出、曲徑通幽之趣,當然,也可能會有小小的迷路。
作者養(yǎng)狗和棄養(yǎng)的短暫經(jīng)歷,讓他的感受變得活躍而凌亂。他得到的體認大致如下:
愛是有難度的,因為可愛而愛太容易了,因為麻煩而愛,才稱得上真愛;
認清自己最真實的需要,就像一些平凡的歌,只有自己哼著才會莫名感動;
審美是需要距離的,一些看上去挺美的事情其實是過濾過的,真正的經(jīng)歷者未必有同感;
……
因為人狗的這番遇合和離棄,作者其實突破了一些既存的認知上的盲區(qū)。說句繞口的話就是:你看不見你不曾去看的東西!這其實是一種心智上的自我捆綁。所以人要謙卑地承認自身的局限,才會擺脫那些人云亦云的定見,消融那些習焉不察的執(zhí)念,才會有所“覺”,正如文章最后所寫:“知道欠缺的,懼怕的和需要的,蠻有智慧,獲益良多。”如果此文非要有個“主題”,這就是主題。
欠缺的是什么?也許是那種需要付出長期煩勞以獲得伴侶感的熱情。懼怕的是什么?也許是那種相處中付出多少便回收多少的類似于公平貿(mào)易般的情感交換。需要的又是什么?也許是那種與“施—受”無關的僅屬于人與人之間的相知與相愛。
我認為所謂的智慧,大多是不那么確定的東西。林夕是個絕頂聰明的人,他不想死于字句,不想困于定義,只是說大約知道了一點什么,自己欠缺的、懼怕的和需要的。
有人說王小波的隨筆給人一種難得的自由感,林夕的文章也如此。就像放風箏,風箏可能飛得很高,飛到了視線之外,你甚至以為它消失在九霄云外了,但是你的心里是有數(shù)的,因為線還握在手里,關鍵是你還能從線上感受到一種牽引著的張力。只要這力還在,你就知道風箏還在。文章最后那兩句話,就是很好的收梢。
幾位同學不欣賞“形散神也散”的文章,這完全可以理解。人天生有一種對于確定性的依賴,一旦發(fā)現(xiàn)意義“渙散”“輕浮”,心里就發(fā)慌。可并非所有好文章都要在最后寫上“異史氏曰”,也并非所有好文章都可以用一兩句話來“錨定”。一位作家說,把想得很明白的觀點,寫到論文里;把想得不明不白的,寫到散文里;把想不明白的,寫到詩歌里。散文隨筆可以有一定的開放性,它不必對某個確鑿的觀點負責,能在一些點上給人觸動即可。
這么說吧,可能因為林夕終究是位詞人,所以他的散文里多少也流露出了一種“要眇宜修”之美。這種美是有點女性化的,意旨幽深,情態(tài)微妙。如果你陶醉于他填的詞,自然更能懂得他寫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