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鳳茹
人物檔案
張劍,女,1978年5月出生,漢族,1996年7月參加工作,2008年1月入黨,畢業(yè)于北京舞蹈學院,現(xiàn)為中央芭蕾舞團首席主演,一級演員。
張劍自1996年到中央芭蕾舞團工作至今,主演了劇團所有的新創(chuàng)劇目和保留劇目,如中國芭蕾《紅色娘子軍》 《大紅燈籠高高掛》等,西方經典舞劇《天鵝湖》 《吉賽爾》 《羅密歐與朱麗葉》等,現(xiàn)代作品《搖滾芭蕾》 《四種氣質》等。她的舞蹈優(yōu)雅大方,靈動流暢,戲劇表演層次清晰,形象鮮明,具有充沛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1994年,獲全國青少年桃李杯舞蹈比賽少年組銅獎;1995年,獲芬蘭赫爾辛基國際芭蕾舞比賽少年組銀獎;1997年,獲第八屆莫斯科國際芭蕾舞比賽成年組金獎;1999年,獲文化部國慶五十周年展演“優(yōu)秀表演獎”;2005年,榮獲“全國文化系統(tǒng)先進工作者”稱號;2006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13年,獲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文華表演獎”;2016年,榮獲“中央國家機關優(yōu)秀共產黨員”稱號。
2016年9月21日晚。北京天橋劇場。中央芭蕾舞團的年度巨獻—古典芭蕾舞劇《舞姬》上演。當張劍飾演的妮基婭著一襲白裙緩緩走出時,觀眾報以熱烈掌聲。
曾經多少次在劇目中擔任主演,可這一次卻非同尋常。這是自己舞臺演藝二十周年的紀念演出,演出前有紀念展,演出后還有簽名售書;曾經多少次站在舞臺上獲得掌聲,可是這一次非同一般,觀看演出的不僅有喜愛自己的觀眾,還有老師和領導,更有親人和朋友。這一晚的張劍,在一出劇目的演繹中,回溯了她曾經主演的所有劇目;這一晚的張劍,在一方舞臺上,回望了她從藝二十年的經歷。
汗水與淚水,鮮花與掌聲。這一切,都是因為她遇見了芭蕾;成績與艱辛,傷痛與輝煌。這一切,都是因為芭蕾遇見了她。臨近不惑之年的張劍還在努力,她堅信,在芭蕾藝術中,還能遇見更好的自己。
天賦與勤奮→卓然成績
張劍出生在西安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從小就喜歡跳舞的她,11歲考入了北京舞蹈學院芭蕾舞專業(yè)。張劍臂長腿長脖子長腳背高,天生跳芭蕾舞的好苗子,再加之靈氣和刻苦,很快就在同學中脫穎而出了。1994年,學校推薦她參加全國青少年桃李杯舞蹈比賽,她獲得了少年組銅獎。下一年,她參加芬蘭赫爾辛基國際芭蕾舞比賽,又獲得少年組銀獎。這兩個獎項的取得,足以證明她的優(yōu)秀和出色。1996年,張劍畢業(yè)后到中央芭蕾舞團任演員。
中央芭蕾舞團人才濟濟,張劍是滿懷仰慕之情走進的。讓她沒想到的是,剛一進團就得到了在《天鵝湖》中排演女主角的機會。這讓她從內心感到了劇團對她的信任,由此非常珍惜這個寶貴的機會。
剛開始排練,張劍就發(fā)現(xiàn)與老演員相比,自己在表演和音樂表現(xiàn)力上的不足,這也是當學生和做演員的差距。當學生時,只要動作規(guī)范就行,可作為演員需要通過形體動作把人物的思想感情表達出來。在老師的指導下,她從模仿入手,努力領會為什么要這么做而不是那么做,由此再深入一步,慢慢地加入自己的理解,將情感融入動作中,并輔之于眼神和表情。更具挑戰(zhàn)的是,她要在同一臺戲中飾演白天鵝和黑天鵝這兩個性格截然相反的角色。黑天鵝妖艷、性感,兼具神秘與狡詐,跟柔弱、善良、純情的白天鵝形成了鮮明對比。經過《天鵝湖》首演的鍛煉,張劍認識到,舞劇中的人物是靠自己在排練和演出中不斷去嘗試挖掘和揣摩的。由此,張劍迅速地完成了一次轉折,實現(xiàn)了從學生到演員的成功跨越。
《天鵝湖》首演之后,張劍又迎來了職業(yè)生涯的第二個機遇。1997年6月,她和舞伴參加第八屆莫斯科國際芭蕾舞比賽。那是世界上公認的最有權威性和影響力的國際芭蕾大賽之一,而在此前,中國還沒有一個演員在這樣的比賽中拿過金獎。張劍和舞伴經過幾個月嚴苛排練之后,帶著《睡美人》 《海盜》 《天鵝湖》中黑天鵝雙人舞與來自世界各國的選手進行了三輪較量。最終,張劍技壓群芳奪得金獎。當時擔任比賽評委的烏蘭諾娃送給她一雙簽了自己名字的腳尖鞋,說沒想到中國會有這么好的芭蕾舞演員!
激情與專注→茁壯成長
中央芭蕾舞團每年都會推出經典名作。技術扎實、業(yè)務出眾的張劍,每每獲得出演主角的機會。每當團里公布排練名單,她都特別開心,但隨之而來的就是壓力。因為她總是能看到自己的差距,覺得自己并不能完全駕馭作品,也因此特別認真、刻苦、努力。就這樣,每排演一部戲,她都在技藝上跨上一個臺階;每飾演一個角色,她都拓展出一個不同的方向。《天鵝湖》 《睡美人》 《仙女》 《黃河》 《過年》,這些風格迥異的作品,讓她見識了芭蕾藝術豐富而精細的表現(xiàn)手法,讓她對主題和人物內心的挖掘與刻化有了更細膩的把握,切實感受到了在舞臺上盡情發(fā)揮的快樂,體驗到了人生的五彩斑斕。
張劍說,當一名演員能夠在舞臺上掌控自己的時候,上臺就會成為一件非常享受的事情。讓她真正體會到這種樂趣的是《奧涅金》這部劇。因為它給演員提供了非常大的表演空間,能讓演員在跳舞的過程中塑造人物。這使張劍懂得了演繹一部作品最吸引眼球的地方應該是那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魅力和享受。從此,張劍對舞蹈在整體觀念上發(fā)生了轉變,也讓她的職業(yè)生涯在綜合藝術修養(yǎng)層面又前進了一步。
讓張劍感受到超越自我幸福的是《堂·吉訶德》。從學校到劇團,大家一直認為她比較適合扮演溫婉純情的角色,但她感覺自己骨子里很適合熱情奔放風格的作品。2013年,機會來了,團里復排紐里耶夫版的《堂·吉訶德》,對男女主角的體力要求特別高,技術上也很苛刻。以張劍35歲的年齡去接演如此高難度的舞劇,無疑是一個挑戰(zhàn)。但作為演員,沒演過的作品類型更想去嘗試一下,她也想彌補1997年因去莫斯科參加比賽而沒能跳這部舞劇的遺憾。排練期間,她非常用心,在教室里反復練習自己的舞段,從陌生到熟稔。下班之后,找來各種版本的視頻,反復觀摩、比較、學習,從演員不同風格的處理中尋找能為自己所用的東西。功夫不負有心人。張劍成功出演了《堂·吉訶德》,她所飾演的吉特麗一直在觀眾眼前穿著那標志性的紅裙歡快地飄飛。
執(zhí)著與堅守→日臻成熟
芭蕾是吃苦的行業(yè),演員不可能沒有傷痛。應對疼痛可以靠毅力,直面艱辛能夠靠精神,讓張劍難以承受的是失去舞臺的可能。2010年,張劍在排演時右膝半月板撕裂,只得做手術。術后,右腿肌肉萎縮得歷害,想繼續(xù)跳舞,就得靠大的運動量將肌肉練回來。時值5、6月,正是團里南巡走芭的時節(jié),隊友們都出去了。張劍一個人,在排練廳扛著杠鈴練深蹲,額頭布滿豆大的汗珠,每次蹲下和站起都伴隨著劇烈的疼痛。讓她痛苦的并不是這些,而是內心那種難以趕走的恐懼:自己那強有力的肌肉能練回來嗎?今后,還能繼續(xù)跳嗎?
采訪進行到這里時,記者對張劍說:“這足以說明你對這方舞臺的依戀了?!睆垊Ωf:“是眷戀?!?一字之別,境界又高了一層。
作為團里的“臺柱子”,大家從張劍身上看不到一絲一毫的自滿,因為她對藝無止境有深刻的認識。一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生閱歷的豐富,對同一作品同一人物會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常演常新;二是每次演出之后,她都會沉靜下來回看演出錄相,總是能找出不盡如人意需要改進之處。這也是她一路前行、不斷進步的主因。
今年,團里復排《羅密歐與朱麗葉》,張劍擔任排練者,她要將10年前自己飾演朱麗葉的理解和經驗向年輕演員傳遞。
記者采訪張劍,正是她隨團赴歐洲演出的前一天,她正在劇團四層的小禮堂和大家一起連排。此次赴歐要演出兩個劇目,《牡丹亭》和《過年》。這兩個劇目,張劍都是主演。連排從上午9點開始直到中午12點半結束,張劍就是利用連排間隙接受記者采訪的。提到她從藝二十年了依然在演主角這一在芭蕾藝術中鮮有人企及的“奇跡”,坐在觀眾席上的她將目光投向舞臺,說:“我沉迷這方舞臺,期待藝術的絢麗。在這里,我能遇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