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家貴, 王云鵬,孫慶海,楊恩堂
(1.山東省日照市農技站,日照 276826; 2.日照市農科院,山東日照 276500;3.日照市莒縣種子公司,山東日照 276500; 4.日照市東港區(qū)南湖鎮(zhèn)農技站,山東日照 276807)
?
·糧食安全·
小麥種植效益影響因素與提高途徑分析研究*
——以山東省日照市為例
董家貴1, 王云鵬2,孫慶海3,楊恩堂4
(1.山東省日照市農技站,日照 276826; 2.日照市農科院,山東日照 276500;3.日照市莒縣種子公司,山東日照 276500; 4.日照市東港區(qū)南湖鎮(zhèn)農技站,山東日照 276807)
小麥是世界各國重要糧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國整個農業(yè)生產的基礎,處重要戰(zhàn)略地位,關系民生和國家糧食安全。但在糧油大宗作物當中效益一直墊底,在迫切需要加快農業(yè)轉型升級的同時,提高小麥種植效益非常重要。文章采用2000年以來有關數據,按高、中、低等3種不同產量水平計算產值,扣除當年種子、化肥、農藥等直接成本和人工費用等間接成本,對小麥種植效益橫向、縱向分析比較,得出近十幾年來小麥種植效益大致經歷了低迷期、增長期和穩(wěn)定期等3個階段,純收入在45~400元/667m2之間,效益增加主要得益于糧價的提高和政策性補貼??v觀國際市場、國內政策等宏觀外因條件,結合人工、地力、勞動力素質等內因影響,解析了小麥種植效益制約因素。聯系實際并輔以實例,提出了小麥當前種植效益在不能依靠小麥漲價的背景下,只能依靠科技手段,進一步挖掘增產潛力,走節(jié)本增效的路子。
小麥 種植效益 影響因素 提高途徑 實例分析
小麥是日照市第一大糧食作物, 1993~2000年一直保持在9.33萬hm2左右。2000年之后各級加大農業(yè)結構調整力度,部分糧田改種大棚蔬菜等其他經濟作物,加之糧價低迷,影響農民種糧積極性, 2003年小麥種植面積一度只有6.31萬hm2。2004年以來,隨著中央一號文件的連續(xù)出臺,糧食直補、小麥良種補貼等惠農政策的相繼實施,農民種糧積極性有所提高,小麥種植面積出現快速恢復性增長,到2010年達到9.25萬hm2,總產和單產創(chuàng)歷史新高,分別達到53萬t和381.8kg/667m2。
小麥種植效益受多種因素共同影響,長期處低產值、低效益狀態(tài),承載著更多的是社會效益。隨著綜合國力的提升和國家惠農政策不斷傾斜,以及農業(yè)科技發(fā)展帶動,小麥經濟效益處緩慢回升狀態(tài)。
1.1 小麥種植效益階段性變化情況
近10多年來,小麥種植效益歸納起來大致經歷了低迷期、增長期和穩(wěn)定期。
1.1.1 低迷期
取消農業(yè)稅(2004年)之前效益長期低迷。以2003年為例,按低、中、高小麥每667m2產300kg、400kg、500kg計算經濟效益(下同),以當年小麥平均市場價格1.1元/kg計算產值,按種子、化肥、農藥、機械等直接費用和人工、農業(yè)稅、統(tǒng)籌提留等間接費用合計為總投入進行計算:投入產出比分別為1:1.16、1: 1.40、1: 1.68; 產出成本每公斤小麥分別為0.86元、0.72元、0.59元; 每生產1kg小麥純利分別為0.15元、0.31元、0.45元; 每667m2純收入(產值-總投入)分別為45元、125元、223元??梢钥闯觯S著小麥產量水平的提高,投入產出比值逐步提高,產出成本逐步降低,純收入增加。但是小麥生產在中低產條件下,產出投入基本持平,每667m2產259kg以下效益會出現負值,高產地塊(450~500kg/667m2)純收入也只有200元左右,見表1。
表1 小麥經濟效益 kg/667m2、元/667m2、元、元/kg
1.1.2 增長期
“十一五”期間為回升增長期。從2004年取消農業(yè)特產稅開始,國家陸續(xù)出臺針對糧食生產的惠農政策: 2004年開始糧食直補, 2005年實施小麥良種補貼, 2006年實行農資綜合補貼和小麥收購最低保護價,從而降低了種糧成本,激發(fā)了農民種糧積極性,小麥種植面積開始增加,種植效益有所回升:以2008年為例,小麥低、中、高產量水平投入產出比分別為1: 1.11、1: 1.29、1: 1.53; 產出成本每kg小麥分別為0.90元、0.78元、0.65元; 每生產1kg小麥純利分別為0.16元、0.36元、0.55元; 每667m2純收入(產值+補貼合計-總投入)分別為49元、144元、277元; 與2003年相比,純收入略有提高,因成本增幅較大,投入產出比值有所降低。
1.1.3 穩(wěn)定期
圖1 2000年以來小麥不同產量水平每667m2純收入情況
“十二五”以來進入相對穩(wěn)定期。“十二五”期間,國家惠農政策繼續(xù)加碼,針對小麥生產為主的糧食生產政策性補貼力度也不斷加大[1]: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3項合計,每667m2從2006年的38元到2013年135元,一直維持到現在,小麥收購價也不斷提高,小麥種植效益進入穩(wěn)定期: 2013年低、中、高產量水平投入產出比分別為1: 1.12、1: 1.31、1: 1.57; 產出成本每公斤小麥分別為0.89元、0.76元、0.64元; 每生產1kg小麥盈利分別為0.24元、0.55元、0.84元; 每667m2純收入分別為73.3元、218.3元、419.3元。與2003年相比,每667m2純收入分別增加28.3元、93.3元、196.3元; 與2008年相比,分別增加24.3元、74.3元、142.3元。
綜上所述,小麥種植效益長期低迷,尤其是中低產田效益低下。從圖1可以看出,十幾年來,小麥產量300kg/667m2的低產田,每667m2純收入在74元以下徘徊; 400kg/667m2的中產田,每667m2純收入多數年份在100~200元之間緩慢上升; 500kg/667m2的高產田效益增長趨勢明顯,近幾年可達400元左右。
1.2 與其它作物相比較
選取日照市種植面積比較大的油料作物花生,糧食作物玉米、水稻與小麥在中等產量水平下進行比較,每667m2按花生(莢果)400kg,玉米(籽粒)600kg,水稻(稻谷)500kg,小麥(籽粒)400kg,以市場價計算產值,扣除種子、化肥、機械、人工等生產成本計算每667m2種植效益。通過圖2中4種作物經濟效益對比,按從高到低順序依次是花生、玉米、水稻、小麥?;ㄉ?、玉米種植效益受價格影響波動較大,但效益較高:花生屬油料作物,種植效益一直領先糧食作物; 在糧食作物中玉米效益最高,即使效益最低年份亦接近水稻最高年份,更高于小麥。
2.1 單靠提高小麥收購價來增加產值和效益的空間越來越小
圖2 中等產量水平花生、玉米、水稻與小麥每667m2純收入對比
圖3 小麥中產田(400kg/667m2)每667m2產值、投入、效益情況
小麥(混合麥)國家收購價從2006年1.38元/kg,到2014年增加到2.36元/kg,增加0.98元/kg,提高了71%[1]。小麥托市收購政策在增強國家調控能力、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穩(wěn)定糧食價格等方面發(fā)揮了積極作用。但其弊端也逐漸顯露,與國際麥價差距越來越大,自2013年11月開始,中美小麥價差擴大,美國麥價不斷走低,而國內小麥穩(wěn)定上漲。2015年小麥最低收購價維持2014年水平,打破了人們對最低收購價年年上升的預期。鑒于當前糧食“最低收購價”,儼然已成為市場上的“最高收購價”,小麥價格存在明顯的下行壓力[2]。所以相當長一段時間,再提高小麥收購價格是難以為繼的。
2.2 種植成本不斷增加擠壓效益空間
近些年來,得益于國家糧食保護價政策,小麥價格不斷攀升,產值增加,但是由于小麥種植成本同步增加,擠壓效益增長空間:以小麥中產田(400kg/667m2)為例,長期以來每667m2純收入在100~200元之間徘徊,見圖3。例如2015年與2010年相比,每667m2產值雖然增加了200元,但成本卻增加了201.2元。如果沒有近年來的國家補貼,小麥純收入與十幾年前相比增幅很小。在成本中增加比較快的是人工成本,其次是機械操作成本。尤其是小麥歷經秋冬春夏四季,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弱,自然災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發(fā)生,特別是干旱影響,近幾年因旱澆水造成成本增加。
2.3 地力制約問題
當前小麥生產中采用掠奪式生產經營方式居多,大量或過量使用化肥,缺少有機肥施用,致使土壤可耕性變差,板結酸化,制約小麥產量進一步提升。日照市糧田有機質含量平均為9.1g/kg,大部分山嶺旱薄地6 g/kg左右,成為影響產量主要限制因素之一。有機肥富含有機質,養(yǎng)分全面,對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作用顯著,是保證地力常新,促進作物高產穩(wěn)產的重要措施。通過調查,影響糧田土壤有機質提高的主要原因:一是農業(yè)產業(yè)結構調整影響,農戶把多數有機肥都投入到經濟作物田。二是養(yǎng)殖業(yè)規(guī)?;l(fā)展影響。目前,豬、雞等規(guī)?;B(yǎng)殖戶比較多,家庭庭院飼養(yǎng)減少,出現畜禽糞便養(yǎng)殖大戶亂排亂放和農戶需求的矛盾。三是秸稈綜合利用不高。日照市作物秸稈年產量160萬t,在糧食集中產區(qū)剩余秸稈擠占土地、阻礙交通,影響環(huán)境衛(wèi)生,成為火災隱患。全市每年人為焚燒、廢棄秸稈達85萬t,秸稈直接和間接還田率合計不到50%。
2.4 農業(yè)生產勞動力匱乏制約
當前,農村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廣大婦女、老人和兒童留守農業(yè)生產。由于知識水平相對較低,種植和管理水平難以提高,對新技術、新品種接受能力差,制約農業(yè)現代化的發(fā)展。
當前,小麥種植效益在不能依靠漲價的背景下,只能走節(jié)本增效的路子,首先要依靠科技手段,進一步挖掘增產潛力,第二是節(jié)約成本,推廣輕簡化耕作技術[1]。
3.1 品種增產潛力
從2005年開始實行小麥良種補貼以來,日照市小麥平均單產從開始幾年的340kg/667m2左右,提高到近幾年的380kg/667m2左右,提高了10%以上,其中單產500kg/667m2以上地塊從占總面積的10%提高到15%。2014年莒縣小麥高產創(chuàng)建實打驗收已達716.6kg/667m2,而全市2011~2015年平均單產僅371.6kg/667m2,相差近一倍。目前品種增產潛力還有提高空間,如何因地制宜充分全面發(fā)揮品種的潛力,做到良種良法相配套是增產的關鍵。
3.2 培肥地力潛力
在當前土壤有機質含量少,肥力下降的情況下,充分利用有機資源尤為重要。小麥是各種種植模式的主體作物,小麥增施有機肥,增加土壤有機質,除了供應當季小麥養(yǎng)分,亦能為下茬玉米、水稻等作物繼續(xù)提供養(yǎng)分,因為玉米等夏播作物一般施不上有機肥,所以小麥增施有機肥事關全年作物增產需求。在方式方法上必須廣開有機肥源,充分利用秸稈直接還田、過腹還田、積造還田等還田技術,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地力水平。嵐山區(qū)茂寬農機合作社這些年采用秸稈直接還田,效益極為顯著: 2008年以來流轉土地20hm2,當時小麥單產平均水平在400kg/667m2左右,每667m2純收入155元。通過這些年小麥、玉米連續(xù)秸稈還田,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由7.9g/kg提高到現在的14.6g/kg, 2016年小麥平均單產512kg/667m2,每667m2純收入550元,比流轉初期單產增112 kg/667m2,每667m2純收入增395元,年增收11.85萬元。
3.3 中低產田潛力
日照市中低產田面積7.67萬hm2,占現有耕地面積的48.9%,中低產田仍是限制小麥增產的“瓶頸”。在中低產田中有80%的地塊主要限制因素是干旱缺水,灌溉已成為決定小麥產量的關鍵性因素[3]。在常年缺少水澆條件的情況下,挖潛改造要以旱作節(jié)水農業(yè)技術為中心:加深活土層,擴大土壤蓄水容量,減少降雨時地面徑流,充分容納和利用自然降水,實現“以土蓄水”; 增施有機肥,平衡施肥,“以肥調水”; 選用抗旱品種,配套旱作技術,在盡量少用水的情況下獲得豐收,達到“以種節(jié)水”; 推廣小麥、花生旱地兩熟周年覆蓋栽培技術,“以壟聚水”。通過節(jié)水栽培技術,提高根系活力,延緩根系衰老。第二因素是地力薄,制約小麥單產的進一步提高。需加大土壤肥力提升改造力度,擴大秸稈還田面積,增加有機肥投入,促進地力水平轉化升級,使小麥低產變中產,中產變高產,擴大高產田面積[4]。
3.4 生產資料利用潛力
傳統(tǒng)農業(yè)在生產資料和資源利用上浪費較大,要下大力氣改變傳統(tǒng)農業(yè)中不良的生產方式,改變過度依賴化肥等化學品來提高產量的方式方法,使化肥、農藥等利用效率降低[5],通過提升生產資料的投入產出效率,提高物化勞動生產率[6]。
3.4.1 種子
不少農戶仍然存在著“有錢買種,無錢買苗”思想,盲目加大播量造成種子浪費,導致個體與群體不協調不增反減。小麥是禾本科作物,分蘗是其明顯特征之一,群體大小雖與播量有關,但其分蘗調節(jié)能力很強。根據多年小麥播期播量試驗,在10月5~15日適期播種范圍內,濟麥22號、魯原502等分蘗力比較強的品種,一般地塊播種量6~7.5kg/667m2即可,但目前日照市小麥平均播種量在12.5kg/667m2以上,如果按上述播種量要求,每667m2可節(jié)約種子5~6.5kg,如按每667m2節(jié)約5kg計算,可節(jié)省種子費用21.3元,僅此一項全市每年可節(jié)約種子550萬kg,節(jié)省費用2343萬元。因此要繼續(xù)大力推廣小麥精播、半精播技術,科學確定適宜當地的小麥播期和播量[7]。
3.4.2 化肥
近年來,糧食作物中化肥投入量呈明顯增加趨勢,但增產效果越來越不顯著[8]。目前我國化肥當季利用率氮肥為30%~35%,磷肥10%~25%,鉀肥35%~50%。通過實行有機與無機相結合,優(yōu)化化肥投入[9],采用平衡施肥、氮肥深施(追肥時禁止撒施)等技術,因地制宜推廣緩/控釋肥,可以大大提高肥料利用率,可以減少10%以上的化肥施用量[10]。
3.4.3 農藥
農藥(打到靶標作物上的農藥)利用率現在一般只有35%左右[11],比發(fā)達國家要低很多。要運用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采用統(tǒng)防統(tǒng)治,發(fā)展社會服務組織,降低用藥成本,掌握適時適期防治,合理用藥,減少藥量。
3.5 先進生產技術潛力
近幾年,通過小麥高產創(chuàng)建、省財政重點支持農業(yè)項目,重點推廣了小麥精播半精播技術、小麥氮肥后移技術、小麥規(guī)范化播種技術、小麥寬幅精播高產栽培技術、旱地小麥深松少免耕鎮(zhèn)壓節(jié)水栽培技術、旱地小麥早、深、平增產節(jié)水栽培技術、小麥生育后期“一噴三防”技術等,這些栽培技術都具備增產5%以上的潛力,對小麥增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部分新技術應用面積增長幅度較慢,還有較大潛力可挖[4]。
圖4 小麥每667m2不同產量水平人工費用占總費用百分比情況
3.6 實現規(guī)模種植降低勞動力成本潛力
自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種糧積極性,廣大農村發(fā)生巨變。但是隨著城鄉(xiāng)二元化向城鄉(xiāng)一體化的漸變,農村勞動力轉移步伐加快,勞動力緊缺導致人工成本不斷增加,加上生產資料價格的不斷上漲,使小麥種植效益在狹窄的空間徘徊。在小麥種植成本中,日照市人工費用居高不下,長期占總費用的40%~50%(圖4),尤其是中低產田,近幾年還有繼續(xù)增加的趨勢。這個比例大大高于全國35%的平均水平,而美國、加拿大等發(fā)達國家僅在9%左右[12]。在種糧效益不濟的情況下,農民群眾選擇放棄管理,外出打工。要提高小麥種植效益,必須實行規(guī)模化經營,降低人工成本,在堅持穩(wěn)定家庭承包責任制不變的前提下,按照“依法、有償、自愿”的原則,可以采取轉包、租賃、入股等多種土地流轉形式,培養(yǎng)發(fā)展種糧大戶和家庭農場,推進適度規(guī)模經營[4]。同時還要大力發(fā)展農民專業(yè)合作組織,如農機、植保服務隊等,提高小麥生產關鍵環(huán)節(jié)社會化服務水平,降低農機、農藥等成本費用及服務費用,提高小麥生產的規(guī)模經營效益[13]。
3.7 適時收獲增產潛力
麥熟一響,小麥的適宜收獲期較短,在蠟熟末期。但是近幾年部分地區(qū)小麥收獲偏早:按照積溫推算,日照市小麥收獲時間應在6月10~18日,在山東省晚于魯中西部,稍早于山東半島。2014年和2015年連續(xù)2年全省最早結束收獲,不少農戶收獲時正處在面團期的6月5~10日,此時收獲對產量、品質都有較大影響,且小麥秸稈水分大,機械粉碎難,田間落粒損失達5%~8%,大大超過3%的規(guī)定范圍。所以,要通過各種形式,大力宣傳在不增加生產成本的情況下,適時收獲。
[1] 李玉倫, 吳建軍,王法宏.山東省小麥生產效益低的成因及其技術對策.山東農業(yè)科學, 2014, 46(9): 131~134
[2] 馬文峰, 鄒軍順.中國小麥市場2014年回顧及2015年展望.糧食加工, 2015, 40(3): 1~5
[3] 徐家鵬, 鄭鵬.中國南北麥區(qū)小麥成本效益的比較研究.市場論壇, 2007,(6): 29~33
[4] 王東, 鞠正春.山東小麥生產發(fā)展?jié)摿Ψ治?山東農業(yè)科學, 2013, 45(12): 99~103
[5] 張耀蘭, 王光宇,孔令聰,等.安徽省小麥生產成本收益分析.中國農業(yè)資源與區(qū)劃, 2014, 35(4): 116~120
[6] 范成方, 史建民.基于熵權的糧食種植效益綜合評價——以山東省玉米、小麥為例.中國農業(yè)資源與區(qū)劃, 2015, 36(3): 39~47
[7] 朱致偉, 于振文.我國小麥生產成本收益情況分析.山東農業(yè)科學, 2007, 45(12): 61~64
[8] 朱寧, 馬驥.糧食生產中化肥利用率的測算及其決定因素分析.技術經濟, 2014, 33(9): 91~96
[9] 王珺鑫, 楊學成.山東省糧食生產波動及主要投入要素效應的實證分析——基于17地市的面板數據.中國農業(yè)資源與區(qū)劃, 2015, 36(3): 18~23
[10]楊青林, 桑利民,孫吉茹,等.我國肥料利用現狀及提高化肥利用率的方法.山西農業(yè)科學, 2011, 39(7): 690~692
[11]邵陣潤, 張帥.提高我國農藥利用率的主要措施與對策.農藥市場信息, 2014,(6): 17~19
[12]于格, 劉愛民.中國小麥成本收益及不同地區(qū)的比較優(yōu)勢分析.中國農業(yè)資源與區(qū)劃, 2003,24(6): 59~62
[13]孔令聰, 汪建來,江濤,等.安徽省小麥生產變化和特點及穩(wěn)定發(fā)展的政策措施.農業(yè)現代化研究, 2013, 34(5): 518~521, 532
ANALYSIS OF PLANTING BENEFIT INFLUENCE AND IMPROVING-WAY FOR WHEAT*——A CASE STUDY OF RIZHAO CITY,SHANDONG PROVINCE
Dong Jiagui1,Wang Yunpeng2,Sun Qinghai3,Yang Entang4
(1.Shandong Province,Rizhao City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Station, Rizhao 276826,China;2.Rizhao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Rizhao, Shandong 276500, China;3.Rizhao City Juxian Seed Company,Rizhao, Shandong 276500,China;4.Rizhao City Donggang Nanhu Town Agriculture Technology Station,Rizhao, Shandong 276800, China)
Wheat,which is in the important strategic position and relation to the people′s livelihood and the national food security,is one of the main food crops in the word,and also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whol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our country,but the benefit of wheat is the lowest in staple crops.So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improve the planting benefit of wheat when to speed up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agriculture is in urgent need.As a case study of Rizhao City in Shandong Province,this study calculates the production value which deducts direct costs and indirect costs according to three different output levels by using the data since the year 2000 to analyze the planting benefit of wheat.The conclusion is that in recent ten years the planting benefit of wheat experiences three stages which are the downturn,the growth and the stability,the net income is between 45 yuan/667m2and 400 yuan/667m2,and the planting benefit increased mainly benefits from higher food prices and policy-related subsidies.Besides,this study also analyzes the restraining factors of wheat planting benefit by combining the external condition and the internal cause.And the conclusion is that the way to improve the planting benefit of wheat isn′t higher wheat price,but relying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excavate yield potential and reduce cost while efficiency increased.
wheat; planting benefit; influence; improving-way; instance analysis
10.7621/cjarrp.1005-9121.20161023
2016-03-16
董家貴(1964—),男,山東日照人,農技推廣研究員。研究方向:糧油作物栽培技術研究、示范與推廣工作。Email:rzsnjz@163.com
*資助項目:2009年山東省財政支持農業(yè)重大應用技術創(chuàng)新項目“小麥節(jié)水、省肥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研究”子課題; 山東省財政支持農業(yè)技術推廣項目“小麥規(guī)范化播種技術示范推廣”(魯財農指[2013]97號)、“旱地小麥早深平增產節(jié)水栽培技術示范推廣”(魯財農指[2014]122號)
S512.1; F323.3
A
1005-9121[2016]10-013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