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國斌
【摘要】2013年1月1日起實施的《事業(yè)單位會計制度》和2014年1月1日起實施的《行政單位會計制度》給行政事業(yè)單位的財務核算帶來了新的變化,在會計核算原則和會計科目設置、使用方面都做了較大調整,直接影響著行政事業(yè)單位的日常會計核算工作。本文結合新制度中的一些重大變化,淺析日常會計核算應該注意的問題,從而幫助行政事業(yè)單位財務人員了解新制度對財務核算的影響,提高核算的準確性。
【關鍵詞】行政事業(yè)單位;財務核算;會計分錄
一、淺析行政單位財務核算變化影響及重點問題
(一)細化資產分類,注重資產的分類核算
新行政單位會計制度重點對原有“固定資產”進行了細化,細分為“固定資產”、“累計折舊”、“在建工程”、“無形資產”、“累計攤銷”、“待處理財產損益”、“公共基礎設施”、“受托代理資產”科目。利用新制度要將舊賬套中的固定資產科目中的余額按照新科目的分類,分別計入不同的科目內,實現(xiàn)資產的細化分類管理。在日常核算過程中,財務核算人員也要對新增資產進行用途分類,計入相應科目。例如,行政單位購買并安裝了一套供當?shù)鼐用袷褂玫慕∩砥鞑?,按照舊制度規(guī)定直接計入“固定資產”,而現(xiàn)在要細化借記“公共基礎設施”科目,貸記“資產基金—公共基礎設施”。同時按照預算項目借記相關費用,貸記“零余額用款額度”??傊?,新制度從會計制度上促進行政單位細化對資產的分類管理,財務人員也要分辨資產的用途和分類標準,準確核算。
(二)基建項目不再單獨立賬,并入行政單位賬套中
新行政單位會計制度增設了“在建工程”科目,用于核算行政單位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發(fā)生的成本。財務核算需要對兩個獨立的賬套進行合并,應該注意相關科目的對應關系。將基建賬中的“現(xiàn)金”、“銀行存款”、“零余額用款額度”等科目余額轉入行政單位對應科目,將計入工程項目成本的“建筑安裝工程投資”、“設備投資”、“器材采購”、“采購保管費”、“庫存設備”、“庫存材料”等科目金額轉入“在建工程—基建工程”統(tǒng)一核算,將基建賬中應收應付項目相對應地轉入基本戶賬套中。將基建賬中“基建撥款”、“留成收入”科目余額中歸屬于同級財政撥款結轉的部分,計入“財政撥款結轉”科目。行政單位的基建項目成本核算包含在本部賬套中,較以前單獨立賬管理模式簡單,但是仍然要從財務管理角度控制建設成本,節(jié)約建設資金,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
二、淺析事業(yè)單位財務核算變化影響及重點問題
(一)“零余額用款額度”、“財政應返還額度”科目的應用影響
近些年來,隨著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在全國事業(yè)單位范圍內的推行,事業(yè)單位都依規(guī)設立了零余額賬戶,按照財政部門要求進行預算資金管理。目前新事業(yè)單位會計制度增加了資產類的“零余額用款額度”、“財政應返還額度”、“財政直接支付”、“財政授權支付”科目,凈資產類的“財政補助結轉”和“財政補助結余”科目,這些科目設置正好適應了集中支付制度的要求。當收到財政資金時,借記“零余額用款額度”,貸記“財政補助收入”。當需要支出資金時,借記相關費用科目,貸記“零余額用款額度”。年末決算時,按照指標文件的說明,將“零余額用款額度”中的余額區(qū)分為財政直接支付和授權支付,然后,借記“財政應返還額度—財政授權支付”或者“財政應返還額度—財政直接支付”,貸記“零余額用款額度”。相應地將事業(yè)收入與費用對沖之后的余額,借記“財政補助收入”,貸記“財政補助結余或者結轉”。事業(yè)單位財務核算人員應該熟悉這些會計科目的應用,及時與預算編審人員溝通交流,了解直接支付和授權支付的差別,保證財政資金的正確核算。
(二)注意對非流動基金科目的使用
“非流動資產基金”科目替換了舊制度中的“固定基金”科目,非流動資產基金科目擴大了固定基金的核算范圍,適應了事業(yè)單位的現(xiàn)實發(fā)展需要。事業(yè)單位不斷地發(fā)展壯大,在對社會提供公共服務的同時,也把自身發(fā)展作為工作重點。新事業(yè)單位會計制度考慮到了事業(yè)單位的發(fā)展現(xiàn)狀,擴大了對固定資金的核算范圍,改用非流動資產基金科目,核算長期投資、固定資產、在建工程和無形資產等資產投資活動。事業(yè)單位財務核算人員按照資產投資活動的性質,將投資資金分類列入“非流動資產基金”科目的二級明細科目內。例如,事業(yè)單位購買一臺電腦,借記“固定資產”,貸記“非流動資金基金—固定資產”。當需要計提折舊時,借記“非流動資產基金—固定資產”,貸記“累計折舊”科目。
(三)固定資產計提折舊政策的應用
行政事業(yè)單位會計制度都引入了權責發(fā)生制原則,更加科學合理地反映了行政事業(yè)單位的資產狀況,計提折舊政策就是權責發(fā)生制原則應用的突出表現(xiàn)。進行計提折舊有兩個方面的工作。第一,新舊制度銜接要求對存量固定資產進行補提折舊。財務人員一般按照設備的通行使用年限,參照已用年限,計算應補提的固定資產折舊額,同時,借記“非流動資產基金—固定資產”,貸記“累計折舊”。第二,對執(zhí)行新會計政策之后購買的固定資產,按月計提折舊。筆者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對于折舊年限的估算方法并不十分科學。行政事業(yè)單位財務人員大部分都是第一次接觸固定資產計提折舊政策,對折舊年限和凈殘值估算沒有概念,一般采用社會通行的設備使用年限和殘值率進行計算折舊。但是行政事業(yè)單位經營管理情況千差萬別,資產使用頻率和周期都不一樣,用統(tǒng)一的折舊年限并不能客觀地反映資產的使用狀況。例如,科研單位使用的電腦,配置相對較高,硬件設備更新較快。而采用5年的折舊年限就顯得與實際情況不相符,應該縮短電腦的折舊年限,采用加速計提的辦法進行折舊管理。筆者認為,行政事業(yè)單位在固定資產折舊年限和凈殘值估算方面的技術還需要不斷摸索和發(fā)展,尋找適合本單位的折舊方法,從而客觀地反映單位資產的使用磨損情況,使得財務信息更加準確。
三、結束語
行政事業(yè)單位財務核算工作十分重要,正確完整地核算經濟業(yè)務,準確地編制會計報表,為單位負責人提供有效的財務信息,從而幫助領導做出科學的經濟決策。因此,財務人員應該認真學習會計制度,熟練運用會計科目,并不斷完善和改進會計核算技術,促進行政事業(yè)單位財務核算工作進一步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王弟鵬.行政事業(yè)單位會計核算中的不足與對策[J].行政事業(yè)資產與財務.2015(27)
[2]孫茂民.新行政事業(yè)單位會計制度比較研究[J].教育財會研究.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