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芳?張琰?張辰
摘要:現場采訪是新興媒體一種常見的的形式,在電視新聞節(jié)目之中經常被媒體工作者加以運用?,F場采訪報道能夠體現新時代媒體的特色,記者能夠第一時間親臨現場,給大家傳遞及時有效的信息,解決了傳統(tǒng)媒介消息滯后性的一個難題。另外通過一個真實畫面的同步呈現,也可以讓我們撲捉到一些最感官,最真實的東西。無疑,這對于出鏡記者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zhàn)。這就需要他們不但要有扎實的知識底蘊,還要有臨場應變的綜合處理能力。本文我就想闡述一下出鏡記者采訪前的一些準備工作。
關鍵詞:及時性;突發(fā)事件;素質;新聞背景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通常情況而言,出鏡記者在采訪前要做的案頭準備工作有以下兩種情況:一種是常態(tài)化的準備: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政策理論的準備,另外一個是資料的儲備。另外一種是突發(fā)性的準備:也可以歸納為兩個方面:一是采訪的目的與意義,二是采訪的具體內容,三是做好設備和物質工作。
下面筆者就這三點做一下闡述。我認為采訪前的案頭準備工作主要的有以下三點。
一、熟悉采訪對象
作為一個媒體工作者,我們在時代的最前沿,作為一個社會的發(fā)聲筒,風向標,我們要對我們采訪的對象做好充足的功課。而就象做功課一樣,真正的學習并不是從課堂,也就是采訪的那一分鐘才開始,而是在采訪之前就要做足功課,做好充分的“預習”。
以意大利著名女記者法拉奇為例。他在每次采訪之前,都會預先熟悉采訪對象。在采訪我國領導人鄧小平之前,她看了幾公斤的材料,從大量介紹鄧小平有關材料中,熟悉了鄧小平的生平,也了解了他的思想觀點。事先了解一些采訪對象的情況,足以讓她在采訪時更好地與對方交談?!都~約時報》一位記者采訪曹禺時,曹禺說過這樣一番話我認為特別有道理。他說:我們有的記者采訪,就是一個傳聲帶,對于采訪方案沒有一個預先的設計,而是一股腦的將采訪者的言論全盤接收,然后不加考慮的原文收錄。等于是作者的一個口述,我認為這就失去了出鏡記者第一時間出鏡采訪的意義。所以一般來說,我們應該做好案頭準備工作,事先從資料中去熟悉采訪對象,記者應該從搜集采訪對象的個人資料開始。
只有對一個人了解了,提出的問題才能夠打動對方,或者說才能夠敲開對方的嘴,使對方愿意敞開心扉,和你去溝通,交流,給你第一手的訊息。所以,記者對采訪對象的了解不要等采訪時才開始,有條件的話在采訪前就不斷接觸了解他,然后在采訪的對話中再彼此加深了解。相反,一個記者采訪前不熟悉采訪對象,不了解他所做的事,采訪只可能從了解情況開始,用許多時間只是停留在淺表層面上談話,不能深入的洽談問題,這樣的采訪不能在有限的采訪時間里獲得更多信息,收獲也不大。
二、采訪問題的準備
(一)為什么要準備采訪問題。記者采訪是一種受時間限制的談話,準備什么樣的問題能夠直搗采訪者也是
十分關鍵的核心問題。比如:(1)記者準備的問題是否是采訪對象想說的?(2)采訪對象想說的對讀者有沒有意義?(3)記者的問題能否讓對方談出最精彩的事和最有代表性的觀點?
(二)什么才是好問題。問題必須個性化,不能千篇一律,一個固定的套路。要根據采訪者的性格,社會地位,年齡,性別等方面做差異性的提問。充分地做到因人而異。著名的節(jié)目主持人楊瀾曾經提及,他在1998年做了一個采訪,對象是水稻專家袁隆平。采訪前她注意到袁隆平兩次被提名院士均遭否決,原來是因為他水稻雜交的經驗違反了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衰退,因而雜交無優(yōu)勢的傳統(tǒng)理論,又出口頂撞了前輩。直到雜交水稻被大面積推廣,權威們才不得不承認他的學術地位。科學中的非科學因素便成為我問題的出發(fā)點。我舉了大躍進中虛報浮夸導致三年饑荒的例子,證明僅僅靠科學發(fā)現是不足以改變歷史進程的。袁隆平深有同感說,沒有包產到戶,沒有農村的改革,再有十個袁隆平也沒有用啊。就這樣很快拉近了距離。
(三)預先設計問題,做到未雨綢繆。一個好的問題就像是一把開啟成功之門的鑰匙,在短短的采訪當中是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的。古人說:不謀全局不足以謀一域,不謀長遠不足以謀一時。記者準備問題也要有戰(zhàn)略才行。
三、搜集采訪資料
(一)突發(fā)新聞的采訪準備。新聞事件有兩種,分為不可預知的突發(fā)新聞事件和可以預知的新聞事件。其中,不可預知的突發(fā)新聞事件要求出鏡記者必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第一時間沖到事件的第一現場,以最快的速度將事情的原始情況還原到公眾的視線當中。這就要求現場出鏡記者平時基本功的一個積累。
(二)預知新聞的采訪準備??梢灶A先知道的新聞事件事前要充分了解人物或者事件的背景,提前找好知情人等等。無論是什么類型的現場采訪,出鏡記者都應該盡可能多地了解與事件有關的材料。不能因為新聞事件的采訪比新聞人物的采訪有更多的不確定性,就把采訪前準備省略,寄希望于記者的臨場發(fā)揮。
(作者單位:秦皇島市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