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碧璇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學習者運用自己的經驗去積極地建構對自己富有意義的理解,而不是去接受那些已經組織好的形式傳遞給他們的知識,學習需要內部及外部條件,內部條件即學生的個體條件,如已有的知識經驗,學習動機等;外部條件指的是社會文化背景,在學校中則更多地指向師生、生生之問的相互作用,如何使高中數(shù)學教學更有意義、更有效是我們作為高中教師一直在追求的目標,也是我們一直在致力的事業(yè)。
本文結合一些案例,闡述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實踐“注重課堂教學設計,實施研討式教學策略,提高課堂教學的藝術性,促使學生做有意義的反思活動”,旨在使我們的高中數(shù)學課堂教學變得更有意義,更高效。
1.注重課堂教學設計
愛因斯坦有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育學家皮亞杰則認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須以某種興趣為先決條件,”在課堂教學中筆者著力培養(yǎng)和調動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教學時注意結合社會生活,精心構思課堂的導入,重視情景引導,教學過程注意化枯燥為生動。
案例函數(shù)概念課堂的情景設置
《數(shù)學必修l》函數(shù)表示法這一節(jié)引入的三個實例:(1)炮彈發(fā)射問題;(2)南極上空臭氧層空洞問題;(3)恩格爾系數(shù)問題,明顯地,課本所用的實例脫離了大多數(shù)學生的認知范疇,不易被學生理解,更不利于新課的引入,筆者上課時做了適當改動:(1)學生從家里出發(fā)到學校的路程與時問關系的問題(解析法);(2)一天當中氣溫隨時問變化的問題(圖像法);(3)學生入學購買校服時登記的座號與校服號碼的關系問題(列表法),同樣是聯(lián)系實際,后三個實例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因此,對典范(課例),對權威(教材)不可盲從,教師應該在吃透新課程理念的基礎上,實行“拿來主義”的政策,對教材做好二次生成,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們學的是“有用的數(shù)學”,在內心深處喜歡上數(shù)學。
“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的一半”,課前巧妙導入能將學生的注意力由無意注意轉為有意注意,教師要注意創(chuàng)設和諧愉悅的情境,以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盡快進入高效學習狀態(tài),
要注意的是教學設計中也不要為了“情景設置”而“情景設置”,不要太過花哨,也不能沖淡主題,要注意控制好時問,把握好“度”,課堂教學也是要講究“經濟實惠”的。
2.實施研討式教學策略
學生從初中升入高中,普遍認為高中數(shù)學難讀,內容、方法難懂,出現(xiàn)這種情況與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息息相關,在傳統(tǒng)的教學當中,教師更多地關注于教法的研究,課堂教學中教師包辦得太多,而忽略了對學生學法的指導,使學生失去了本應屬于他們的發(fā)展空間,學生永遠是聆聽者和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而不能成為知識世界的主動探索者,學生的精神處于被動狀態(tài),學生無窮的潛能也就始終處于沉睡之中,其主觀能動性、積極性得不到發(fā)揮,導致課堂教學總是低效率運轉。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探究——研討”式的教學策略被越來越多的教師采用,在教學中適時地實施研討式教學策略可將課堂逐漸地還給學生,亞里士多德說:“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對于平時的教與學,我們要重視“觀察、猜測、抽象、概括、證明”的過程,重視讓學生經歷獨立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數(shù)學素養(yǎng)和數(shù)學本質。
課堂教學案例《立體幾何》——“線面垂直的判定”的折紙實驗:請每個同學們拿出一張三角形的紙板,過△ABC的頂點A翻折紙片,得到折痕AD,將翻折后的紙片豎起放置在桌面上(BD,Dc于桌面接觸),老師提出問題:
(1)折痕AD與桌面垂直嗎?
(2)如何翻折才能使折痕AD與桌面所在平面垂直?然后交給學生在小組內交流,
學生實驗探究得:當折痕AD為BC邊上的高的時候,折痕AD所在的直線與桌面所在的平面垂直,經過一序列的問題研討后,師生歸納出“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一條直線和一個平面內的兩條相交直線都垂直,那么這條直線垂直于這個平面,
課后再安排學生研討“判定定理應用舉例”:
我校要安裝一根8米高的旗桿,兩位工人先從旗桿的頂點掛兩條長10米的繩子,然后拉緊繩子并把繩子的下端放在地面上兩點(和旗桿腳不在同一直線上),如果這兩點都和旗桿腳距離6米,那么表明旗桿就和地面垂直了,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
(1)為什么要求繩子在地面上兩點和旗桿腳不在同一直線上?
(2)如果安裝完了,請你去檢驗旗桿與地面是否垂直,你有什么好方法?
學生通過動手,動腦親自操作,獲得了實際體驗,具有很強的參與性,德國物理學家李希坦貝爾格說:“那曾經使你不得不親自動手發(fā)現(xiàn)了的東西,會在你腦子里留下一條路徑,一旦有所需要,你就可以重新運用它,”實施研討式教學策略為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促進學生積極的思維活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要注意的是實施研討式教學策略必須建立在教師的指導和掌控之中,教師在上課之前要充分備好課,預先考慮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及相應的解決方案,而不是一味由學生去任意發(fā)揮,
3.提高課堂教學的藝術性
課堂教學中通過豐富的詞匯,可使學生對教師教學語言時時都有一個清新感,可以增強對學生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享受語言藝術的同時,又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課堂教學案例比喻在數(shù)學教學中的運用
例1在分析函數(shù)的定義域問題時,常會涉及求抽象函數(shù)定義域,函數(shù)本身就很抽象,加上學生剛從初中進入高中,佷不適應,有些學生都哭了,很是苦惱,筆者把定義域比喻成試管的容量,一個試管其容量是固定的,不管是裝水,還是裝酒精,還是裝汽油,都有一個同樣的限制,用這來理解下面的定義域問題:
用“種豆得豆,種瓜得瓜”來形容上面的解題過程:對應法則廠括號中分別放入2X+1與X2,后面解析式就分別對應換成2X+1與X2當然這里還得教學生理解符號f的含義,即理解為對括號里的整體變量進行某種運算。
這些形象生動的比喻,使得抽象的問題具體化、深奧的道理淺顯化,從而幫助學生克服了認識過程中的困難,為學生學好函數(shù)提供了前提基礎。
比喻是用某些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擬想要說的某一事物,以便表達得更加生動、鮮明,在數(shù)學教學中運用比喻的意義就在于,能幫助學生加深對數(shù)學概念、數(shù)學規(guī)律的理解,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喚醒學生的聯(lián)想意識,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
要注意的是比喻不同于對比,對比重在比異,比喻重在比同,評價一個比喻只有貼切與否之分,而無科學上的正誤是非之別,所以,比喻的運用只有說明的作用,而不具備證明的功能,所以我們應善于利用,既要防止“牽強附會”,也要避免“以偏概全”或“喧賓奪主”。
4.培養(yǎng)學后反思習慣
古人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洛克在《人類理解論》中也談到:“反思”不僅是對數(shù)學學習一般性的回顧,而是深究數(shù)學活動中所涉及的知識、方法、思路、策略,是對思維的思維,而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了解到,學生學習過程中普遍忽略了反思這一重要環(huán)節(jié),課聽完就完了,很少去深究課堂上老師為什么是這樣引導的,當天的作業(yè)依葫蘆畫瓢就算完成了,幾乎沒去反思當拿到一個問題時該如何去思考、分析,沒能建構起自身認識上的知識網絡結構,導致考試過程中經常出現(xiàn)這類情況:明明覺得問題很熟悉,似曾相識,但就是不知從何下手。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著重引導學生對自己的判斷與活動進行思考,從數(shù)學學習的認識、態(tài)度,數(shù)學學習中的日常行為習慣和情感體驗、問題的解決等方面進行有意義的反思,即進行反思性學習。
從高一開始教師就要指導學生每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反思:
(1)所研究問題和以前的哪些問題是類似的,解決此類問題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2)命題能否進行變式、引申和推廣?
(3)解題思路中關鍵的是哪幾步?如何化歸?
(4)解題結果是否正確、圓滿?有無增、漏、錯等情況?
(5)解決問題后還有沒有別的解法?有無更好的解法?
(6)解題中運用了哪些數(shù)學思維方法?
(7)所學概念、定理、公式是否掌握?
教材中概念、公式、定理等雖然是一些語言和符號,但它們都代表了確定的意義,是學生學習的主要知識點,也是思維的細胞,學生要獲得這些概念、定理、公式的意義,靠死記硬背很難牢固掌握,因此在教學中除了引導學生經歷概念、定理、公式的發(fā)生和形成過程外,還要注意引導對學習過程進行反思,多問幾個為什么,只有通過反思才能深刻理解其內涵和外延,揭示其本質,以免思維產生負遷移。
例如高一新教材下冊第五章“平面向量”中,兩向量的數(shù)量積是中學代數(shù)中從未遇到過的特殊乘法,因此學生理解和掌握這一內容較困難,在學習了有關的概念、性質和運算律后,教師可以提出以下問題引導學生反思:
(1)向量的加法和減法的結果是向量嗎?向量的數(shù)量積的結果也是向量嗎?為什么?
(4)向量的數(shù)量積滿足交換律、結合律、分配律嗎?
通過引導學生辨析、判斷,可加深學生對平而向量的數(shù)量積概念、性質、運算律的理解,
注意學后反思習慣的培養(yǎng)要從高一起始年段抓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常有這么一種現(xiàn)象:重資料,輕課本;重做題,輕反思;重思維定勢,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基本的數(shù)學概念、定理理解和掌握不到位,對一些基本的解題方法不清晰等,教師在高一起始階段就要重抓規(guī)范與方法指導,特別是反思習慣的養(yǎng)成,否則等到了高三積重難返,
波利亞認為,中學數(shù)學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會學生思考”,“過程與方法”正是踐行這一理念的風向標,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是否“知其然”,更要關注其是否“知其所以然”,要通過“過程”將“冰冷的數(shù)學”變成“火熱的思考”,通過“注重課堂教學設計——實施研討式教學策略——提高課堂教學的藝術性——促使學生做有意義的反思活動”,使我們的數(shù)學教學變得更有意義,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