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讓孩子們壓低嗓門?
編輯導問:
《中國領事保護和協助指南》(2015年版)第二部分(出國后特別提醒)中有如下字句:不要在酒店、餐廳、機場、影院等公共場所大聲喧嘩。在第六部分(文明出行)中又強調:不在公共場所呼朋喚友、猜拳行令、扎堆吵鬧,或高聲接打電話。
對國人要壓低嗓門的提醒上了正式的公告文書,足見大嗓門對我們形象毀損的程度了。其實早在《指南》(2007年版)中就已有了類似文字,當時引發(fā)強烈社會反響。時間過去了近10年,我們仍沒有摘掉“大嗓門”的“標簽”。在餐廳內,哪怕只有兩桌客人,都不得不扯著嗓子才能避免自己的聲音被淹沒;會議間隙的樓道內,很多與會者抓緊時間打電話,聲音都那么洪亮,制造的回音幾乎要掀了房頂;公共交通工具上,常有那么“一小撮”,哇啦哇啦一路不?!覀儙缀趺總€人都是大嗓門的“受害者”,但也很有可能,我們是喧嘩的不自覺的制造者。
在公共場合壓低自己的音量,盡量少地占用公共資源——安靜的空間,這是一種公德。這種公德意識需要從小培養(yǎng)。中小學生在一起,很容易抬高平均聲音分貝,控制他們的嗓門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來看看本期的送計老師有什么高招。
本期送計名師檔案:
張會超,涿州市雙語學校校長,河北省骨干校長,河北省教育干部學院客座教授,教育部校長國培計劃特聘講師,已在國內開展講座近百場。
河北大學教育學院教育學原理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已著有教育專著三部,小說、散文、教育理念集各一部,發(fā)表論文多篇,主持各級研究課題多個。
學術研究方向:成功教育。核心教育理念:讓每個孩子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成功!
此外,還擔任保定市國際象棋協會副主席,涿州市詩歌協會副主席。
尊敬的前輩老師:
我是一名剛由小學調入初中的班主任。在小學時,整天被孩子們的叫嚷聲包圍著,雖然有時覺得是一種幸福,但更多時候覺得耳朵和心臟在受罪。調入初中后,原想能清靜會兒了,沒想到情況好不到哪去。前段時間,學校實行“靜樓”制度——進入教學樓禁止大聲說話,各班值勤學生戴著紅袖標巡視。但是,效果并不好。值勤人畢竟有限,而且就算抓了現行也沒有證據可保存,很多值勤學生往往睜一眼閉一眼。在我們班,我屢屢強調進入教室要收聲,在強大的威懾力下,教室內還算安靜。但出得教室門,就完全不同了。天知道在宿舍內、餐廳內學生是什么表現。讓這些孩子從內心里認同“當靜則靜”并且能約束自己,太難了!前輩老師,可有高招?
末學后進:孜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