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君
當前,多媒體技術越來越多地被引入到課堂教學中,實現(xiàn)了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多媒體集文字、聲音、圖像和圖形于一體,具有聲情并茂、視聽交融、動靜交錯和感染力強的特點。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語文教學,可以使課堂教學生動、形象、直觀,符合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認知特點,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成為學習的主體。因此,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進行了如下嘗試。
一、運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是推動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重要動力?!泵绹睦韺W家布魯納說:“學生的最好刺激乃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崩枚嗝襟w的多樣性、新穎性、趣味性和藝術性等特點,可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到易學、愛學、樂學,這必將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如教學《春曉》時,如果直接告訴學生“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關于春天的古詩”的話,是很難吸引全班學生的注意力,引起他們的興趣的。上課伊始,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和互聯(lián)網(wǎng),用優(yōu)酷客戶端播放視頻資料《寶寶讀故事:春曉》,利用學生喜歡的動畫效果,結(jié)合聲音、光、色和符合古詩意蘊且動靜交錯的畫面給學生以新穎的刺激感受,激發(fā)其學習興趣,成功導入新課。再如,在識字教學時,教師可借助多媒體課件創(chuàng)設生動的童話情境,把新授生字變成一個個生動的字寶寶,然后告訴學生“字寶寶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如果你能根據(jù)房間的標志(即生字的讀音)幫它找到家,你就能與這個字寶寶交朋友,字寶寶就會開心地對你微笑”。如此生動的情境、優(yōu)美的音樂,不僅激發(fā)了學生主動識字的欲望,而且也為學生快樂識字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又如,在背誦《快樂的節(jié)日》一課時,讓學生傾聽我剪輯的一小段音樂《快樂的節(jié)日》:“小鳥在前面帶路,風兒吹著我們。我們像春天一樣,來到花園里,來到草地上。鮮艷的紅領巾,美麗的衣裳……”用唱歌這種歡快的形式幫助學生記憶課文、背誦課文。
二、運用多媒體技術,把抽象的教學內(nèi)容轉(zhuǎn)變?yōu)榫唧w生動的畫面
小學低年級兒童理解能力差,記憶完全靠死記硬背,他們擅長記憶形象、具體的材料。抽象思維的發(fā)展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形象思維,他們必然對直觀形象、色彩鮮明的事物感興趣。另外,一年級新生的記憶效果與他們的情緒有著極大的關系,即在高興時記憶效果好,反之較差。這時,就要求教師運用電教手段,把枯燥無味的文字變?yōu)樯鷦佑腥さ漠嬅妫钴S課堂氣氛,提高教學質(zhì)量。例如,在漢字筆畫查詢網(wǎng)頁“http://bihua.51240.com/”,打開“漢字筆畫查詢”窗口,在搜索框中輸入每課中難寫的生字,如輸入“最”字,點擊“查詢”按鈕,進入“最”字筆畫、筆順頁面,利用其中的動畫分析,可以向?qū)W生隨機講解其筆順、筆畫、偏旁部首、組詞,特別是教學筆順時,可以精確到每一筆筆畫。再如,教學《烏鴉喝水》一課時,教師可先示范朗讀課文,然后抓住學生急于想知道烏鴉喝水的樣子的心理,及時播放《烏鴉喝水》經(jīng)典童話故事動畫,將課文的線索清晰地勾勒出來,即“烏鴉口渴——找到一個水不多的瓶子——烏鴉喝不到水——烏鴉想出了好辦法——烏鴉在一個一個地銜石子——水位升高了——烏鴉喝到水了”,幾個生動形象的串聯(lián)動畫便給學生展現(xiàn)了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到此,本課的教學計劃也就順利完成了。又如,在教學《稱象》一課時,為使學生明白稱象的原理,將課文中稱象的文字內(nèi)容制作成PPT,采用PPT中的自定義動畫效果,向?qū)W生播放一連串的稱象動畫過程,通過“水上的空船——大象上船,船下沉——下沉后的水面紅線處——大象下船,船上浮——裝石頭,船下沉,一直裝到船下沉到紅線處”這一連串過程,使學生明白,此時船上所有的石頭與大象的重量是相等的,稱出船上所有石頭的重量就得出了大象的重量。將“稱象”這個問題轉(zhuǎn)化為“稱石頭”,精彩的畫面,生動的情景,可以使深奧的道理淺顯化,復雜的內(nèi)容條理化,形象具體,重點突出,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使學生在較短時間內(nèi)獲得準確豐富的知識,從而促進學生理解能力的提高。
三、善于捕捉使用多媒體教學的契機,突破重難點
學生的認識遵循“具體——抽象——具體”的發(fā)展規(guī)律,教師應充分利用多媒體快速提供信息的形象化、豐富化特點,讓學生感知知識。如在學習《司馬光》時,為了讓學生的認識更深刻,可利用多媒體呈現(xiàn)有一小朋友掉進大水缸里時司馬光和其他小朋友各自不同反應的畫面。然后使畫面動態(tài)化,先逐一出現(xiàn)哭著喊著跑去找大人那三個孩子的情景,再出現(xiàn)司馬光沒有慌,舉石砸缸的情景。兩種截然不同的行為舉動對比鮮明,會使學生頭腦中的形象更加生動。隨即多媒體中彈出一句話:“司馬光為什么沒有像其他小朋友那樣慌張?”這樣,學生紛紛就自己感受到的內(nèi)容,結(jié)合畫面提示,發(fā)表個人見解,達到了“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在學生達成共識后,多媒體又出現(xiàn)問題:“這個故事對你有什么啟發(fā)?”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充分練說。
又如教學《兩只鳥蛋》一課,在理解課文難點“我為什么把目光投向高遠的藍天”時,我首先播放一段與課文相關的動畫視頻,將畫面定格在鳥蛋變成了小鳥的地方,接著拋出問題,假設你就是文中的“我”,聽到嘰嘰喳喳的鳥叫聲,當你仰面瞻仰藍天時會看見什么?通過動畫的刺激和引導,學生們踴躍發(fā)言,全班交流,達成問題共識??梢?,多媒體的運用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又啟發(fā)了學生的情感投入,優(yōu)化了課堂效果。
總之,語文多媒體教學具有顯而易見的魅力:它節(jié)省了大量的課堂時間,能夠使文字變成畫面,抽象的變形象,復雜的變簡單,使語文教學充滿情趣和活力,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從而達到優(yōu)化課堂結(jié)構(gòu)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