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
【摘要】現(xiàn)在,國內小學教學理念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體驗運用知識的能力及思維方式的靈活性,讓學生在富有活力的數(shù)學教學的同時探索解決問題方法,感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就感。如何做好課前預設與課堂生成,是教學的關鍵。
【關鍵詞】預設生成課堂興趣問題教學
隨著教育觀念的轉變,帶動了數(shù)學教育的理念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數(shù)學教學不再是純粹以“教數(shù)學知識”為唯一目的,而是更加注重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體驗知識的積累過程和思維方式的靈活性,使學生在富有活力的數(shù)學教學過程中,探索解決問題的各種方法,感受所學知識帶來的成就感,促進學生全面、持續(xù)、和諧的發(fā)展。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活動面對的是不同的個體,也應該是充滿生機的生成過程。所以,在平時的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如何做好課前的預設與課堂的生成,是多么的關鍵。這不僅涉及老師確定的教學目標要符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還涉及課堂教學的實用性,使這一節(jié)課更加出彩。
人們經常認為“預設”是給學生設置的一個陷阱,等著孩子跳進去,使得學生的思維被禁錮了,這其實是誤解了對預設的看法。缺少課前的種種預想和精心的設計,怎會有教學上的積極互動與生成?沒有課前的充分準備,哪有教學上的得心應手?因此怎樣正確地進行提前預設會對“生成”起到直接的影響。在新課標的教學理論下對預設的要求不是降低反而提升了,要求我們不僅要充分地認識和理解教材,還要摸清楚學生的學習特點和難點,做到課前的準備工作要充分。這樣,教學上的生成就可以靈活地引用,預設才能全面地了解到學生的發(fā)展,幫助學生創(chuàng)設積極主動的機會,讓學生得到不同層次的發(fā)展機會,并促進師生在活動中共同發(fā)展。所以,上好一節(jié)課,教師不僅要具備課堂技能,引導學生互動,生成活躍的教學氛圍,也要精心預設好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教師的設想越全面,考慮得越細致,越能讓教學過程更具備有效性,也為“生成”提供更多的平臺。
一、 正確認識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舊的理念認為預設與生成是一組矛盾的定義:成功的生成往往是無法準確預設的。其實不是的,成功的生成是可以提前預設的。只是這種預設已不是原來觀念上的預設,它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預設,同時又是一種變化多端的預設。每當做這種預設時,教師除了進行舊觀念上的完成教案、選擇教育方式、設計教學方案,還要更多地想到學生才是這一學習的關鍵,預設學生們可能會生成哪些新的教學問題,并給教師一個可以自己支配的自由空間,讓自己能夠信心滿滿地接受與完成課堂生成。下面就談談對學生最易產生生成性教學問題的一些預設。
(一) 預設學情變化
我們知道,學生是一群富有活力的生命主體,他們的知識經歷、認知能力等皆有不同,加之上課前準備的步驟不相同,教師的課堂教學免不了產生某些意想不到的變化。所以在課前,我們要對學生做好充分的了解,掌握他們的知識情況,了解學生們的課前預習程度,預知他們在課堂上可能發(fā)生的一些常見變化,并準備相應的對策,然后保存在教師的自由預知空間里。
例如,在新授“除數(shù)是小數(shù)的除法”時,先了解我任教這個班級學生的情況,是否擁有了學習新知識所需要的一些生活經歷和知識基礎?是否掌握了本課的教學知識點?學生對于哪些知識可以自己學會?哪些知識教師需要提示學生?通過調查統(tǒng)計,得知我班的學生不僅具備了學習“除數(shù)是小數(shù)的除法”的相關知識的基本條件、“小數(shù)乘法”和“除數(shù)是整數(shù)的小數(shù)除法”的相關內容,并且掌握了一定的探索經驗,對數(shù)學的轉化思想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幫助學生獨立研究“除數(shù)是小數(shù)的除法”的計算方法,可以創(chuàng)造學生主動學習的基礎。因此,開始上課時,我通過談話導入,引出兩道利用除法算式計算的例題,第一題是小數(shù)除以整數(shù),小陸花了4.5元去小賣部買了5瓶礦泉水,你們能算出每瓶礦泉水的價錢?4.5÷5=0.9(元),同學們已經有了計算的方法。第二題是小數(shù)除以小數(shù),現(xiàn)在礦泉水打折,每瓶礦泉水的價格降為0.8元,那么6.4元可以買幾瓶礦泉水?6.4÷0.8=?,學生利用原有的知識發(fā)現(xiàn)無法解決問題。如何解決?學生努力在大腦中進行思考,想辦法借助學過的知識來解決這個問題,新問題激起了同學們對知識探索的欲望。由于我在上課前對學生的基礎知識進行了調查,所以,我可以依據這班的情況,立刻新設計教學方法,無須對計算法則進行講解,然后把教學的重點放到讓學生可以運用數(shù)學的轉化思想,自主探究計算的方法上,幫助學同學們搭建自主學習數(shù)學的平臺,事實上就是把握了教學的關鍵。
(二) 預設延伸拓展
課堂教學臨近結束時,教師也應提出拓展性的問題情境,根據當前教學的關鍵內容,同時又包含著與當前有關的內容,讓學生自己去體會、思考相關問題,引導學生課后探索。這樣既可以避免學生課外學習的單一性,又使課堂教學具有拓展性,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二、 預設是數(shù)學課堂教學的基礎
預設教案,每一位老師都帶著自己的思想走進課堂,越是優(yōu)秀的教師,教案設計的水準就越高。預設一個好的教案既是教師經驗的體現(xiàn),也是教學靈活性的呈現(xiàn),其間深藏著老師的教學教育心血。這些都需要教師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前提下,根據學生的個人學習狀況,預設同學們可能出現(xiàn)的各種情形,去挖掘教材的延伸義,超越教材。
(一) 選擇學生感興趣的知識點
要求同學們從自己身邊熟悉的環(huán)境中,挑選同學們富有興趣的、有助于學生自主探究的東西,選擇鮮明的生活情境作為學習基礎,以帶動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與積極性,激起學生學習相應內容的策略與機智,讓同學們在學習中積極主動,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時時用數(shù)學,激起同學們對數(shù)學的興趣。
(二) 改變新課的導入方式
導入新課的方法有很多。教學中應用變化多端的辦法設計每課的導入語,改變陳舊、枯燥、循規(guī)蹈矩的導入語,使每課的導入語機智一些,從而使主題鮮明一些,課堂氛圍活躍一些,學生的狀態(tài)積極一點,讓數(shù)學教學像磁鐵一樣,緊緊抓住同學們的注意力,調動同學們的積極性,發(fā)揮同學們的想象力,讓同學們享受學習的樂趣,同時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所以,教師課前準備時,要重視新課的情景導入方式,按照不同的教學要求,準備同學們感興趣的情境,讓同學們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激起同學們學習數(shù)學的欲望。例如,教學“認識公頃”時,可以帶著同學們去草坪,讓28個同學手拉手圍成一個邊長為10米的正方形,感受100平方米的大小,教學邊長為100米的正方形為1公頃,讓學生感受1公頃有多少個100平方米。教學“認識公頃”時,可預設學生計算多少個教室為1公頃,多少套商品房為1公頃。總而言之,在教學中,教師要從身邊的事物導入新課,這樣就能激起學生探索的欲望。
三、 充分掌握學生特點,進行課前預設
每一節(jié)課,教師們都會精心準備,而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每一個過程都需要課前預設。預設時,我們要了解學生的數(shù)學基礎,即根據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積累、生活經歷、認知水平和心理特點準備教學環(huán)節(jié),確定符合學生情況的教學規(guī)劃,所有這些都要求我們做好課前調查。調查哪些呢?例如學生上課前的知識儲備情況怎么樣?在課堂教學中,哪些內容可能對學生更有吸引力?有必要給學生一些提示嗎?這些提示是否影響學生的自主思考積極性?學生有可能面臨什么問題?對學生面臨的問題應該做出什么樣的解答?這些問題都是課前需了解的。因為只有在課前準備上做足功課,客觀地了解生成,才能進一步準備好課堂生成的問題。
四、 動態(tài)生成是課堂有效教學的發(fā)展
所謂動態(tài)生成,是指教師在課堂上以學生感興趣、有成效的想法與思考等方面為抓手,因材施教,積極跟進,完善預設的目標,根據學生想學的內容開展教學而取得的成功。動態(tài)生成是現(xiàn)代教學的一大進步,它釋放了教師、學生和教材,使得課堂學習獲得了新的活力,在富有成效的道路上發(fā)展。因此,教師應該從以下幾點來展現(xiàn)課堂教學的新理念。
(一) 創(chuàng)造輕松的學習氣氛
輕松的氣氛使人的情緒得到徹底的放松,因此,輕松的氣氛可以讓同學們投入到學習中,激起他們學習的欲望。
(二) 設計不同難度的練習
為滿足不同學生的要求,使所有學生都能得到全面的發(fā)展,課堂要求生成應具有多樣性,讓學生感覺上課不是枯燥的,應該是創(chuàng)新與發(fā)現(xiàn)的過程;教師的重心不是放在書本上,應該以學生為中心,讓同學們積極參與進來,這保證了動態(tài)的生成。所以課堂上,教師不應該局限于課前的預設,要從實際出發(fā),及時調整和變更教學內容,呈現(xiàn)學生感興趣的情境,創(chuàng)設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的靈活性題目,使所有學生都得到全面發(fā)展。
五、 要及時有效地進行教學評價,靈活使用生成
《數(shù)學課程標準》里強調,要讓學生逐漸形成評價與思考的意識。所以,教師應該突破舊的評價系統(tǒng),把評價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一種主動的評價意識,引導學生自己思考和解決問題;我們應當引導學生適當及時地評價學生學習的成果,靈活地預設生成。
例如,教兩位數(shù)加一位數(shù)(進位)后,教師請學生完成以下題目,讓學生挑選兩個感興趣的題目進行計算。
① 3+9= ② 23+9=③ 43+9=④ 73+9=
⑤ 6+4=⑥ 6+34=⑦ 6+54=⑧ 6+84=
首先讓學生自己完成后,同桌討論交流,如果發(fā)現(xiàn)錯誤,指出錯誤的成因并改正,接下來要求學生們按照得出的結果及題目之間的聯(lián)系認真總結與探討之后,將這些算式題分一分。同學們交流討論后得出不同的結果,有的是按大小來分類的,有的是按和的個位數(shù)字來分類的……
由此可見,當學生討論更正之后,我們引導學生去交流、思考、探討,然后根據算式題目之間的聯(lián)系把這些題目分一分,尋找規(guī)律。這個過程中我們注意到了學生思考的多維性,學生同時有了生成的預設,就會由不同的方面進行數(shù)學探索,并靈活地運用生成,最后體現(xiàn)出多維的結果。
在數(shù)學教學過程中,教師總結出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過程是認知、思考、探討與交流等含有數(shù)學特征的學習過程,教學的價值所在有兩點:一是讓學生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獲得結論,習得方法,豐富體驗;二是在學習中培養(yǎng)觀察、思考、交流的學習能力,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一種好的習慣。因此,教師要按照數(shù)學教學的價值所在,使學生學習的過程與結果能夠及時得到正確的評價,并總結成功的經驗,同時發(fā)現(xiàn)缺點所在,總結出完善的辦法。
總之,預設是基礎,生成是升華,兩者既是對立又是統(tǒng)一的關系,達成預設,促其生成。教師在課堂中對學生生成的疑問、想法等瞬間亮點,通過預設以達到機智地因勢利導,有的放矢,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同學們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的發(fā)揮,不斷提高課堂效率與質量。
【參考文獻】
[1] 楊前.讓預設與生成和諧共生[J].雙語學習,2007(8).
[2] 劉仍軒.小學課堂教學互動生成的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6.
[3] 唐愛華.課堂可以預約出精彩[N].現(xiàn)代教育報,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