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菁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 四川 涼山, 615000)
?
基于FTS的護理理念對行腹股溝疝術患者術后預后的影響
孫 菁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 四川 涼山, 615000)
目的 探討基于FTS的護理理念對行腹股溝疝術患者術后預后的影響。方法 選擇本院行腹腔鏡下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術的患者142例,根據隨機數字表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患者在手術前后均采用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采用基于FTS的護理模式。對2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疼痛時間、胃腸功能、腹脹發(fā)生情況以及護理滿意度進行評估。結果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及疼痛時間均較對照組縮短,但差異并不顯著(P>0.05); 觀察組患者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和胃腸蠕動開始時間均較對照組顯著偏短(P<0.05); 觀察組腹脹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觀察組患者對護理總體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基于FTS的護理理念能夠有效促進行腹股溝疝術患者胃腸功能恢復,降低腹脹發(fā)生率,縮短住院時間,促進患者快速康復,顯著改善患者預后,可在臨床推廣應用。
基于FTS的護理; 腹股溝疝; 無張力修復術
腹股溝疝是一種外科常見病,臨床治療以手術為主[1]。隨著現代醫(yī)學的發(fā)展,該病術式有了較大發(fā)展,目前以腹腔鏡術為主,腹腔鏡無張力修補術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且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因而在臨床廣泛應用,成為臨床治療腹股溝疝的主要術式[2]。但在實踐過程中發(fā)現即使腹腔鏡無張力修補術能夠改善患者預后,但在治療過程中仍會引起一系列的并發(fā)癥,若無法及時處理,不僅會影響臨床療效,而且會對患者的健康和生存質量產生干擾[3-5]。研究[6-8]表明,通過合理的護理措施可顯著降低腹股溝疝術后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改善預后?;贔TS的護理理念是在術前、術中以及術后采取已經證實有效的護理措施,以降低手術應激和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加速患者康復[9]。該護理理念已成功應用于臨床多種外科疾病術后的護理,成效顯著,但關于其在腹股溝疝術后的應用研究較少。為改善腹股溝疝患者術后預后,提高臨床療效,本研究旨在探討基于FTS的護理理念對行腹股溝疝術患者術后預后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2月—2015年3月在本院行腹腔鏡下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術的患者142例,根據隨機數字表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71例。觀察組腹股溝斜疝者43例,直疝者28例,年齡40~85歲,平均(64.9±7.8)歲,男39例,女32例;其中伴發(fā)糖尿病23例,伴發(fā)高血壓15例,伴有慢性支氣管炎12例,存在前列腺增生11例,伴有慢性便秘10例。對照組腹股溝斜疝45例,直疝26例,年齡41~86歲,平均(65.1±8.3)歲,男41例,女30例;伴有糖尿病25例,伴有高血壓16例,伴有慢性支氣管炎11例,伴有前列腺增生12例,伴有慢性便秘7例。納入標準: ① 入組患者均符合相關診斷標準; ② 患者認知功能正常,能夠進行有效功能; ③ 腹股溝疝無崁頓及絞窄; ④ 入組患者家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并報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 ① 伴有其他重大器質性器官疾病者; ② 伴有神經或精神性疾病者。2組患者在年齡、性別比例,病情等基礎資料方面差異均不顯著(P>0.05), 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對照組患者在手術前后均采用常規(guī)護理,包括術前心理護理,術后對癥護理,同時進行健康教育,并在出院后給予健康指導。
1.2.2 觀察組:基于FTS護理理念的護理模式,主要包括入院時護理、住院期間護理及出院后的跟蹤護理。① 入院時護理:患者入院后盡快安排其與主治醫(yī)師、護士及科室主要成員見面,促進良好醫(yī)患關系的建立,為后期方便溝通,促進治療奠定基礎;此外,還需安排專人向患者及家屬介紹病區(qū)環(huán)境、陪護制度、作息制度,一方面可方便患者及家屬在住院治療期間生活的方便,另一方面還有助于緩解患者緊張情緒;有針對性的向患者介紹腹股溝疝的高危因素,幫助患者糾正不良生活習慣;此外,還應針對患者存在的支氣管炎,慢性便秘等并發(fā)癥制定有針對性的護理計劃。② 住院期間護理:多數患者術前存在恐慌、焦慮等不良心理,因此在術前應安排責任護士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多向患者傳達治療經驗,消除患者顧慮,以幫助患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此外,由于腹壓升高作為腹股溝發(fā)生、復發(fā)的主要危險因素,因此在術前有必要對可能造成其升高的多種因素進行合理控制以降低風險;同時使患者盡早適應在床上進行排便以利于術后的護理,并指導患者練習,術前1天開始食用流質食物以降低術后便秘或腹脹的風險,同時進行清潔灌腸,降低術后腹內壓升高的風險;手術進行過程中護理人員要協助患者選擇合適的體位;在手術過程中責任護士應在離患者不遠的位置進行言語安慰和鼓勵以緩解患者的恐懼心理,同時術中密切監(jiān)視生命體征變化做好應急處理以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手術完成后在患者清醒之前保持去枕平臥位,術后約6h, 待患者蘇醒后保持半臥位,配合給予持續(xù)的低流量氧氣吸入;膝下墊軟物,并保持髖膝關節(jié)略屈,避免疝修補處組織頓開和牽拉痛;在術后12h可以進食流質食物,第2天開始進食纖維蔬菜、水果、粗糧并適度增加飲水;同時指導患者術后適當活動,一般6~12 h可下床活動,活動時需密切關注敷料滲出,發(fā)現異常及時通知醫(yī)生或護理人員進行處理。③ 出院后護理:出院后患者以恢復為主,囑咐患者出院后腹帶半年以上,同時避免過度勞累和劇烈活動,以免造成復發(fā);注意預防會對腹股溝疝康復產生不利影響的原發(fā)疾病的發(fā)生,如糖尿病、慢性便秘以及前列腺增生;囑咐患者日常飲食中適當增加維生素、粗纖維。同時安排醫(yī)護人員每2周進行一次電話隨訪,每1~2 個月進行1次上門隨訪,共隨訪1年,隨訪內容包括用藥、飲食、運動等情況。
1.4 觀察指標
腹脹判定標準患者自感無腹脹即為無腹脹;患者有輕微腹脹感,但切口不脹痛為輕度腹脹;患者有腹脹感、腹部膨隆,切口脹痛但忍可耐受為中度脹痛;患者有強烈腹脹感,腹部膨隆,切口劇烈脹痛無法忍受為重度脹痛。監(jiān)測患者術后胃腸蠕動開始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術后開始進食時間和排氣時間等。記錄2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和疼痛時間。采用自制問卷調查表對2組患者及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進行評估。
1.5 統計學處理
2.1 2組手術及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及疼痛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及疼痛時間均較對照組縮短,但差異并不顯著(P>0.05), 見表1。
2.2 2組患者胃腸功能比較
觀察組患者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和胃腸蠕動開始時間均較對照組短(P<0.05),見表2。
表1 2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及疼痛時間比較
表2 2組患者胃腸功能比較 h
2.3 2組患者腹脹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腹脹發(fā)生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腹脹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腹脹發(fā)生情況比較[n(%)]
2.4 2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對護理總體滿意度高于對照組, 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護理滿意度比較[n(%)]
基于FTS的護理理念目前主要在腹部外科應用。研究[10]表明通過這種護理模式能夠顯著縮短患者住院時間,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FTS既是護理操作手段,也是臨床上成熟的理論方法,在該理念的指導下應用在患者治療的整個過程,旨在阻斷多種因素引發(fā)的患者機體應激,從而降低應激產生的負面效應,促進患者快速康復。腹股溝疝盡管是外科常見的小型手術,由于疾病發(fā)生在不同的年齡,且容易伴隨多種原發(fā)性疾病,因此做好圍術期的護理工作,對于降低并發(fā)癥,促進患者快速康復均有重要意義。為此,本研究將探討基于FTS的護理理念對行腹股溝疝術患者術后預后的影響,為臨床選擇更佳的護理模式提供參考。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及疼痛時間均較對照組縮短,但差異并不顯著。這說明基于FTS護理理念的護理模式能夠縮短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及疼痛時間,并降低術中出血量,盡管這種作用并不十分顯著,但對于患者病情的康復仍有重要意義。
此外,本研究對2組患者在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情況進行了比較,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和胃腸蠕動開始時間均較對照組顯著偏短。這說明觀察組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較快,胃腸功能的恢復直接關系到患者能否正常進食,而術后及早的進食不僅能夠降低腸粘膜屏障功能障礙風險,而且有助于預防腸道細菌移位,減少腹腔手術后的感染并發(fā)癥,縮短住院時間,且不會增加吻合口瘺的發(fā)生率[11]。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可能與基于FTS護理理念在術前采取了較為合理飲食方案,有助于減輕手術及術后麻醉狀態(tài)下腸道的壓力,繼而有助于促進其功能的快速恢復[12-14]。
在術后指導患者及早下床活動,有助于幫助患者疏通氣道保持通暢,從而降低腹脹發(fā)生率,這一預期與本研究結果觀察組腹脹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基本相符。此外,本研究還發(fā)現基于FTS護理理念能夠顯著提高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
[1] 唐健雄. 我國疝外科的進展和存在的問題[J]. 國際外科學雜志, 2010, 37(1): 3-5.
[2] 康瑞光. 腹股溝疝的手術治療進展[J]. 山西醫(yī)藥雜志, 2011, 40(15): 793-794.
[3] 陳革, 唐健雄. 腹股溝疝術后并發(fā)癥處理及預防[J]. 臨床外科雜志, 2012, 20(6): 388-390.
[4] 蔣松松, 陳剛, 張凱, 等. 腹股溝疝術后并發(fā)癥及其原因分析[J]. 國際外科學雜志, 2014, 41(9): 646-648.
[5] 李少方, 閆文平, 秦劉青, 等. 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術后并發(fā)癥的原因及預防[J].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5, 12(8): 160-161.
[6] 湯娟, 蔣明. 循證護理在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術后護理中的應用[J]. 醫(yī)學理論與實踐, 2011, 24(1): 95-96.
[7] 朱崇應, 張剛領. 256例小兒雙側腹股溝疝修補術的臨床護理[J]. 臨床醫(yī)學, 2010, 30(10): 119-120.
[8] 李海波. 預見性護理對小兒腹股溝疝患者的預后影響分析[J].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5, 9(24): 252-253.
[9] 姜梅. 快速康復護理對腸道手術患者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J].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 2013, 19(6): 658-660.
[10] KehletH, W ilmore D W. Multimodel strategies to improve surgical outcome[J]. Am J Surg, 2002, 183(6): 630-641.
[11] 甄莉, 胡彥峰. 快速康復護理在胃腸外科中的應用[J]. 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 2012, 17(6): 352-353.
[12] 周超. 兩種術式治療腹股溝疝的臨床療效比較[J]. 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 2013, 17(17): 59-60.
[13] 張遠炎, 朱林波, 劉衛(wèi)懷. 兩種腹腔鏡疝修補術治療成人腹股溝疝的對比研究[J]. 中華全科醫(yī)學, 2013, 11(11): 1724-1725.
[14] 朱初明, 吳醒. 負壓引流在無張力修補腹股溝嵌頓疝術后應用體會[J]. 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 2015, 19(23): 120-120.
Effect of fast track surgery-based nursing on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inguinal hernia after surgery
SUN Jing
(LiangshanYiAutonomousPrefectureHospitalof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Liangshan,Sichuan, 615000)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fast track surgery-based nursing (FTS) on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inguinal hernia after surgery. Methods A total of 142 patients implemented with laparoscopic inguinal hernia in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used nursing mode based on FTS on the basis of control group. The operation time, hospitalization time, blood loss, intraoperative pain,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the incidence of abdominal distension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were assessed. Results The operation time, hospitalization time, amount of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and pain time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but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ignificant (P>0.05). The exhaust time, recovery time of bowel sound and gastrointestinal peristalsis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P<0.05). The incidence of abdominal distension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overall nursing satisfaction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P<0.01). Conclusion FTS-based nursing could effectively promote recovery of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abdominal distention, shorten the hospitalization time, promote the rapid rehabilitation of inguinal hernia patients, and improve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so it is popularized in clinical application.
FTS-based nursing; inguinal hernia; tension-free prothesis
2016-06-15
R 473.6
A
1672-2353(2016)22-080-03
10.7619/jcmp.2016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