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西林
在我經(jīng)眼過的印章中,田黃雙鳳鈕“奉天眷于千齡”印特別讓人難忘,難忘的原因有三個,一個是它的材質(zhì),一個是它的形制,再一個是它的印文。記得第一次見到這方印章是七、八年前我尚在西泠拍賣工作的時候,剛一上手,便生歡喜。石之養(yǎng)眼、鈕之華美、印文之耐人尋味,以及印面章法的從容舒展和篆刻刀法的凈挺利索,令我捧賞再三,欲罷不能。如今七八年過去了,想起這方印,還是不能釋懷。
田黃產(chǎn)自福州壽山,乃田坑所出,為壽山石中最名貴者。田坑因為位置不同,所出田黃在構(gòu)成和色澤上就有區(qū)別,故有銀裹金、金裹銀、烏鴉皮、田黃凍等等名目。且其黃微妙,因質(zhì)地而別,其中透明如新鮮蛋黃者,名田黃凍,質(zhì)地最佳。此印即為田黃凍,壽山中坂田坑所出,色黃且瑩,宛若凝脂,又如油蘸,規(guī)模則長寬各4厘米,高7.8厘米,重達256克。通常而言,上佳印材如青田、雞血之類,以一兩左右算成材,二兩以上算大材,而田黃因為非礦所出,多為獨石,物稀材小,當(dāng)更為珍貴,所以有專家認(rèn)為田黃30克以上即算成材,刻成印也讓人寶愛。著名的例子是咸豐皇帝那方田黃篆書朱文“御賞”印,此印系咸豐帝鑒賞書畫時的常用印,與另一方小印“同道堂”同貯一匣并且常常聯(lián)用。咸豐十一年七月十六日,重病中的咸豐帝立載淳為皇太子,命載垣等八人為輔政大臣,同時規(guī)定此后以“御賞”“同道堂”二印為發(fā)布諭旨的憑信,凡應(yīng)朱筆處用此二印代之,二印分別由皇后慈安、嗣皇帝載淳掌管,因載淳年幼,慈禧以嗣皇帝生母身份,代子鈐印。這方“御賞”印有多大呢?印面1厘米×2厘米,印高5厘米,重量大約在三五十克之間。那可是大清咸豐朝的皇帝啊,所用田黃閑章不過如此,而“奉天眷于千齡”印重達256克,名副其實是田黃巨材了!
至于形制,得說說這方章的印鈕。古時候前人得-佳石必先審后解,審是察看,解即開石,因為石中有絡(luò),有水痕,還有沙隔,所以解石之前要先相其理,測其絡(luò),避水痕,鑿沙隔,度勢相形之后才以鋸開鏟削,可見一塊田黃從毛石到成型章料特別是成型大章料是多么難得,所以好田黃價比黃金,“一兩田黃三兩金” 當(dāng)其所值。石被解后,據(jù)民國時對壽山石頗有研究的張俊勛先生所著《壽山石考》中所言,必須用壽山當(dāng)?shù)刂捌焐较鲁霎a(chǎn)的那種粗如礪(粗磨刀石)的磚塊來‘磋,然后再用那種細(xì)如砥(細(xì)磨刀石)的南京磚(又叫作金閶官磚)來磨”,磨至細(xì)潤滑膩,還原了壽山石的天然麗質(zhì)方可上刀雕鈕。
“奉天眷于千齡”印,通高近8厘米,印體與印鈕之比各為等分,中間隔以回紋,形制規(guī)整,修短合度。尤其所雕雙鳳,構(gòu)圖飽滿典雅,刀法圓通嫻熟,雙鳳翔天而來,憩于石上側(cè)首顧盼作深情回眸狀,尾羽則卷曲如祥云覆被,征兆了瑞麗與吉祥。如此圖式承明代永宣一脈而來,有清一代康雍時期多見,毫無疑問,這樣的印鈕一定出自良工大家之手。然而雕鈕無款,有人引為遺憾,其實不然,這正體現(xiàn)了作者和印主的審美境界。我曾見一方乾隆荷花圓形歙硯,碩大無比,原配盒蓋、硯與座及蓋通體雕蓮,精美絕倫。然而刻得這么好卻不知作者是誰,搜遍器身,包括硯蓋硯座都未見一字。我還曾見一方雍正九龍官硯,雕工也是維妙維肖,栩栩如生,也未見硯工留名。這種情況在明清宮廷舊物中并不鮮見,其實不是作者不知道留名,而是因為他們知道,以宮廷的立場,工匠的名再大也微不足道;另一方面,古人有蓮性,在如此大美之物上哪怕鐫一個字在硯家看來都會損其雅觀,都是玷污,所以不署名是一種境界,“奉天眷于千齡” 印不署款字與此同理。那么如此精工其事又是為什么呢?這個時候我們需要聯(lián)系印章所刻內(nèi)容了。
“奉天眷于千齡”句出唐太宗賢妃徐惠的《奉和御制小山賦》。徐惠是唐初果州刺史徐孝德之女,自幼聰慧,有才名,史書記載她五個月能言,四歲能通讀《論語》《毛詩》,八歲善文且文辭優(yōu)美。她的名聲傳至京城長安后為唐太宗所知,遂將其招選入宮,封為正五品的才人,之后更因“其所屬文,揮翰立成,詞華綺贍” 而封為正三品的婕妤,直至充容(唐初九嬪之一,正二品)。徐惠在唐太宗駕崩一年之后因悲成疾而卒,年僅24歲.,唐高宗李治追封其為賢妃,陪葬昭陵石室。她的傳世作品今存詩五首,文、賦各一篇,最著名的是那篇《諫太宗息兵罷役疏》?!斗詈陀菩∩劫x》是她與唐太宗的唱和之作,作于貞觀二十一年(647)初夏,是時唐太宗重修終南山翠微宮,攜徐賢妃等來此修養(yǎng)避暑,賦中的“小山”即為翠微宮中的一座假山。唐太宗與徐賢妃漫步于此,詩興大發(fā),于是借翠微宮旖旎風(fēng)光抒發(fā)情懷,帝妃之間演繹一唱一和佳話,寫下了兩篇優(yōu)美的辭賦。徐賢妃在貞觀朝后宮九嬪中不僅以擅辭章更因敢諫言得太宗寵愛,《奉和御制小山賦》在唱和抒懷的同時不忘懷國,其末二句云:“期保終于一國,奉天眷于千齡?!彼^“天眷”就是上天的眷顧,這里指唐太宗對徐賢妃的恩寵,“千齡”則猶千年、千歲,極言時間長久。如何解讀此二文句?網(wǎng)上有一篇名為《夫唱婦隨——唐太宗與徐惠的“小山賦”》的文章給出了答案:“‘期保終于一國,奉天眷于千齡字里行間流露出對國祚綿長的殷切希望,更是真誠地表達了對君子對國家的-片忠貞?!蔽屹澇蛇@一解讀,并認(rèn)為這也正是“奉天眷于千齡”句子移作印文,以及此章印鈕與印文高度統(tǒng)一且如此精工制作的原因所在。至于印主,雖然無以得知是誰,但相信不會是平常之輩,因為這樣的句子不是誰都可以任意遣用的,需要身份匹配。
清末陳亮伯是田黃藏玩名家,所藏頗富,其收藏多來自老北京琉璃廠著名的古董商號,如寶珍齋、英古齋、德寶齋、尚古齋等。陳亮伯在其所著《說田石》一文中談及一些備受矚目的田黃印章,比如現(xiàn)藏北京榮寶齋的“和碩怡親王寶”“冰玉道人之章” 等的遞藏消息,其中有云:“余舊藏冰玉主人(怡親王賢別號)田黃雙鳳章,古舊蒼潤,世無甚匹,其吃油之深,若云斑之與水暈也?!?括號里是原注文字,需要做一點解釋。和碩怡親王是清代世襲罔替親王(俗稱鐵帽子王)。雍正元年,康熙帝第十三子(實為二十二子)被雍正帝封為和碩怡親王,在雍正眾多兄弟中,他與雍正的關(guān)系最親密,深得雍正信賴,但是他早逝,享年僅45歲.。死后雍正給他配享太廟,贈謚“賢”字,世稱怡賢親王。雍正還開特例,下旨將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這是有清一代臣子中不避皇帝諱的唯一事例。其后,他的第七子弘曉襲怡親王。弘曉字秀亭,號冰玉道人,弘曉死后謚字“僖”,世稱怡僖親王。所以冰玉主人不是怡賢親王,是怡僖親王。這不要緊,無論怡賢親王也好,怡僖親王也罷,關(guān)鍵并不在此,而在他所談舊藏的那方田黃雙鳳章曾為怡親王所有,這一點非常重要。當(dāng)年“寶珍、英古兩齋所藏,多山西舊家物,德寶、永寶兩齋,多景劍泉學(xué)使其濬家物,尚古齋則京內(nèi)巨邸所出……”(陳亮伯《說田石》)榮寶齋所藏“和碩怡親王寶”“冰玉道人之章” 田黃巨印即當(dāng)年“京內(nèi)巨邸所出”曾為尚古齋所藏。因為沒有圖片我們無法作對照,不知道陳亮伯說的那方田黃雙鳳印是不是“奉天眷于千齡”印,但是依其描述,頗有相似之處,而材質(zhì)、印文也可對應(yīng)兩代和碩怡親王的身份,這是應(yīng)該引起關(guān)注的。
這是一家之言,權(quán)作拋磚引玉。如此特殊的印章我想一定曾有鈐用,假以時日,相信會有確鑿事例出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