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明福整理
馮玉祥自述中的趣聞軼事
文/吳明福整理
馮玉祥
馮玉祥,我國近代著名將領,軍事生涯跨越晚清、北洋、南京國民政府三個時期,是國民革命軍一級上將。軍旅生涯經(jīng)歷1911年辛亥灤州起義、1917年討伐張勛復辟、1924年發(fā)動“北京政變”、1925年組建西北軍、1927年參加北伐、1930年蔣馮閻中原大戰(zhàn)、1933年察哈爾抗日,直至其1948年在黑海因所搭乘“勝利號”輪船失火而罹難,65載人生大起大落,波瀾壯闊。值得一提的是,馮玉祥雖為赳赳武夫,卻是一位著名的愛國主義者和民主斗士,而且酷愛詩歌和書法創(chuàng)作,他的打油詩和書法作品,乃在槍林彈雨間隙創(chuàng)作,水平高低不論,其精神難能可貴。他還撰寫了自述體的回憶文字,即《馮玉祥自述》,書中披露了許多近代中國的趣聞軼事、他所親歷的精彩故事,以及他的感想類文字,頗值一讀。
1916年1月2日,作為北洋軍第16混成旅旅長的馮玉祥,與部下蔣鴻遇、張之江、李鳴鐘,帶領一個混成營的兵力自川北順慶(南充)出發(fā),向川中重鎮(zhèn)內江集結。此舉是奉北洋上峰命令,抵御蔡鍔率領的云南護國軍向四川的進攻。馮玉祥在自述中記錄了移兵內江的復雜心路歷程:他內心里是贊成蔡鍔討袁護國之舉的,但囿于大部隊未在身邊,只好采隱忍之舉,行緩兵之計,接受調防;同時他寫信給四川督軍陳宦,陳述不可與護國軍開戰(zhàn)的道理。正是帶著這種糾結的心理,馮玉祥與一營官兵進駐內江。在內江,馮玉祥見到了“內江城冰糖堆成山”——
內江尤有一個特點,周圍幾十里路,盡是紅土,漫山遍野都種著甘蔗。內江城里東西街達數(shù)里之長,幾乎家家鋪子都陳列著冰糖,一座座堆成糖山,晶瑩剔透,使人目眩。大塊冰糖有重至五六十斤者,走了多少地方也沒有見過這種光景。制糖也是家庭手工業(yè),幾乎每家都制造,法用一種碾盤,周圍大有數(shù)十步,中間高出二尺許,邊上有石槽,槽下盛著木桶,碾出的蔗汁盛入桶中,而后用鍋煮熬。距內江很遠的地方,即先已看見這種碾盤。四川是富庶的地方,但其富蔗決不是憑空來的,比如,別的地方也有紅土,但并不見有人大量地種甘蔗。這也許是因為氣候不適宜,也許是因為人不肯努力。一地的富庶與否,天然與人力都同樣是決定的因素,決不該一概委之于天。P238
1918年11月,馮玉祥任北洋政府常德鎮(zhèn)守使。在湖南常德任內,他曾經(jīng)與一位美國牧師交往,并在自述中記錄下一段發(fā)人深思的往事——
在桃源,有金牧師夫婦,美國人,都是高高的個子,瘦瘦的身材,說話很和氣,帶著兩個孩子,在此地教會多年,和我很熟識。有一天,他們夫婦請我去吃午飯。菜不多,有一碗雞湯,還有幾塊雞,看著很潔凈。我夸贊他們的好菜。金牧師說:
“真是慚愧得很,實在太不豐富了??墒怯幸稽c我要說明。我們已經(jīng)一年沒有吃過葷菜。今天為請鎮(zhèn)守使,才買了一只雞?!?/p>
我問他是什么緣故,他說:“自從我們美國對德國宣戰(zhàn),動員了三百萬兵,我們一家就節(jié)衣縮食,余積些錢寄回美國去,獻給政府。這樣的做,我們才覺得良心上安些。”
他說這番話的時候,深色極嚴肅,聲音極懇摯,使我心里起著沉重的感覺。吃完飯之后,我到院子里散步。這時金牧師在屋里,太太正照應孩子吃飯。恰好廚子走我身邊過,我順便問他道:
“金牧師平時吃些什么菜?”
那廚子說:“早些時候是無葷不餐,近來也不知道是什么緣故,已經(jīng)多時沒吃葷了。今天才宰了一只雞?!?/p>
我站在院子里思索著,實在不勝感想。覺得一個國家的強或弱,決不是偶然的事。這是國民文化水準的總表現(xiàn)。金牧師對于他祖國的責任與義務的自覺心,在文化落后的國度里是不容易有的。我們中國到了今日,可算已經(jīng)至最危險的時候,除了少數(shù)的熱血分子而外,大多數(shù)人誰有此心?尤其許多驕奢淫逸的官僚軍閥,富戶買辦,成天為自己揮霍無度,欲其拿一文錢獻給國家,就比抽他的筋還難過。我以為我們國民若人人有金牧師的這種自覺的意識,那我們民族必復興了。我們要想在世界上活得像個人,要想我們民族能夠生存發(fā)展,一般國民文化水準的提高是個很根本的問題。
1925年春,馮玉祥到察哈爾張家口(今屬河北)就任西北邊防督辦,這時他的部隊改稱西北邊防軍(西北軍)。在張家口,他結識了一位叫梅順生的德國人。這位德國人娶了一位中國太太,并在張家口搞起了自己的園藝產(chǎn)業(yè)。梅順生在貧瘠的土地上竟然培育出重達七八十斤的西葫蘆,令馮玉祥感慨萬千——
在張家口住著一個名叫梅順生的德國人,他原是汽車司機出身,因會做生意,賺了錢,娶了一個中國女子為妻,生了五個孩子。他用他女人名字,在張家口置了產(chǎn)業(yè),大規(guī)模地經(jīng)營園藝。有一天,被邀往他家去參觀,使我大開眼界。常聽人說京北如張家口一帶,因氣候苦寒,種菜種瓜都不能肥大。這話聽來似乎有理,所以我頗不置疑,但我這次在梅順生家里所見的情形,卻使我大為驚異。他種的菜和瓜,不但并不瘦小,而且反比任何地方的都格外的肥大。有一種西葫蘆每個重有七八十斤,大如桌子。菜也出色的肥嫩。有一種龍須菜,豐厚繁盛,至為可愛。種有十幾架葡萄,搭的那架,橫豎成行,宛如工筆畫一般,那肥厚的葉子都向著一邊,整整齊齊,絲毫不亂,好像經(jīng)過細心排列的一樣,果子晶瑩剔透,累累成串地掛著,真是紙扎的也不能如此美觀。
我看了這些以后,覺得很有感觸。這位梅順生先生,和我們中國人住在同一地方,享有同一的氣候,他不為成見所囿,努力與自然斗爭,結果種出的菜蔬和瓜果如此肥美;我們中國人卻因循茍且,不能進取,反造出氣候不宜的借口,以勉強自慰。(素來聽說張家口一帶,初九天氣即下雪深達三四尺,使人以為寒冷不可當,實則張北下雪平常不過尺許深,氣候也不是我們想像的那么嚴寒。)兩兩比照起來,我們這樣不爭氣的習性,如何對得起列祖列宗!如何對得起天地造物!見了梅順生的成績,我們應該如何警惕,努力,痛自鞭策,以求迎頭趕上先前國家的文明!梅先生的家庭情形,也是很值得我們自省的。比如他的孩子們,五歲的有五歲的桌子椅子,七歲的有七歲的桌子椅子,玩具以及一切用物,均視其年齡而有不同,又聘請了五六位先生,分別教授英文、德文、法文和各種科學。一個開汽車出身的人,能如此努力有恒,如此注重兒童教育,我們還不應該慚愧么?外國人并不是四個鼻子八只眼睛,他們?yōu)槭裁茨茏鞯饺绱说夭??還不是肯實干,肯研究,有恒心不懈怠而已。
1925年5月至8月,馮玉祥赴蘇聯(lián)考察。這段考察經(jīng)歷,在其自述中有詳盡記載。其中,他會見蘇聯(lián)最高蘇維埃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委員長、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加里寧(他表述為蘇聯(lián)人民政府主席加列寧)的往事,描繪出了當時蘇聯(lián)領導人與民眾親如一家的親民形象——
蘇聯(lián)人民政府主席加列寧是農(nóng)民出身。我和季龍先生(國民黨元老徐謙)按照約會的時間去拜訪他,看見他兩目深陷,滿面橫須,穿著一身半新不舊的西服,動作言語無一不是農(nóng)民的風度。他那時已經(jīng)五六十歲了,還很矍鑠健康。他和我們詳談蘇聯(lián)革命的過程以及那時解決土地問題的方案。當他談話的時候,先還好好地坐著,一會兒就在他坐的椅子上跪著一膝,一會兒走到桌子邊兩手握著,有時兩手托腮,撐在桌子上,有時不停地搓動著,往往一談二三個鐘頭,完全是鄉(xiāng)下老頭兒談家常的派頭,深切活潑,隨隨便便,沒有一點官架子。后來詳談蘇俄建設的各方情形,及所遇的困難,又問及我們關于五卅慘案和首都革命之事,我們也一一詳述一番。
他的辦公屋子是在二層樓上,那天樓底下坐著很多的老百姓,男女老少,各色各樣的人物都有。我看見如此熱鬧,覺得奇怪,下樓的時候,我問其中一位老農(nóng)夫:
“你們在這里做什么?”
“我們要見加列寧?!?/p>
“見他有什么事情?”
“我有一只耕牛病了,我要請加列寧替我想方法另外借給我一只牛。”
我又問另一個抱著孩子的婦人,她回答道:
“我的孩子病了,現(xiàn)在雖然好了一點,但是病還沒有脫體,我要請加列寧替我想點辦法?!?/p>
我一連問了許多位,他們都以自己的困難,來求主席設法解決,這在我真是意想不到的事??墒侵飨灰谎右娝麄?,也有派秘書等人員一一代為接見,他們所要求必都予以妥帖滿意的處理與解決,我當時大受感動。我們的總統(tǒng)或國務總理那能如此耐煩?他們時時擺著官僚的架子,他們視百姓如奴隸,百姓怕他們如虎狼。相互之間,永恒地保持著“治人”和“治于人”的關系,彼此隔膜,不想親近。百姓只知道替他們納糧服役,官吏則孜孜于搜刮與淫樂。像加列寧似的和老百姓親愛如家人,彼此生活打成一片,中國的人民那里夢想到呢?我以為我國官吏最須效法這種精神。
摘編自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馮玉祥自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