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柏軍
江門五邑(舊時指新會、臺山、開平、恩平以及鶴山等五縣)是中國著名僑鄉(xiāng),至今旅居世界各地僑胞近四百萬,海外鄉(xiāng)親數(shù)量和家鄉(xiāng)常住人口數(shù)量一樣多,故此有“海內(nèi)一個五邑,海外一個五邑”的說法,是名符其實的“中國僑都”。鴉片戰(zhàn)爭以后,清朝政府腐敗無能,內(nèi)戰(zhàn)連連,民生凋敝,天災(zāi)人禍,水深火熱,五邑百姓走投無路,只有走金山,至此拉開了百年沉重五邑華僑史的序幕。百年華僑歷史造就了豐富多彩、震撼人心的五邑華僑文化,這是江門五邑本地學(xué)術(shù)、文藝研究一個很大的寶礦,近代以來,很多出洋的僑胞乃至文人墨客創(chuàng)作了很多高水平的詩詞和文章。五邑華僑題材詩文作品,感情豐富,材料詳實,讀之令人感嘆,這是先僑們留給子孫后代的一筆珍貴精神遺產(chǎn)。
筆者發(fā)現(xiàn),研究華僑出洋,“賣豬仔”是一個重要的歷史名詞。華工是活生生的人,為什么卻被叫喚為“豬仔”?“豬仔華工”是如何被蒙騙、綁架出國的?“豬仔華工”遠渡重洋的出國之旅有著怎樣的辛酸血淚?他們在異國他鄉(xiāng)過著怎樣的非人生活?這些近代華工出洋血淚史,我們通過很多專家學(xué)者的研究,已經(jīng)有所了解。但是當我們捧讀真實的先僑出洋自述詩詞或者僑鄉(xiāng)出洋歌謠,那字里行間的悲涼和凄慘,依然教我們出離憤怒慘不忍聞。讀一讀這些關(guān)于先僑的真實出洋故事吧,你對百年華僑歷史會有新的感悟和認識。新會籍華僑李承訓(xùn)的《豬仔訴》、鶴山籍詩人易其彬的《賣豬嘆》、臺山廣海木魚民歌《旅途述懷》等三首作品就是反映華僑出洋經(jīng)歷的“親見親聞親歷”的“三親”史料,亦史亦詩,真可謂華僑歷史文獻中的“詩史”也。
下面試把三首反映華僑出洋故事的詩詞抄錄淺析如下:
其一,新會籍華僑李承訓(xùn)的《豬仔訴》。
廣東新會籍華僑李承訓(xùn)早年被蒙騙賣豬仔出洋,至清朝同治十三年(1847年)九月十一日,陳蘭彬委員(后為清廷首任駐美公使)、稅司馬福臣、吳秉人致總理衙門的《古巴華工事務(wù)各節(jié)》中記載了許多五邑籍華工的海外遭遇供述呈詞。其中,華工李承訓(xùn)以五律長詩的形式,記載了自己被蒙騙到澳門豬仔館之后,賣到外國當勞工的遭遇,堪稱是我國早期華工親身經(jīng)歷親筆撰寫的為數(shù)不多的僑史文學(xué)作品,值得一讀:
竊我幼家貧,謹承父嚴訓(xùn)。
行年十八歲,舌耕江門鎮(zhèn)。
壬申歲父疫,五月之中旬。
求施于鄉(xiāng)黨,得錢三千文。
叩謝乎閭里,歸家議葬親。
因喪而失館,家無粒粟貧。
愿往親友處,覓枝以棲身。
路遇梁阿高,小澤鄉(xiāng)中民。
舊識談往事,復(fù)假問寒溫。
云澳一艇戶,其家頗稱殷。
修金壹拾元,邀我為西賓。
我信以為然,隨到澳門津。
伊指一洋船,云即我東人。
乃用小艇往,半海露情真。
云往呂宋國,我初不愿聞。
伊出鐵利器,不從定喪身。
念家存老母,妻兒女成群。
迫得乃從權(quán),泣嘆生不辰。
到此古巴島,與奴隸為鄰。
工夫苦異常,牛犬勝十分。
惜短桿拙筆,難盡錄由根。
萬望發(fā)慈悲,早救我輩人。
旋邦見母子,萬代共沾恩。
所訴盡實情,無半點虛陳。
《豬仔訴》有三特別:作者特別、遭遇特別、供詞形式特別,是難得的華僑早期反映“豬仔華工”故事的文學(xué)作品。因為那時候,出洋者多數(shù)文化水平比較低,甚至是目不識丁的文盲,所以盡管很多華工都是被蒙騙出國,但是無法寫成完整、富有文采的詩詞作品,《豬仔訴》做到了這一點,為華僑史留下了真實、難得的歷史記錄?!敦i仔訴》文字流暢、敘述清楚、情感細膩,是罕見的好作品。為什么華工作品中沒有太多的《豬仔訴》?這是因為眾多海外華工里面,像李承訓(xùn)這樣當過教師、精通文墨、能寫詩詞的華工實屬鳳毛麟角。我們也感謝李承訓(xùn),他以親身經(jīng)歷為經(jīng)緯,以傳統(tǒng)中華詩詞的形式,記錄自身悲慘遭遇。該詩可謂發(fā)自肺腑、一氣呵成、聲聲怨訴、句句血淚,令人讀了為之同情墮淚。
其二,鶴山籍詩人易其彬的《賣豬嘆》。
清朝咸豐、同治年間的販賣豬仔風(fēng)氣猖獗,外國資本家為了獲取廉價勞動力,鼓動香港、澳門的地痞流氓成立“豬仔館”用蒙騙、欺詐、綁架的形式販賣人口到外國,五邑農(nóng)村是受害重災(zāi)區(qū)。所以,一時間五邑城鄉(xiāng)談“豬”色變?nèi)巳俗晕5牡夭剑鄩涯陝诹υ谄ъo路上行走,一不留神可能就被豬仔頭綁架押運到港澳“豬仔館”然后裝船運往外國。強行綁架“豬仔華工”的丑惡現(xiàn)象,也被有心人以紀實詩詞形式記錄下來,流傳后世,其中最有名的當數(shù)鶴山詩人易其彬所寫的《賣豬嘆》。
道光年間貢生、鶴山籍著名詩人易其彬的一曲《賣豬嘆》形象地唱出了“豬仔”被騙賣的經(jīng)歷和給家人造成的經(jīng)濟、心理等方面的危害,因而在僑鄉(xiāng)廣為流傳至今:
朝亦聞賣豬,暮亦聞賣豬,
朋友忽相值,輒云慎防虞,
出門久不歸,惶惶尋路衢。
番兒竟何為,買人以豬呼,
奸民貪其金,掠買將人愚:
“紅毛寶藏國,金山跨珠湖,
去時為陳勝,歸來為陶朱,
肥甘足汝口,輕暖足汝軀?!?/p>
貧民聞輒喜,爭從番兒組,
或有不受欺,白刃來相驅(qū),
一登番兒船,入笠難逃逋。
汝行執(zhí)行事,汝去托何區(qū),
傳聞鄉(xiāng)異詞,骨肉知何如,
雖不知何如,總?cè)货r安居,
不勝番兒役,鞭撲無完膚,
天風(fēng)何慘慘,云雨常載涂。
父母不可喚,兄弟隔海隅,
此生有歸期,敢怨衣食無?
死為凍死鬼,猶得依吾廬。
良民自涕泣,奸民自歡娛,
一身曳紈彀,妻孥綴瓊琚,
每食必玉饌,每飲必芳醐,
日吸西洋坭,夜宴珠江妹,
一擲輕萬錢,千金獲須臾。
君莫嗔奸民,奸民如虎豹,
虎豹亦可惜,大吏誠寬舒,
豈無捕以獻?倏忽歸其間。
道途逢老翁,菜色霜鬢須,
繞膝諸孩孫,垢面啼呱呱,
前歲方失母,父今為番奴,
我老已苦此,何能攜眾雛?
言有同鄉(xiāng)歸,十載離鸞孤,
溯自高曾來,仃伶寡友于,
一子碩果存,寶之如常珠,
昨日喜成人,今日供罹罩,
剩有新娶婦,含啼對阿姑,
我聽老翁言,不答徒嘻吁,
聞道只今年,賣豬十萬余。
其三,臺山木魚民歌《旅途述懷》。
臺山的廣海,是重要的近海軍事古鎮(zhèn),這里由海港出發(fā)去澳門,路程非常近,是五邑人經(jīng)過澳門出洋的必經(jīng)之路,由于這樣的關(guān)系,近代以來廣海也成了華僑眾多的著名僑鄉(xiāng)。廣海一直流傳著很多關(guān)于華僑出洋的民謠、歌謠,其中有一些很有歷史價值。下面請看已故僑史專家劉重民先生搜集于臺山市廣海鎮(zhèn)的一首民歌體七言詩:
《旅途述懷》(木魚)
國弱家貧災(zāi)難多,惟求生路苦奔波。
傳聞番邦有活路,揖別親人淚滂沱。
澳門雖然景色好,畢竟還是眼中梭。
蝸坐船中如豬仔,粗食無水受折磨。
船主巡邏監(jiān)管甚,面目猙獰似惡魔。
浪惡顛簸常嘔吐,百日航程凄苦多。
身在囹圄嘆命苦,自怨自嘆奈誰何?
踏上番邦見天日,形容枯槁似瘦騾。
他鄉(xiāng)異域苦伶仃,方知所聞是傳訛。
寄人籬下何日了,前景茫茫怎收科。
百般忍受苦中苦,拼搏生存莫蹉跎。
有朝云開見明月,回唐歡聚會嬌娥。
這首木魚民歌形式的《旅途述懷》反映了大多數(shù)五邑先僑出洋前后的所思所想和所見所聞,情感活動的刻畫尤其細膩傳神。我特別欣賞他開端的四句:國弱家貧災(zāi)難多,惟求生路苦奔波。傳聞番邦有活路,揖別親人淚滂沱。我們的華僑先輩為什么要背井離鄉(xiāng)、遠走異國?為什么要含辛茹苦、做牛做馬?只因為我們自己的國家積貧積弱、戰(zhàn)火連連、天災(zāi)人禍、民不聊生,我們的先輩才被迫離開家庭離開親人前往外國尋求生路。
這大量真實感人的華僑史料文獻深刻地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國家落后,就要挨打;國家貧弱,百姓遭殃;國富民強、政治清明、社會發(fā)展、安定繁榮,我們中國人才能過上安樂的日子。
五邑早期華僑文獻資料,它展示的是一部血淚史,是一部苦難史,同時也是一部光榮史,更是一部奮斗史,它蘊含的歷史和啟迪是深刻的、深遠的,注定將成為后來者了解五邑僑鄉(xiāng)歷史的最厚重的鄉(xiāng)土教材,值得我們好好珍藏和銘記,好好繼承下來發(fā)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