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子
前幾天送毛頭去幼兒園,遇到一對拉拉扯扯的祖孫。奶奶一邊拽著孫子不停往他手里塞飯盒,一邊絮叨:“這里面有好吃的餅干和水果,一會兒你玩累了,記得吃?!毙∧泻⒔弑M全力地推走那個飯盒,嘴里重復(fù)著一句話:“我不要帶,我不想吃!”
悄悄圍觀了一下,我默默走掉了,最后也不知道到底是誰妥協(xié)了。
為啥孩子說了那么多遍“我不想吃”,用盡全身的力量掙扎,奶奶卻充耳不聞,一直在自說自話、完全忽略了孩子的要求呢?不過,我發(fā)現(xiàn)不能隨便批評別人,因為沒過多久,自己就犯了同樣的錯誤。
起因是全家要出門,需要毛頭去換衣服。等他從房間出來,我發(fā)現(xiàn)他換了一條膝蓋已經(jīng)磨破洞的褲子,于是讓他去再換一條,再出來,又是一條已經(jīng)很小、很短的舊褲子。
去他房間一看,好幾條干凈的牛仔褲好端端放在衣柜里,我心里就有點火,因為毛頭向來不喜歡接受新事物,這幾條牛仔褲買來他就沒穿過幾次,最近他個子長得很快,感覺再不穿就快要小了?;ㄥX買的,能穿一次是一次??!于是隨便拿了一條讓他換上。結(jié)果這小子鬧了起來,在地上使勁蹦,一直說“我不要穿這件,我不喜歡這件!”
這時候全家人都已經(jīng)準(zhǔn)備好了,在門口就等他一個人,我就有些急躁,拉下臉來說:“不穿這件你就在家不要出門了!”毛頭一直知道我可是說到做到的,雖然非常不愿意,還是哭咧咧嘰歪歪地把牛仔褲穿上了。
這一路上毛頭負(fù)能量爆棚,看什么都不順眼。半個多小時后,我們坐在毛頭最喜歡的飯店里,他還氣哼哼得像只小刺猬。我問毛頭:“還在為褲子的事情生氣嗎?”
“是啊,你強迫我!”
“媽媽覺得你穿牛仔褲很好看??!你看你穿著多合適??!”
“可是我不喜歡?。 ?/p>
“是因為是新褲子你不習(xí)慣吧,多穿幾次你就會喜歡啦!”到這里我真感覺自己已經(jīng)用盡了所有耐心。
“可是在我穿鞋子的時候,會感覺很不好!”毛頭突然沒頭沒腦地冒出來一句。接著,他突然蹲下來假裝穿鞋的樣子,指著自己的膝蓋和大腿說,“就是這里,穿鞋的時候,感覺不好?!?/p>
“是蹲下來的時候褲子很緊、不舒服嗎?”我恍然大悟。
“是啊是啊!”看我終于領(lǐng)會了他的意思,毛頭一副如釋負(fù)重的表情。
“你怎么不早說?。 ?/p>
“我說了很多遍我不喜歡這條褲子,可是你都不聽??!”
那一刻,我無語。
傾聽孩子,尊重孩子,這些道理已經(jīng)都快說爛了,可是落實到實踐上,卻總是忍不住體內(nèi)的洪荒之力。
當(dāng)孩子就是不吃晚飯,當(dāng)孩子無論如何都不要穿外套,當(dāng)孩子非要走那個你不打算走的方向……他們用盡全身力氣反抗,并且聲嘶力竭地哭喊、告訴你他們心中的訴求:“我不想吃”“我不要穿”“我要到那邊看看”……
你聽得見他們的聲音嗎?你會不會充耳不聞,然后煩躁地覺得這孩子又不聽話了,又胡攪蠻纏了,又需要修理了?你會不會軟磨硬泡、威逼利誘,用各種方式讓孩子放棄自己的想法,轉(zhuǎn)而聽從你的命令,并為孩子的最終屈服而洋洋自得?
你可能沒意識到,你這樣日復(fù)一日,正身體力行地在一遍一遍告訴你自己的孩子:你的想法,你的感受,你的愿望,一點都不重要!
這樣的管教可能會有兩個結(jié)果:
一個結(jié)果是,孩子覺得你不理解他,不重視他,總是滿懷委屈,漸漸開始疏遠(yuǎn)你,不再告訴你他的想法,因為說了也沒用。不用幾年,親子間情感紐帶的維系就會越來越微弱,你就會失去對孩子的影響力,再也管不了他。
另一個結(jié)果更可怕,孩子會覺得自己不被重視,自我評價越來越低,漸漸習(xí)慣忽略自己的想法,缺乏自尊和自愛,成為一個盲目取悅他人、毫無自我的人。
孩子的想法雖然很多都“不正確”,但是“不正確”不代表他的想法就應(yīng)該被忽略。在為孩子唱反調(diào)而冒火的時候,檢討一下自己:有沒有把孩子當(dāng)成一個獨立的人來看待?
檢討的方法很簡單,把他當(dāng)成別人家孩子,看看自己的態(tài)度會不會改變。如果有別人家孩子來做客,不想吃你做的飯,你會強迫他吃掉嗎?如果別人家的孩子不想穿一件衣服,你會強迫他穿上嗎?如果是別人家的孩子,你會不會覺得,這孩子的要求咋變得沒有那么難以接受呢?
文章開頭的那個奶奶完全可以對孫子說:“我知道你現(xiàn)在一點都不餓,一點都不想吃東西對嗎?可是你現(xiàn)在不餓不代表待會不餓啊,飯盒你留著,如果待會餓了就吃,不餓就不吃,沒關(guān)系的!”當(dāng)你正面回應(yīng)孩子,表示理解他的想法,再去講道理,他感受到自己被重視,感覺自己和你處在平等地位,才更容易被說服。
如果當(dāng)時我能逼著自己對毛頭說一句“我知道你一直很不喜歡這條褲子”,我也會意識到,為了所謂“物盡其用”而強迫孩子,也是很奇怪的邏輯。
很多時候,當(dāng)我們下意識地忽略和否定孩子的訴求,其實只是回避問題的根本,回避我們的要求在邏輯上也許根本站不住腳的事實。很多的時候我們只是單純在用“家長身份”來壓制孩子而已。
所以無論你多么煩躁,覺得孩子多么不可理喻,也請用“我知道”作為開頭造句來和孩子說話吧。改變語言習(xí)慣不太容易,但是只要努力,你會慢慢喜歡上這個可愛的句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