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媽
最近CC開始有意識地把玩具或是書搶過去,然后板起一臉橫肉、揚著下巴頦對我說,“給我,我是弟弟!”
我糾正她:“你是姐姐,不是弟弟,你是女生?!钡m正幾次后依然沒有效果,結(jié)合她那一臉的橫肉,我不得不開始反思。
晚上,CC走到弟弟身邊,自言自語說:“你來當(dāng)姐姐,我來當(dāng)?shù)艿?,好不好?”我恍然大悟,原來這孩子是在尋找“特權(quán)”。我們并未格外偏向過哪一個,任何人抱弟弟的時候,CC也沒有表現(xiàn)出嫉妒,而且她滿嘴念叨弟弟,一看見便摸他、逗他。我一度以為,CC很大度。
我們明明很注意,從沒有說過“你要讓著弟弟”之類的話,而且弟弟太小,小到我們覺得他對CC來說沒有任何威脅。但是我們的行為卻出賣了我們的心,然而自己都沒有感覺。人心都是優(yōu)先顧念弱勢群體的,小的之于大的,就是弱勢。
所以,CC在弟弟躺著的床上蹦蹦跳的時候,我們會溫柔地告訴她:“別跳了,這樣會把弟弟跳暈。”在屢禁不止后,我也會板起臉說:再跳就不允許在這個房間玩。但是,她接收的信息就是:不能跳,因為弟弟。我們忘了,在她有弟弟之前,沒有任何人限制過她在任何一個床上蹦跳;當(dāng)她歡喜地摸弟弟的頭時,我們會大驚小怪地制止說:“不要摸頭!”雖然我也緊接著解釋,囟門這里很軟的,現(xiàn)在還不能摸,等弟弟長到CC那么大就可以了。她接收到的信息就是,不能摸,因為是弟弟;當(dāng)她興奮地跑過來打算跟我們說什么事的時候,我們不會先聽她說什么,而是先脫口而出:“小聲一點哦,弟弟剛睡著了?!彪m然我們覺得用詞溫和恰當(dāng)、指責(zé)并不明顯,她接收到的信息就是,不能喊,因為弟弟。
一切都讓她覺得,做弟弟更好,做弟弟就有特權(quán),做弟弟就可以被遷就。
所以她才會說出“我是弟弟” !盡管我們已經(jīng)用盡了溫柔,努力克制不讓她覺得被區(qū)別對待了。但是我們的行為還是明確表示出,做弟弟這件事明顯更好些。
我想,如果放任不管,CC下一步會從羨慕升級為嫉妒。我們立即做了改變。
首先,我們知道CC的各種行為,在“最開始”的時候一定不是惡意的。比如在床上蹦、進屋大聲分享她看到的趣事。盡管這實實在在地影響到了弟弟,但是這也是CC長期作為家中唯一一個孩子早已養(yǎng)成的行為習(xí)慣。如果這些習(xí)慣,要因為多出來的弟弟而改變,而我們只提硬性要求,而不講究委婉迂回的策略,難免她會把怨氣轉(zhuǎn)移給弟弟。
所以,再一次,她在床上蹦跳的時候,我沒有立即制止她蹦,在抱起弟弟的同時,我告訴她:“要不要去另一個房間的床上蹦?媽媽跟你一起蹦?”她欣然同意。蹦了幾下之后,我又說:“CC像小弟弟那樣躺好不要動,媽媽像CC一樣蹦,好不好?”她以為是游戲,又欣然同意。我蹦得她晃來晃去,果然不出幾下,她就坐起來大叫:不要蹦了,好難受!
我假裝不知道:啊?不舒服么?
她點頭。
我自告奮勇地說:“那我也試試,我躺下,CC蹦,我看難不難受,好不好?”
她開始跳,沒幾下,我也趕緊起身:“哎喲,我頭好暈?。 ?/p>
然后我說:“你看,只要有人躺在床上,其他人蹦跳別人就好難受是不是?那下次就等床上沒人的時候,CC再蹦蹦跳好不好?”
她趕緊跑去弟弟的房間跟姥姥獻寶:“躺在床上,不能蹦!一蹦好難受!頭好暈?!?/p>
當(dāng)她再一次大喊大叫跑進屋的時候,我在第一時間攔住她,然后問:“CC有話要跟我們說是嗎?媽媽教你一個好玩的好不好?你想跟媽媽大聲講話的時候,就可以跟媽媽做手勢,我就去客廳那聽你說好嗎?看,握緊拳頭,然后伸出食指勾勾手,媽媽就會出來啦!試一次,很好用的。這樣又能玩游戲,又不會吵到別人,你睡到一半爸爸叫醒你的時候,你是不是很生氣?爸爸吵醒媽媽的時候,媽媽是不是也發(fā)脾氣?所以,有人睡覺要小聲說話,現(xiàn)在誰在睡?”
CC回答:“是弟弟”。
“那如果現(xiàn)在睡覺的是姥姥呢?我們是不是也不能大聲喊呢?”我故意把注意力從弟弟的身上移開。
CC說:“不能喊,媽媽睡覺不能喊,爸爸睡覺也不能喊,弟弟睡覺也不能喊。”
這兩個小例子不是重點,重點是,我們要通過一些語言或是行為,弱化改變的原因是為了弟弟,而是因為不恰當(dāng)?shù)男袨楸旧恚阂驗檎l躺著被蹦跳都很難受,誰睡著被吵醒都不舒服,所以這些不是弟弟的專利,CC也不需要因為弟弟刻意進行改變。
初期,在兩個孩子沒有非常深的感情基礎(chǔ)的時候,就別拿感情來說事兒了,等時間長了,感情深了,不用你說,單單是出于手足間的情感,倆人也會愿意做出很多讓步。
比如說,現(xiàn)在CC的小姨和我,即便是我最不愛吃的東西,也會因為她喜歡給她備下;她再不屑的物件兒,也會因為我的喜歡,幫我買下;這些靠的是幾十年培養(yǎng)出來的手足情,但你若在人生的頭幾年,就以同樣的標準要求孩子,那真是太勉強她了。
我也不再強調(diào),CC不能如何如何,因為弟弟在如何如何。而是直接告訴她那些值得鼓勵的行為,而不是指出不鼓勵的行為。我們不再說,不要摸弟弟的頭,而是告訴她,可以摸弟弟的腳,還有手。不再說,不要用弟弟的奶瓶喝水,而是告訴她,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水杯,大家都用自己的水杯喝水,這樣更衛(wèi)生。不再說,那是弟弟的尿不濕,CC大了不需要再穿,而是翻出來原來剩的,給她穿上,只一夜,第二天她就不再要求了。也不再說,CC已經(jīng)不需要再吃母乳了,而是撩起來告訴她,可以試試吃,但是我不覺得那比酸奶更好喝。要讓她知道:做小嬰兒有大孩子沒有的好處;但是做大孩子,也有小寶貝比擬不了的優(yōu)勢。兩者各有千秋,關(guān)鍵是,都一樣值得被愛。
有人會說,養(yǎng)個孩子至于那么嬌氣、矯情嗎?我只想說,雖然那種老大虐待老二的屬極少數(shù),但如果父母的一點點注意,一點點的改變,就能給老大一個更平等的心態(tài),給老二一個更寬松的生存環(huán)境,又有什么不好呢?讓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學(xué)會體諒和照顧別人,不正是人生的一大財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