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榮
(紹興文理學(xué)院 元培學(xué)院,浙江 紹興312000)
?
論漢姓起源于周族
劉金榮
(紹興文理學(xué)院 元培學(xué)院,浙江 紹興312000)
漢民族姓氏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文化現(xiàn)象,自戰(zhàn)國以來就為人們所重視,但漢民族姓氏文化研究雖經(jīng)千年,卻還有一些基本問題未能解決,這主要是人們已經(jīng)習(xí)慣于沿用舊說。就漢民族姓氏起源時間而論,論者大都接受了姓氏產(chǎn)生于5000年前的三皇五帝時代之說,但考之甲骨文和金文,比較一下周人稱謂與之前夏商及其更早的傳說時代人物的稱謂,我們不得不做出如此的推測,漢民族的姓氏產(chǎn)生于周族,漢民族姓氏制度是周族創(chuàng)制的禮儀文化的一部分。
漢族姓氏;周族
什么是姓,姓是指個體稱謂中代表家族血緣關(guān)系的那個稱號。同姓意味有血緣關(guān)系,是某一位始祖的后裔。如果一個稱號不是用來標(biāo)示血緣關(guān)系,就不能稱之為姓。漢民族現(xiàn)在的姓標(biāo)志血緣關(guān)系的功能已經(jīng)大大地弱化,從小范圍的家族來說,姓依然是血緣標(biāo)志,子女隨父姓就是這種功能的延續(xù)。但從家族之外的大范圍來看,同姓不一定有血緣關(guān)系,不同姓卻可能實有血緣關(guān)系,這與漢民族姓氏的歷史演變有關(guān)。漢民族的姓氏歷經(jīng)3000多年,一批舊姓消失了,一批新姓產(chǎn)生了,歷代都有改姓、賜姓現(xiàn)象,因此,就出現(xiàn)了現(xiàn)在這種復(fù)雜情況。
漢民族的姓起源于什么時間呢?“世界上最早使用姓的國家是中國,大約在5000年前的伏羲氏時代,姓被定為世襲,由父系傳遞。中國人的姓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盵1]“姓起源于史前時期,是由各個氏族的徽號演變而來的。”[2]454史載,伏羲氏姓風(fēng),黃帝因為居姬水而姓姬,炎帝因為居姜水而姓姜,舜帝因生于姚墟而姓姚,禹被賜姒姓,殷商之始祖契被舜賜姓子,等等。據(jù)此,一些姓氏著作說,漢民族的姓起源于伏羲時代,距今已經(jīng)有五六千年的歷史。這些漢民族人文始祖的姓氏頗有些言之鑿鑿的味道,但我們不禁要問,漢民族的姓真的有那么悠久的歷史嗎?
我國古代有“三皇”“五帝”的傳說?!栋谆⑼āさ抡摗吩疲骸叭收吆沃^也,謂伏羲、神農(nóng)、燧人也?;蛟环恕⑸褶r(nóng)、祝融也?!薄稘摲蛘摗の宓轮尽吩疲骸胺?、神農(nóng)為二皇,其一者,或曰燧人,或曰祝融,或曰女媧。其是與非,未可知也。我聞古有天皇、地皇、人皇?!薄妒酚洝の宓郾炯o(jì)》的記載是:黃帝軒轅氏、顓頊高陽氏、帝嚳高辛氏、帝堯陶唐氏、帝舜重華氏。我們可以把這歸為傳說的五帝時代。在這個時代里,出現(xiàn)了許多漢民族人文巨人,諸如伏羲、女媧、黃帝、神農(nóng)、堯、舜、禹、太昊、少昊、帝嚳等。史傳伏羲風(fēng)姓、黃帝姬姓、神農(nóng)姜姓,但這些似乎都是后世之傳說。三皇五帝之名始見《周禮·春官宗伯》:“外史職掌三皇五帝之書?!钡疵鞔_指誰。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文獻(xiàn)里,出現(xiàn)大量關(guān)于三皇五帝的傳說。
《論語·顏淵》:“舜有天下,選于眾,舉皋陶?!薄皽刑煜?,選于眾,舉伊尹?!?/p>
《國語·晉語四》:“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p>
《韓非子·說疑》:“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p>
《孟子·萬章》:“萬章曰:堯以天下為舜,有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
《史記·五帝本紀(jì)》:“蚩尤作亂,不用帝命。于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zhàn)于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nóng)氏,是為黃帝。”
《史記·五帝本紀(jì)》:“炎帝欲侵凌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罷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zhàn)于阪泉之野,三戰(zhàn),然后得其志?!?/p>
從漢代開始就有人對此懷疑,《漢書·郊祀志下》載谷永的話:“夫周秦之末,三五之隆。”顏師古注:“三謂三皇,五謂五帝?!盵3]說明三皇五帝之說起于戰(zhàn)國時期。清代學(xué)者崔述在《上古考信錄》中說:“蓋三皇五帝之名,本起于戰(zhàn)國以后,《周官》后人所撰,是以從而述之。”現(xiàn)在一般認(rèn)為,所謂的五帝應(yīng)該是上古時代的幾個著名的氏族部落首領(lǐng)。就這些傳說中的人文始祖的稱謂而言,并不包括姓的成分。黃帝是五帝當(dāng)中稱謂最多的一個,諸如黃帝、公孫氏、有熊氏、軒轅氏、縉云氏等,都是他的稱謂,在這些稱謂中,沒有一個稱謂的前后冠以“姬”字,而無論“熊”也罷、“軒”也罷,都不見上古文獻(xiàn)里說是漢民族的古姓。傳說黃帝有二十五子,得姓十二,且不論為什么二十五子只得姓十二,就從他的兒子得姓如此之分散而言,也不能說黃帝姬姓成立,如果黃帝時代真的有姓的話,那么他的兒子都應(yīng)該隨父姓而得姬姓。
李衡眉在《三皇五帝傳說及其在中國史前史中的定位》一文中,根據(jù)考古學(xué)、民族學(xué)、人類學(xué)的新成果,對三皇五帝的時代做了比較具體的界定,認(rèn)為三皇時代是“以石為兵”的舊石器時代,凡神農(nóng)氏以前的傳說人物,均可視為這一時代的氏族代表。五帝時代的黃帝處于“以玉為兵”的新石器時代,婚姻形式屬于母系氏族的對偶婚時期,大體與仰韶文化同步;其后的顓頊、帝嚳處于新石器時代的父系氏族制階段,大體與大汶口中后期的情況相符。到五帝中最末的堯、舜時代,已屬于中國氏族社會末期,即將邁入“以銅為兵”的文明門檻了,大體與龍山文化的情況相一致。也就是說,三皇五帝時代,中國還只是氏族社會時期,氏族社會時期氏族部落之間是一種平等的關(guān)系,其權(quán)力機(jī)構(gòu)也是很民主的,首領(lǐng)都是通過民主推薦而產(chǎn)生,土地也不是因為分封而獲得,因此,關(guān)于舜帝賜禹姒姓和賜契子姓的說法就很難成立。舜所在部落與禹之部落、契之部落是否為同一個氏族聯(lián)盟尚且不得而知,即使是同一個氏族聯(lián)盟,以氏族社會的政治格局,似乎也不存在賜姓之可能;其次,上古姓氏或者與所居地名有關(guān),或者與祖先稱謂有關(guān),禹何以賜姓“姒”呢?契又何以賜姓“子”呢?都與上古姓氏產(chǎn)生的規(guī)律相矛盾。后世所有關(guān)于賜姓的傳說,很有可能都是古姓起源的神話解釋。一方面古人不明姓氏是怎么產(chǎn)生的,因而為之編造了一些神話,就如同后世不知曾有一個知其母而不知其父的時代,于是為傳說時代的巨人們都編造了一個離奇的神靈感孕的神話。另一方面,則可能源自后世推源得姓之祖時攀附,即黃帝的后裔有姓姬的,以己為姬姓,而又為黃帝后裔,故逆推黃帝也姓姬,殊不知,黃帝時期本是無姓氏。
與有夏一代比較,商代的文字資料就豐富多了,既有甲骨文,還有大量的金文。從文字系統(tǒng)來說,商代晚期的文字已經(jīng)是成熟的文字,因此,我們考察商代人的稱謂應(yīng)該會比有夏一代更為可靠一些。無論是甲骨文也好,金文也好,都是商代晚期的資料,因此,從甲骨文和金文所得到結(jié)論,也許是更準(zhǔn)確地說明了商代的姓氏現(xiàn)狀。
據(jù)《史記》,商王的傳承順序是:契——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振——微——報丁——報乙——報丙——主壬——主癸——天乙——成湯——外丙——中壬——沃丁——太康——小甲——雍己——太戊——中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陽甲——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廩辛——庚丁——武乙——太丁——帝乙——帝辛。這些商王稱謂里,尚沒有姓氏的跡象,突出的是商代人使用日名的特點?!肮湃擞性谒勒呱盏哪翘鞂ζ渖耢`祭祀的習(xí)慣,為了諱名,就用死者出生當(dāng)日的天干序名作為其代名,叫作日名。”[4]
在春秋以前,姓氏有別,男子稱氏,婦子稱姓,所以,考察女性稱謂更可以反映出姓之產(chǎn)生的情況。
雁俠在《中國早期姓氏制度研究》一文中,對甲骨文商代人姓氏文化做了很深入的研究,她說:“甲骨文用于古史研究以前,古姓在商代的存在本已不成問題,‘姓’之概念在商代的存在也無人懷疑。甲骨文用于古史研究后,在這些問題上,人們卻困惑了,甲骨文雖偶見‘姓’字,但基本可肯定不是姓氏之‘姓’,姓氏之‘姓’在甲骨文中不見有。甲骨文刻辭雖有幾片含有氏形之字,但是否為姓氏之氏沒有得到肯定,甲骨文與古姓相符的字(如姜等)是否便是古姓,未有定說?!盵5]108王國維先生由商王之妣、母以日為名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商代女子不以姓稱,固事實也?!盵6]總之,目前我們還無法從甲骨文里找出商代人姓氏的確鑿證據(jù)。
商代金文里出現(xiàn)了大量女性名稱,這對我們研究商代的姓氏制度是一個絕佳的資料。據(jù)對《金文人名匯編》中所載商代婦女名字的統(tǒng)計,[2]我們似乎可以比較確信地指出,商代女子的稱謂還沒有出現(xiàn)姓。商代婦女的稱謂類型主要有以下結(jié)構(gòu)。
1.稱名。
好:此指婦好。
姰:商代晚期婦女。
齊婛:商代晚期婦女。有族徽。
在這里,我們不能不說一下“好”。因為發(fā)掘了婦好墓,所以,商代存在一個名字叫“好”的女子是已經(jīng)確鑿的事實。好是商代晚期著名的中興之王武丁的后妃,據(jù)甲骨文記載,她不僅會祭禮,而且還善于打仗,為武丁立下了汗馬功勞,也因此得到武丁的寵愛。但就是這么一個在商代晚期赫赫有名的女性,無論是甲骨文還是金文,都沒有帶姓氏的稱謂,或稱“好”,或稱“婦好”,或稱“后母辛”,這也許頗能證明商代沒姓這一事實。
2.稱字
寧母:商代晚期或西周早期婦女。
魚母:商代晚期婦女。
汝母:商代晚期婦女。
信母:商代晚期女子。
朕母:商代晚期婦女。
射女:即射母,商代晚期女子。
3.性別字+天干
妣乙:我的祖母,生世在商代晚期。
妣?。荷嗟淖婺?,生世在商代晚期。
妣丙:商王大乙的配偶,商紂王的祖母輩,生世在商代晚期。
妣戊:商王武乙的配偶,商紂王的祖母輩,生世在商代晚期。
妣辛:生世在商代晚期。
4.性別字+名
帚好:即婦好。
帚聿:商代晚期婦女。
5.國名/地名+性別字
杞婦:商代晚期婦女。
丂婦:商代晚期人。
山婦:商代晚期婦女。
商婦:商代晚期婦女。
歲婦:商代晚期婦女。
虞婦:銘文作麋婦,商代晚期婦女。
6.身份+性別字+日名
后母戊:李學(xué)勤認(rèn)為即商王武丁時期的婦妌,武丁之妃。
后母辛:商代晚期婦女,商王武丁的后妃,名好,死后稱后母辛、后辛。
“后”是一種身份,“母”表示是女性?!拔臁焙汀靶痢笔撬齻兊娜彰?。
7.日名
日癸:生活在商代晚期(此稱謂西周人也有6個,一直沿用到西周晚期)。
8.身份+字
王姒,商代末期至周代早期人,亦稱太姒,周文王的后妃(作者注:以上二稱謂,似都指周文王妃太姒,太姒雖然是生活于商末,但其為周文王妃,其稱謂應(yīng)歸于周人)。
子皂母:商代晚期婦女。
子媚:商代中期人,某王子的夫人。
“王”指周王,是一種身份,說明該女子為王妃。吳鎮(zhèn)烽在《金文人名研究》中說:“在商代‘子’是族長的稱謂,所以金文中有一種由‘子’字與名組成的表示族長身份的人名?!盵2]460這是他在論男性稱謂時所說的,女性稱謂中帶“子”的這種類型,他沒能論及,我們權(quán)且將男女同一類型做同一種理解。
9.官職+名
寢姃:商代晚期婦女,名姃,擔(dān)任商王宗廟寢室的官職(注:此結(jié)構(gòu)的稱謂另外還有4人,均擔(dān)任此官職)。
10.謚+姓
恭姒:商代晚期或西周早期姒姓婦女。
遣妊:商代晚期或西周早期妊姓婦女。
后母姒康:商末周初人,周文王的正妃,史稱太姒(作者注:這個稱謂比較特殊,含身份、性別字、姓和名四個部分,以“后母姒康”與“后母辛”對比,明顯區(qū)別出周人有姓而商人無姓這一特點)。
我們暫且把這種類型歸為“謚+姓”式,但商代和西周早期是否有謚,學(xué)界還有爭論,一些學(xué)者認(rèn)為,諸如商武丁、周文王、周武王中的“文”“武”都是生稱,是他們生前就已經(jīng)用于稱謂中的美稱。(下文還論及,參見汪受寬《謚法研究》)
“恭姒”“遣妊”這樣的稱謂,雖然出現(xiàn)了古姓用字,《金文人名匯編》不能很確定這些稱謂是商人還是周人;這種情況該書有不少,說明編者不能肯定是什么時代的人,我們傾向于應(yīng)該是生活于商晚期的周族人的稱謂。其次,像“王姒”“后母姒康”這樣的稱謂也出現(xiàn)古姓用字,時間上雖可以明確是商代晚期的人,卻屬于周族之人,這樣的稱謂就應(yīng)該歸之于周而不是商,這種稱謂在周人女子中是很常見的格式。
在商代女性稱謂中有一個“姒丩”,《金文人名匯編》說是商代晚期姒姓婦女(見該書第176頁,《集成》09098)。另外,1976年發(fā)掘晚商婦好墓時出土了一個石磬,上面刻有“妊冉入石”幾個字,“妊冉”似乎也是姓與名連用。這兩個稱謂頗似姓加名的結(jié)構(gòu),如果能確定其為商代之婦,大概可以據(jù)此認(rèn)為商代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姓。但是,這似乎只是極個別例證,如果考慮到對出土文物時代的判定的不確定性等,以及這兩個女子的族屬不清等情況,也許還不足以作為商代女性稱謂的證據(jù)。雁俠認(rèn)為:“金文及石磬刻銘偶見的女名用姓的例子表明,商代晚期女子已開始稱姓,只是女子稱姓還屬于偶然現(xiàn)象,未形成制度,姓與女名的組合類型僅兩種,同周代姓與人名的多種組合形式相比也顯簡單。雖然商代姓與人名多種組合形式在西周金文中都普遍存在,但不能說商代便已形成了較成熟的使用姓的制度,只能說商代中后期對姓的使用,是周代用姓制度的萌芽?!盵5]109我們認(rèn)為,雁俠先生關(guān)于使用姓氏制度是產(chǎn)生于周的推論是有依據(jù)的,但認(rèn)為周人姓氏是在商人使用姓氏制度基礎(chǔ)上的發(fā)展值得商榷。從時間上說,姓氏制度是萌芽于商代晚期,周人的稱謂也可能受到了商人的影響,但從姓氏文化制度角度去看,漢民族的姓氏制度應(yīng)該不是商人所有的,而是與商人同時的周人的發(fā)明與創(chuàng)造。
討論周人的姓較之商人又有了很大的進(jìn)步,不僅有金文,而且還有諸如《詩經(jīng)》《春秋》這樣的傳世文獻(xiàn)?!妒酚洝ぶ鼙炯o(jì)》云:“周后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為帝嚳元妃?!盵7]111生下周族始祖后稷的女子叫姜原,我們且不去深究后稷的母親是不是姜原,但就文獻(xiàn)本身而言,“姜原”這樣的稱謂顯然與生下商族始祖契之女子叫“簡狄”完全不同,“姜”是漢民族上古之姓之一。周文王的妃子有“太妊”和“太姒”,而“妊”與“姒”也都是漢民族上古之姓。周人稱謂里出現(xiàn)上古之姓,還可以在金文人名中得到驗證。據(jù)對《金文人名匯編》中西周早期女性稱謂的統(tǒng)計,西周早期女性的稱謂類型主要有以下結(jié)構(gòu)。
1.姓+名
姜益:宰獸的祖母,幽仲的夫人,生世在西周早期。
姒奴:西周早期人。
這種稱謂似乎表明,周女子有姓有名。第一個字是姓,第二個字是私名。與上述商代女子稱謂不同,周人女子似乎并不單獨以私名稱呼,起碼書面文獻(xiàn)里沒有這種類型的稱謂出現(xiàn)。
2.國名/地名+姓
呂姜:西周早期姜姓婦女,嫁于呂國公室。
京姬:善夫吉父的夫人。
庚姜:西周早期婦女。
匋姒:西周早期姒姓婦女,陶子或曾賜給她金一鈞。
這種稱謂直到春秋也還存在,第一個字是國名或地名,第二個字是女子之姓。
3.排行+姓
季妘:西周早期妘姓婦女。
姓前加排行也是周族女子的一種典型稱謂類型。
4.姓+氏
妊氏:一為西周早期妊姓婦女;一為西周中期妊姓婦女,某周王的后妃。
第一個字是姓,第二個“氏”字,“氏”字我們認(rèn)為是稱謂的詞綴,和前面的姓合起來稱謂某一個人。這種結(jié)構(gòu)類型的稱謂,在漢民族通行了很長的時間,直到現(xiàn)在,也還在使用。這種類型換成現(xiàn)代漢語,大概就是“某人”。
5.謚+姓
惠姬:蔡姞的母親,生世在西周中期(注:西周早期的例子缺,似乎也側(cè)面說明,謚法大概始于西周中期)。
這種類型的稱謂說明周人婦女也有謚。
6.姓
姒:一為周文王妃,即太姒;一為周成王后妃;一為商末周初婦女。
我們在上面說過,如果要分析姓的起源,我們必須以雙音結(jié)構(gòu)的稱謂為分析對象,僅僅一個字的稱謂,我們很難說這個字是姓呢還是名?!版Α笔菨h民族的一個古老的姓,而此處之“姒”,我們就很難說是姓還是名。也許對于大部分姓氏學(xué)者來說,都要認(rèn)為這就是姓,故此處是以女子的姓直接稱呼其人。但是,我們?yōu)槭裁床荒苷f這僅僅是她的私名呢?并不是說姓氏用字就不能用作私名,此其一;上古漢姓可能源自于女性之私名,此其二。姒姓后人如果理解為是一個私名叫“姒”的女子所生,不也很合理嗎?
7.居處
庚宮:本為王宮嬪妃居住的地方,此指西周早期某位王妃。或認(rèn)為即庚姜。
這只是一種活用罷了,在具體的上下文中,以女子的居處來指稱某一個特定的女子。以我們現(xiàn)在的說法,就是一種借代關(guān)系。
8.身份
宰女:西周早期女子。
這種稱謂類型在商代就已經(jīng)有了,或以職官稱謂,或在私名前加上職官。
9.稱字
茲女:即茲母,西周早期人。
倗女:即倗母,西周早期女子。
高姑:西周早期前段婦女。陸婦的婆母。
嘉母:西周早期婦女。
龍母:西周早期人。
這種稱謂明顯帶有商人稱謂的痕跡,或許是周人沿用了商人的這種稱謂,更可能是,使用這些稱謂的人仍是商人遺族。周人滅商之后,周人沒有將商人全部殺絕,而是區(qū)別加以利用,有些商人家族在周朝依然有很高的地位,而有一些則賜給了周之諸侯,這些商人應(yīng)該還會保留其稱謂習(xí)慣。
10.地名+姓+日名
宄媯?cè)招粒捍痰姆蛉?,媯姓,生世在西周早期,死后祭日為辛?/p>
這個稱謂頗有商周合璧的味道,“宄媯”與“呂姜”相同,是典型的周人稱謂,而“日辛”是日名,又是典型的商人死后的稱謂,這恐怕就是商、周二族融合的一個例證吧。
除以“居處”“身份”這幾種活用式類型的稱謂中沒有出現(xiàn)姓之外,西周早期女性稱謂最大的特點就在于稱必言姓。這可以充分證明,在周人社會里,有其嚴(yán)格的姓氏制度,女子稱姓是周人姓氏制度的重要內(nèi)容,在女子稱謂里,報姓是一種常態(tài),這絕不能看成是一種偶然的文化現(xiàn)象,應(yīng)該是形成了制度。王國維說:“男女之別,周亦較前代為嚴(yán),女子稱姓,此周之通制也。上古無稱姓者,有之唯一姜嫄者,周之妣,而其名出于周人之口也。”“同姓不婚之制,實自周始,女子稱姓,亦自周始矣。”[8]473,474
春秋戰(zhàn)國之后,漢民族有姓有氏已經(jīng)是不爭的事實,我們自可不必再討論。據(jù)此,我們認(rèn)為,漢民族的姓應(yīng)該是在西周初期產(chǎn)生的,周人在其稱謂中開始使用“姓”這樣的一種概念。至于周人為什么產(chǎn)生姓,恐怕很難有一個確切的解釋,我們只能做一些猜測。
王國維說:“中國政治文化之變革莫劇于殷周之際……欲觀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異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喪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諸侯之制;二曰廟數(shù)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此數(shù)者皆周之所以綱紀(jì)天下,其旨則在納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諸侯卿大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團(tuán)體?!盵8]474《史記·周本紀(jì)》記載:“古公有長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歷。季歷娶太任,皆賢婦人,生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當(dāng)有興者,其在昌乎?’長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歷以傳昌,乃二人亡如荊蠻,文身斷發(fā),以讓季歷?!盵7]115這段話也許透露給我們一個很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周族在古公時期發(fā)生了一次文化轉(zhuǎn)型。首先,周族大概從古公開始,由氏族向家族轉(zhuǎn)變。史載周族自后稷至古公傳承順序為:后稷——不窋——鞠——公劉——慶節(jié)——皇仆——差弗——毀隃(毀渝)——公非(公卯)——高圉——亞圉——公叔祖類——太王古公亶父,似乎周族就一直是單線傳承,難道說自后稷至古公,每一代只生了一個兒子不成?這種可能性是完全沒有的。那么,只有一個解釋,那就是古公之前,周族還只是一個氏族,其間尚沒有分化,即使有分化,也是一種完全脫離性質(zhì)的分化,從母體分離出去即意味著彼此不再有關(guān)系。其次,這段話說明,古公的三個兒子是由兩個妻子所生,老大和老二是一個妻子所生,老三季歷是另一個妻子所生。由此,我們更可以推測,太伯和虞仲讓位,也許并不是如儒家傳統(tǒng)所說是主動的,更大的可能是由于爭立太子失敗而落荒而逃,如同重耳和夷吾一般。第三,從太伯、虞仲和季歷的稱謂,可以看出周族的稱謂已經(jīng)講究排行。而古公之前的稱謂中,沒有一個人的名字里含有排行的信息。季歷除文王之外是否還有其他兒子史書無載。史載周文王有十八個兒子,他們分別是:長子伯邑考,早卒,次子發(fā),是為周武王,三子管叔鮮,四子周公旦,五子蔡叔度,六子郕叔武,七子霍叔處,八子衛(wèi)康叔,九子毛叔鄭,十子冉季載,十一子郜叔,十二子雝叔(雍)伯,十三子曹叔振鐸,十四子滕叔繡,十五子畢公高,十六子原叔,十七子豐叔,十八子郇叔。周文王的十八子稱謂中,其中的“伯”“叔”“季”明顯就是排行,這不應(yīng)該看成只是偶然的現(xiàn)象。商代似乎也有排行,但商人排行卻是以甲乙丙丁這樣的天干,從現(xiàn)在文獻(xiàn)來看,以伯仲叔季為排行始于周族。子孫名字中出現(xiàn)排行,應(yīng)該是人倫關(guān)系出現(xiàn)的反映,這也許正可說明周族是一個重視禮儀的民族。
自漢代以來,人們就認(rèn)識到周代與前面夏、商二代的區(qū)別在于周人尚文。周人尚“文”突出地表現(xiàn)在周人以“文德”來治理天下,以德操來協(xié)調(diào)各種關(guān)系。什么是“文”呢?“文”之本字作“彣”,《說文》“彡”部:“毛飾畫文也?!蔽牡某趿x當(dāng)指花紋,后來引申為禮儀制度等。
《禮記·樂記》謂:“(樂者)節(jié)奏以成文。”孔穎達(dá)疏:“以成文,五聲八音克諧相應(yīng)和?!?/p>
《荀子·賦》:“五采備而成文。”意為有所周飾而美。
“文”的基本概念與“武”相對,“文”的含義引申之后,指詩、書、禮、樂等文化方面的內(nèi)容,又與禮樂制度緊密相關(guān)。
《論語·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眲氶墩撜Z正義》說:“文謂詩書禮樂?!?/p>
孔子曾感嘆商周文化之間的差異,商人質(zhì),周人文。這個文,也許說的就是周族講究禮儀文化。周承商,但周文化與商文化存在明顯差異。羅新慧在《尚“文”之風(fēng)與周代社會》一文中說:“文雖淵于禮樂,但又與此相區(qū)別,禮樂文明多側(cè)重于有形的制度、典禮以及由此衍生的具體的思想文化,而周人所尚之文的核心卻在于,它是典禮制度之下所培育出的一種精神品質(zhì)。換句話說,尚文就是從民眾的精神性質(zhì)這一角度體現(xiàn)出的周人的整體行為方式以及情感表達(dá)方式?!C合起來看,以德行及知識修養(yǎng)為內(nèi)涵,外現(xiàn)文雅、雍容、裕如的氣度與風(fēng)范,這就是周人所崇尚的文。”周人尚文春秋戰(zhàn)國文獻(xiàn)多有記載。
《尚書·康誥》:“克明德慎罰,不敢侮鰥寡,庸庸,祗祗,威威,顯民,用肇造我區(qū)夏?!?/p>
《國語·周語下》:“文王質(zhì)文,故天胙之以天下。”
《禮記·祭法》:“文王以文治?!?/p>
《大戴禮記·少閑》:“(文王)作物配天,制無用,行三明,親親尚賢,民明教,通于四海?!?/p>
周人尚文大概始于周文王,成于周公旦。這從昌為文王可見一斑,據(jù)《謚法研究》所述,謚法產(chǎn)生于西周中期,周初并沒有謚,依周初金文,周武王之“武”是其生前之美稱,之所以美稱“武”是因為其以武功滅商的緣故。由此,我們推測,周文王之所以稱文應(yīng)該是因其文治而得名,即使不是他生前的美稱,也是周人因其文治而追加給他的美稱。周文王是周族最為推崇的先人之一,正是因為其文治?!秹ΡP》銘文謂:“曰古文王,初戾和于政,上帝降懿德,大屏,匍有四方,會受萬邦”。(見《文物》1978年第3期)《上海博物館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一)》第21號簡:“《文王》吾美之?!钡?2簡:“《文王》曰:‘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吾美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后來,周公繼承了文王以文德治天下的思想,據(jù)傳《周禮》即為周公所作。制禮作樂的目的,就是要修文教,孔穎達(dá)在《禮記·樂記》疏中說:“周公召公以文德治之,以文止武?!敝艽鐣拔摹憋L(fēng)盛行,可以說由文王開其端緒,周公制禮作樂為其奠定基石。
周族的文教,在族內(nèi)的一個表現(xiàn)可能就是人倫,而人倫則要講究次序。兄弟稱謂講究排行即為人倫的表現(xiàn)之一。文教在婚姻方面大概就是族內(nèi)群婚轉(zhuǎn)向族外群婚,正如上面王國維所言。從《左傳》我們似乎不難看出,春秋時代,一個女子終其一生,似乎只能生兩個兒子,那么,文王十八子,就應(yīng)該是由九個以上的妻子所生。文王有九個以上的妻子,應(yīng)該是群婚的一種痕跡。《左傳》所記載周王和諸侯婚姻中的媵制,許多專家都指出是上古群婚的痕跡?!蹲髠鳌芬粫?,反復(fù)強(qiáng)調(diào)同姓不婚的思想,一方面,說明這個觀念在當(dāng)時還并沒有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則可能說明這種觀念產(chǎn)生的時間還不久,所以在春秋時代同姓為婚的情況還時有發(fā)生。同姓不婚實為族內(nèi)群婚轉(zhuǎn)向族外群婚,族外群婚的需要,從而產(chǎn)生了姓的概念,辨姓實乃是辨族,姓最初是族的標(biāo)志,這一點許多姓氏專家已經(jīng)指出過。周武王滅商以后,大封所謂同姓諸侯和異姓諸侯,無疑大大強(qiáng)化了姓的作用,從而使姓變成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姓與身份和地位,與私有制(繼承權(quán))結(jié)合在了一起。
[1]袁義達(dá),張誠.中國姓氏:群體遺傳和人口分布[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2:1.
[2]吳鎮(zhèn)烽.金文人名匯編[M].北京:中華書局,2006.
[3]班固.漢書·郊祀志下[M].北京:中華書局,1964:1261.
[4]汪受寬.謚法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13.
[5]雁俠.中國早期姓氏制度研究[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
[6]王國維.觀堂集林:卷十[M].北京:中華書局,1961:473.
[7]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
[8]王國維.觀堂集林·殷周制度論[M].北京:中華書局,1961.
(責(zé)任編輯 張玲玲)
On the Origination of Han Surnames from the Zhou Dynasty
Liu Jinrong
(College of Yuanpei, Shaoxing University, Shaoxing, Zhejiang 312000)
Han surnames, a very important cultural phenomenon, have long received great attention since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However, some basic problems remain unresolved though the Chinese surname culture has been studied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his is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 researchers have become habituated to the conventional findings. When it comes to the times when Han surnames were originated, most scholars consent to the claims that the surnames were originated from the Three Sovereigns and Five Emperors 5,000 years ago. But examined from the materials inscribed on tortoise shell and on bronze and the comparison made between the surnames in the Zhou dynasty and those in the Xia and Shang dynasties or the earlier legendary times, it is not hard to speculate that the origination of the surnames of the Han nationality started from the Zhou dynasty and the surname system of the Han nationality is part of the etiquette culture established since the Zhou dynasty.
surname of the Han nationality; Zhou clan
G122
A
1008-293X(2016)06-0006-07
10.16169/j.issn.1008-293x.s.2016.06.002
2016-09-09
劉金榮(1963-),男,江西大余人,紹興文理學(xué)院元培學(xué)院副教授。
紹興文理學(xué)院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2016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