缐 文,李大偉
(陜西師范大學 國際商學院, 陜西 西安 710119)
?
市場與道德:一個博弈的視角
缐 文,李大偉
(陜西師范大學 國際商學院, 陜西 西安 710119)
在我國社會轉型時期,與市場經濟相配套的法律規(guī)范、道德規(guī)范尚處于形成、建立和完善的過程之中,加之傳統(tǒng)道德約束失范,致使許多違法、違德的行為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而損人利己的行為卻成為“最優(yōu)選擇”,這最終讓社會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囚徒困境之中,從而阻礙了市場經濟的發(fā)展。文章基于博弈的視角,提出了從外在約束到內在約束的雙軌解決路徑,籍此希翼我國經濟社會形成廣泛的合作、互助道德基礎并最終發(fā)展出基于民主、法治且完善的市場經濟體系。
市場;道德;囚徒困境;外在約束;內在約束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迅速發(fā)展,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獲得了極大提高。但與此同時,社會所表現(xiàn)出的道德狀況卻令人堪憂,諸如腐敗、食品安全等問題已發(fā)展為毒瘤,侵害著社會的肌體。如何看待當下的道德問題?一些人把它歸罪于市場經濟,認為市場與道德是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市場讓人們掉進了“一心逐利,向錢看齊”的泥潭,使社會道德逐步失范,人心不古。一些人認為,這是市場“惹的禍”,為了阻止這種趨勢繼續(xù)發(fā)展下去,必須要不斷加強政府對市場的干預與控制,阻止市場化進程。不過,大部分學者對這一看法持反對意見。他們認為,這些問題恰恰是因為我國市場化改革尚未完全到位以及政府“越位”和“缺位”造成的,因此我國經濟與社會的發(fā)展路徑應繼續(xù)堅持市場化方向和民主法治路線,最終的目標是建立一個完善的基于民主法治的市場經濟[1]。本文認同后者的觀點,基于一個非合作博弈的分析框架,剖析當前社會所面臨的道德困境形成機制,嘗試從理論上進一步探究市場與道德的關系,并為破解這一困境提出建設性方案,以期拋磚引玉,深化對相關問題的研究。
根據人的行為特征,我們可以把人分為四類。第一類,損人損己型,可稱之為“愚人”。這類人在社會中是比較少的,有暴力傾向的人可歸為此類。第二類,損己利人型,可稱之為“道德人”(這里主要是從經濟利益的得失方面來考察,若從精神或心理滿足感上來看,未必就是損己的)。像雷鋒、焦裕祿、郭明義等屬于這類人,他們是人們需要學習的楷模,但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成為這樣的道德人仍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第三類,損人利己型,可稱之為“自私者”。自私者雖遭人厭惡,但社會中卻從不乏此類人。第四類,利己利人型,可稱之為“聰明人”。這種人秉持合作共贏的理念,為大多數人所歡迎。顯然,前兩類人都比較少,其行為模式一般也不再基于理性經濟人假設的經濟學研究范圍之內。后兩類人在生活中則較為常見,所以本文重點研究的是后兩類人。
我們把一個絕大多數人都在做損人利己事情的社會稱為非合作型社會,也可稱為互害社會。把一個絕大多數人都在做利己利人事情的社會稱作合作型社會,也可稱為互助社會。經濟學認為,人的行為取決于做決策時所面臨的約束條件,人們通常會在給定的約束條件下選擇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為。由此看來,損人利己或利人利己只是人們在面臨各種約束條件下做出的選擇。我們知道,人的行為是在與周圍人的交互影響中做出的,而博弈論正是研究人們如何在交互影響的條件下做出選擇的,所以下面我們將基于博弈的視角來分析這兩種行為形成的深層原因。
為了探尋損人利己這種非合作行為或稱之敗德行為發(fā)生的原因,我們首先從一個簡單的非合作博弈模型出發(fā)。假設一個社會有A、B兩人進行一次交易行為,其博弈支付矩陣如圖1所示。若A選擇合作,B會選擇不合作,因為選擇不合作收益為3,大于選擇合作收益2。當A選擇不合作時,B還會選擇不合作,因為選擇不合作收益為0,大于合作收益-2?;谙嗤姆治龇绞?,我們可以看出,無論B是選擇合作還是非合作,選擇不合作也是A的最優(yōu)行為。所以此博弈最終的納什均衡是(不合作、不合作)。
圖1 非合作博弈
顯然,從圖1我們可以看出兩人都選擇合作的總收益是4,遠大于選擇不合作的總收益0,但均衡結果卻是相互不合作。這就是博弈論中著名的囚徒困境問題,它雖看似簡單,但卻反映了一個深刻的問題,這就是個人理性與集體理性的矛盾[2]。同時它還讓我們認識到傳統(tǒng)經濟學中的一個重要論點——自利人自由交易必將導致社會利益最大化的利益和諧說未必總是正確。這即是非合作型社會形成的內在機制。由此推及我國近些年來所面臨的道德問題,我們有理由認為其形成機制不少是類似于上述分析的囚徒困境。在這種博弈中,損人利己的不合作行為成為個人的最優(yōu)選擇。就理論而言,如何走出這種囚徒困境,成為當前需要解決的一個緊迫問題。在討論應對之策之前,我們先來觀察一個合作博弈模型,如圖2所示。
圖2 合作博弈
按照上文的分析方式,我們很容易求出此博弈的納什均衡結果為(合作,合作)。為什么這個博弈會讓雙方都選擇合作呢?我們可以看出與圖1相比,圖2中當一方選擇合作時,另一方選擇不合作的利益從3下降到了-3,參與人選擇不合作的收益大大降低了。相反,選擇合作的收益卻增加了,即增加了參與人選擇合作的收益。在這種情況下,合作成了雙方的最優(yōu)選擇,從而實現(xiàn)了利己利人的統(tǒng)一,同時實現(xiàn)了從非合作型向合作型的行為模式轉變。那么,這種收益的變化是如何發(fā)生的呢?我們認為,可以通過以下兩種基本途徑實現(xiàn)。一是通過外在的強制力,比如法律、非政府組織(如行業(yè)協(xié)會)、社會輿論等增加不遵守契約的直接懲罰成本;二是通過內在的約束力,即人類自身的道德約束,增加人們損人利己之后的心理成本(如內疚,自責感)。人們的道德修養(yǎng)越高,這種內在約束力越強,進而人們選擇合作的可能性也就會越大。
基于以上博弈分析,我們需要進一步討論的是:在現(xiàn)實之中,市場經濟與道德相容嗎?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市場的基本邏輯是:如果一個人想獲利,就必須先讓他人獲利,更通俗的講就是利己先利人[3]。例如,一個企業(yè)想要賺取更多的利潤,它首先必須向客戶提供優(yōu)質的服務,否則,終將遭到客戶的拋棄。由此可以看出,市場與道德的要求并不矛盾。因為,根據人們對道德一般認識,道德可被定義為“行為主體不損人或在他人處于危難境況時予以救助的行為特性”[4],即道德所要求的也是一種利他行為。那么,這種看似與人的利己本性相沖突的道德規(guī)范是如何產生的呢?根據上文的博弈分析,我們可以推想道德形成的根源在于解決人類社會所面臨的囚徒困境問題。以原始社會為例,當時的人靠漁獵采集為生,由于單個人力量遠不如自然界強大,人類最終選擇了結群生存,這使得每個人都可以借助群體的力量得以存續(xù)。但很多時候,作為群體中的個人利益與群體利益并非一致,如個人面臨圖1中的情形。這時群體中便會有成員選擇偷懶等“搭便車”行為,若這種行為成為普遍,就會大大削弱群體的力量。雖然人們可以用各種懲罰措施來減少這種行為,但由于存在信息不對稱,很多不利于群體的行為并不能被及時發(fā)現(xiàn)。后來人們逐步認識到,通過教育可以把各種有利于合作的道德規(guī)范不斷灌輸于群體意識中,這就可以大大減少“搭便車”這種不利于群體利益的行為發(fā)生[5]。最終,道德成了人們解決囚徒困境一種重要的亦是成本最低的非正式制度安排。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道德追求的也是一種利益,但它是集體利益。其實,也只有維護了集體利益,才會有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從這個角度講,市場與道德并不矛盾而是相互兼容的。但需要指出的是,二者之相容是需要一定前提條件的。
市場的一般定義是指一切交換關系的總和,其核心在于交換。交換必需是雙方自愿的,而自愿交換必然要求交易雙方身份是自由平等的,所以自由平等是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同時,市場中的交換行為必然要有一個交易對象(商品或服務),這個交易對象需要有清晰的產權界定,否則,人類遵循的將是動物式的弱肉強食法則來獲取想要的物品,這樣就不可能有市場產生,所以清晰的產權也是一個完善的市場經濟的必要前提。有了自由平等的身份,確定了產權制度,市場已經具備了交易的可能性。但僅此還不夠,因為如果不合作對一方有利,人們很可能依然選擇欺詐、造假等不合作行為,這樣市場交易同樣會遭遇困境。因此,社會還需要一套完善的法律體系來對交易契約進行保護,以保障其順利實施。但需要指出的是,法律體系的完善及其落實仍要以一個重要的前提為基礎。我們知道法律是由政府來執(zhí)行的,而政府是由一個個理性的經濟人組成的,這些人可能保護契約達成,但還有可能成為契約的破壞者[6]。誰來約束政府的行為,成為人類社會面臨的重大課題??疾煳鞣綒v史,英國通過1688年的“光榮革命”探索出了這一問題的一種解決路徑,即實行憲政。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很多人局限于當前西方憲政模式,認為我國應實行西方的憲政制度。事實上,按照韋森的解釋,從本質上講所謂憲政就是“限政”,就是在法治下的政府運作和社會治理[7],而這一點是沒有中西之別的,有別的只是基于不同歷史、文化、傳統(tǒng)的“限政”體制??傊?,一個完善的市場經濟運行需要人的自由平等、產權、法治、“限政”等一系列條件的支持,它們缺一不可。
除以上各種外在約束力,市場經濟的良好運行還需要人們秉持一種重要的道德品質——誠信。市場經濟對誠信有一種近乎天然的需求,其原因在于市場經濟更多的是陌生人之間的交易,由于交易雙方存在信息不對稱,導致在很多情形下一方并不能發(fā)現(xiàn)另一方的違約行為。所以如果人們都沒有誠信,即使有完備的法律作為外在約束,依然不能阻止違約行為的發(fā)生,這時為了避免對方欺詐違約必然要做大量的監(jiān)督工作,這無疑會使交易費用大大增加,交易規(guī)模必將大量縮減,像金融市場這樣高度依賴信用的市場甚至難以形成。事實上,誠信的功能還遠不止如此,它還會增加人們對社會的認同感和心理安全感進而增加個體的人生總效用。因此,我們可以說誠信是市場經濟的基石,無誠信便無市場經濟。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只有市場經濟才會對誠信有如此大的需求,所以誠信也只有在一個完善的市場經濟中才能發(fā)揚光大。依此而論,如同一枚硬幣的兩面,市場與道德是一種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關系。
既然實行市場經濟與道德建設并不相違背,那為什么在人們的感知中自從我國實行市場經濟以來,國民的道德狀況卻越來越令人堪憂呢?要深入研究當前我國社會道德困境形成機制,我們還需追溯到傳統(tǒng)的“鄉(xiāng)土中國”。在費孝通眼中,所謂“鄉(xiāng)土中國”是這樣一種狀態(tài):“在一個每代的生活等于開映同一影片的社會中,歷史也是多余的,有的只是‘傳奇’?!盵8]在傳統(tǒng)社會中,人們幾乎世代生活在同一個村落里,“生于斯,長于斯,死于斯”,相對現(xiàn)代社會而言,傳統(tǒng)社會的流動性極小,村社的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關系長期近乎不變。所以在這樣的社會中,人們面對的是一種近乎無限次的重復博弈,根據博弈論中的無名氏定理,我們知道人們在面臨無限次博弈時,更容易選擇合作。在鄉(xiāng)土社會里,如果一個人不遵守道德去做損人利己的事,一旦被人發(fā)現(xiàn)消息會很快傳遍整個村落,這會讓他處于非常被動的境地。所以鄉(xiāng)土社會雖然沒有完善的法律,人們依然會遵守道德與行為規(guī)范,選擇合作。然而,一旦傳統(tǒng)社會發(fā)生結構性變動,人們的“博弈行為”就會隨之發(fā)生改變,這一過程在中國當下的轉型期可被清楚地觀察到。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從計劃經濟體制轉向市場經濟體制以及從農業(yè)社會轉向工業(yè)社會的雙重轉型[9]。與此同時,整個社會信用體系也經歷了從傳統(tǒng)社會的身份信用向現(xiàn)代社會的契約信用的轉變過程[10]。由此而帶來的一系列變動加速了傳統(tǒng)鄉(xiāng)土社會結構的瓦解。但與此同時,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各種法律、道德規(guī)范又未完全確立,從而造成了社會轉型期人們行為的“失范”。市場經濟是一個陌生人交易經濟。陌生人之間交易,如果沒有法律、道德的約束,人們就會面臨類似圖1中的困境,這時各種損人利己的行為必然會大量出現(xiàn),最終會造成“老實人吃大虧”的局面。一個從鄉(xiāng)土社會進入市場經濟的人,很可能最初并不會選擇欺詐損人,但經過多次博弈被損害后,作為理性人他會選擇調整自己的行為策略,由此導致傳統(tǒng)社會中道德約束被逐漸弱化,讓很多市場交易陷入囚徒困境的狀態(tài)。從博弈的視角來考察,以上分析即是當前社會道德問題的根源所在。
那么,該如何在實踐層面解決這些問題呢?按照前文的分析,從理論上講,增加“不合作”的交易成本,同時保障“合作”的收益,是兩條基本的路徑。進一步而言,我們可以利用外在強制約束和內在約束兩軌并行的“雙軌制”來打破囚徒困境,建立一個市場經濟發(fā)展與道德進步相兼容的機制。
(一)外在強制約束機制的構建
第一,繼續(xù)完善產權制度。產權界定不清、產權保護不力依然是當前很多經濟社會矛盾產生的根源。例如,因農村土地的產權不清,導致的亂征地、強制拆遷等一系列影響惡劣的社會性事件;因知識產權得不到有效保護,導致盜版泛濫,創(chuàng)新研發(fā)激勵不足。對此,要深化相關改革,將一些關鍵資源的產權界定清晰,同時嚴格產權保護,促進形成真正的市場參與主體并維護其合法利益。
第二,真正貫徹實施《憲法》的各項內容,維護《憲法》的權威性。實現(xiàn)對權力的有效約束是每個現(xiàn)代國家必須面對的重大課題,而作為國家的根本大法——《憲法》,正是完成這一神圣職責的最堅實保障。但必須認識到“《憲法》的生命在于實施,《憲法》的權威也在于實施”,沒有實施的《憲法》只是一紙空文。所以當前只有真正貫徹實施《憲法》的各項內容,真正做到依憲治國,依憲執(zhí)政,才能實現(xiàn)“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jiān)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的理想狀態(tài)[11]。
第三,不斷健全、完善我國的法律規(guī)范,讓其更加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要求。在市場經濟中,“法無禁止皆可為”,即法律必須明令禁止對社會有害的行為,而沒有禁止之事市場個體皆可做,只有這樣才可以保障法律的權威性并激發(fā)整個社會的活力與創(chuàng)造力。在實踐中,遵循這一“負面清單”原則動態(tài)地優(yōu)化法律法規(guī)體系,可有效減少設租、尋租行為,從而規(guī)范政府行為,維護良好的市場秩序。
第四,法律的生命在于執(zhí)行,要加強執(zhí)法隊伍建設,讓各項法律真正能夠得到落實。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基本形成,在我國有法可依的問題已得到了基本解決,而有效執(zhí)法越來越成為整個法治建設中突出的問題。如在執(zhí)法過程中大量存在著有法不依、執(zhí)法不嚴或不按程序執(zhí)法等問題。如果在執(zhí)法環(huán)節(jié)得不到落實,法律也就成了一紙空文,失去了它應有的作用。對此可以從嚴格落實執(zhí)法責任制,加強執(zhí)法隊伍素質建設等方面著手,讓各項法律真正得到落實。
除了國家和政府之外,構建社會層面的外在約束力也是不可忽視的。這方面可以多管齊下、多方并舉。例如,加快行業(yè)協(xié)會建設。行業(yè)協(xié)會是市場經濟中一種不可忽視的制度安排,它在協(xié)調市場主體特別是企業(yè)之間利益關系,促進行業(yè)自律,維護行業(yè)秩序等方面,相比于政府監(jiān)管有著諸多方面的優(yōu)勢。我國行業(yè)協(xié)會仍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作為維護市場經濟秩序的一支重要力量,推進和深化行業(yè)協(xié)會的建設勢在必行。再如,增強新聞媒體(包括網絡傳媒)的監(jiān)督力。作為社會中的一支特殊力量(又被稱為“第四權力”),新聞媒體可以對政府、行業(yè)、民間社會等各層面進行有效的監(jiān)督,發(fā)揮出法律和道德監(jiān)督人的功能。因此,應努力確保新聞媒體的公正、客觀性,增強其公共責任感,讓其在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和市場經濟秩序方面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二)內在約束機制的構建
第一,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中國社會轉型發(fā)展所需要的“正能量”的高度概括與凝練,中國人在道德世界的追求更是其中的核心內涵,它與我國市場經濟發(fā)展是高度契合的。因此,借助各種方式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每個公民的核心價值觀應是我國市場經濟道德建設的主流取向。
第二,繼承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文化是現(xiàn)代中國道德風尚的源頭活水,而與中國傳統(tǒng)相契合的行為規(guī)范更能轉化為新時期道德建設的內在約束力。事實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即是在繼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符合時代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在更大范圍內系統(tǒng)挖掘、整理,并結合時代特點對傳統(tǒng)文化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換,賦予其現(xiàn)代中國的內涵與特質,可以說是中國市場經濟道德建設的大根本。
第三,創(chuàng)造道德新風氣。道德風氣是人人可以感知的社會存在,而正面、負面的社會風氣會對人們的道德規(guī)范形成循環(huán)累積的正(負)反饋機制,從而強化或弱化道德內在約束力。因此,形成有利于市場經濟發(fā)展的道德風氣對于構建可持續(xù)的內在約束力具有重要意義。而這一風氣的形成關鍵在于道德實踐,通過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樹立道德榜樣,宣傳正能量,不僅讓人人心中有一桿秤,而且讓這桿秤指導經濟行為,讓道德的生命落實于踐履,其結果必然是“世風日上”。
綜上所論,本文認為市場的真實邏輯是利己先利人,道德的要求是利人或至少不損害他人,因此市場與道德是統(tǒng)一的,而非相互排斥。但二者的統(tǒng)一性是建立在一系列內外條件基礎之上的。在我國經濟社會轉軌過程中,與市場經濟相配套的各種法律和道德規(guī)范尚在逐步形成和完備之中,致使許多違法、違德的行為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這最終讓社會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囚徒困境的境遇,嚴重阻礙了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在這樣一個特殊的過渡時期,從國家、政府和社會層面構建外在約束機制以及從公民個人層面形成內在約束力。希翼依靠這種“雙軌制”即“內外兼修”的方式,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廣泛地形成合作、互助的道德基礎,并最終發(fā)展出基于民主、法治且完善的市場經濟體系。
[1] 吳敬璉.當代中國經濟改革教程[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遠東出版社,2010:208-209.
[2] 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8-9.
[3] 張維迎.市場的邏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3.
[4] 茅于軾,鄢圣華.也談中國道德的重建[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2):45-48.
[5] 道格拉斯·C.諾斯.經濟史上的結構與變革[M].厲以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社,2002:46-59.
[6] 詹姆斯·M.布坎南.自由、市場和國家[M].平新喬,莫扶民,譯.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9:5.
[7] 韋森.歐洲近現(xiàn)代歷史上憲政民主政制的生成、建構與演進[J].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07(5):101-118.
[8] 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22.
[9] 厲以寧.中國經濟雙重轉型之路[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312.
[10]王琴梅. 轉型期信用機制斷裂及再造設計[J]. 西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1):102-106.
[1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44-388.
(責任編輯:任紅梅)
Market and Morality:the Perspective of the Game Theory
XIANWen,LIDa-wei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119,China)
During the period of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the market-oriented legal and moral system is still under construction. The illegal behavior benefitting oneself at the expense of others has not been punished,but becomes the optimal choice. Therefore, the society is stuck in the prisoners’ dilemma to some degree.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game theor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dual-track solution from external constraint to internal constraint, which would help to pave the way to establish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n the basis of extensive win-win morality.
market; morality; prisoners’ dilemma; external constraint;internal constraint
2016-03-18
缐文(1973-),男,北京人,陜西師范大學國際商學院理論經濟學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經濟思想史、發(fā)展經濟學;李大偉(1990-),男,河南周口人,陜西師范大學國際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經濟思想史、發(fā)展經濟學。
F019
A
1672-2817(2016)06-0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