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妤,丁顯平
(1.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四川成都 610064;2.貴州省血液中心,貴州貴陽 550002)
?
·臨床研究·
貴州省某市無償獻血人群感染HIV情況分析
王 妤1,2,丁顯平1
(1.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四川成都 610064;2.貴州省血液中心,貴州貴陽 550002)
目的 了解貴州省某市無償獻血人群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現(xiàn)狀,探討保證血液安全的招募對策。方法 應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測定(ELISA)法將2009~2012年貴州省某市無償獻血者呈反應性抗-HIV樣本送省臨床檢驗中心進行免疫印跡法(WB)確認。結(jié)果 2009~2012年共采集并篩查無償獻血者樣本226 668例,經(jīng)確認HIV陽性121例,HIV陽性率呈逐年上升趨勢;無償獻血HIV感染者中男性遠多于女性;HIV感染以18~<30歲為主,占77.69%。結(jié)論 為有效防止HIV經(jīng)血傳播,首先應加大宣傳力度,保護好獻血者隱私,使其配合醫(yī)生征詢問答,從源頭上排除部分高危獻血者;其次應加強實驗室診斷技術和實驗室結(jié)果的綜合判定規(guī)則,確保血液安全。
供血者;HIV感染; 實驗室技術和方法
伴隨社會多元化發(fā)展,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擴散。據(jù)報道我國現(xiàn)有HIV 感染者大約78萬人[1]。經(jīng)輸血感染是HIV 傳播的重要途徑,為保證血液安全和降低輸血風險,預防HIV 經(jīng)血液傳播是采供血機構(gòu)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日常臨床用血均來自街頭自愿無償獻血者,作者分析街頭獻血人群HIV感染狀況,為采供血機構(gòu)招募更加安全的血液提供可靠依據(jù),降低經(jīng)輸血傳播HIV感染的風險,不斷提高血液安全。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2012年貴州省某市18~55歲在國家標準規(guī)定的健康征詢和健康檢查中均合格的自愿無償獻血者226 668例作為研究對象。
1.2 儀器 全自動加樣器(型號:EVO 瑞士帝肯公司生產(chǎn),型號:Star 瑞士奧斯邦生產(chǎn))及全自動酶免后處理(型號:Fame24/20 瑞士奧斯邦生產(chǎn))等。
1.3 試劑 抗-HIV 酶聯(lián)免疫吸附測定(ELISA)試劑盒購自北京萬泰、生物梅里埃等。所有試劑均為國家批檢合格并在有效期內(nèi)使用,嚴格按實驗室標準操作規(guī)程和實驗室管理規(guī)范進行操作。
1.4 方法 獻血前對獻血者采集指尖血進行丙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ALT)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初篩,合格后再獻血,采集后標本送實驗室用ELISA法進行檢測。每份血液標本采用2種不同廠家ELISA法試劑進行試驗,其中一種或兩種試劑呈反應性樣本進行原樣管一孔、血辮留樣一孔進行再次試驗,結(jié)果任意一孔呈反應性均要按反應性處理標本,將有反應性標本送貴州省臨床檢驗中心進行免疫印跡法(WB)確認。
2.1 2009~2012年無償獻血者抗-HIV檢測結(jié)果 226 668例標本經(jīng)ELISA篩查抗-HIV有反應性者719例,經(jīng)WB法確認陽性121例,確認陽性率為0.05%,HIV感染率呈逐年增長趨勢。見表1。
2.2 2009~2012年確證陽性男女比例比較 HIV感染者男性明顯多于女性,2009~2012年確認HIV感染者121例,其中男111例,女10例,男女比例為11.1∶1。見表2。
2.3 確認陽性者年齡分布 年齡分布涵蓋了各年齡段獻血者,以18~<30歲居多,占77.69%。見表3。
表1 2009~2012年無償獻血者抗-HIV檢測結(jié)果[n(%)]
表2 2009~2012年確證陽性結(jié)果男女比例[n(%)]
表3 確認陽性者年齡分布(n)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226 668例無償獻血人群確認陽性率為0.05%,低于上海市[2]高于重慶市[3]報道的陽性率,且HIV感染率呈上升趨勢,也有文獻報道美國多個城市、西歐等多個國家無償獻血人群HIV感染率也呈逐年上升趨勢[4-5],這給血液安全帶來極大隱患。在獻血者中HIV感染者以18~<30歲、男性為主,該年齡段是無償獻血的主要人群,同樣也是性活躍人群。隨著性傳播成為HIV感染的主要傳播途徑,這給無償獻血的血液安全帶來極大隱患。在獻血人群中學生群體占相當比例,是采供血機構(gòu)血液的重要來源。近年來在大、中專院校中發(fā)現(xiàn)HIV感染者數(shù)量呈上升較快的特點。本研究HIV感染者中年輕學生群體占一定比例。由于其對艾滋病認知不足,相當一部分人在不知自己感染HIV的情況下參與了獻血。
在面臨無償獻血人群中HIV感染者逐年上升的不利形勢下如何降低輸血傳播HIV風險,確保臨床用血安全,采供血機構(gòu)面臨著重大挑戰(zhàn)。為減少不合格血液的采集,確保血液安全,提出以下幾點建議:(1)提高實驗室診斷技術,建議采用兩遍酶免試劑一遍核酸[6-7]試劑同時對標本進行篩查并附帶弱陽性質(zhì)控品(使S/CO值為Cut off值的2~4倍),這樣可以檢測到標本早期出現(xiàn)的抗原抗體,縮短“窗口期”[8-9];(2)認真審核實驗室檢測數(shù)據(jù),為提高檢測靈敏度還可通過降低臨界值來篩掉一部分高值陰性的標本;(3)廣泛利用媒體加大無償獻血知識的宣傳力度,針對性地加強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識的宣傳,避免一些為了單純的檢測血液而隱瞞高危性行為的人前來獻血,使獻血者真正認識到獻血救人的意義;(4)加強獻血者獻血前的征詢力度,對于可能患有經(jīng)輸血傳播疾病者或有高危行為的獻血者,工作人員應當勸其主動放棄獻血;(5)發(fā)展固定的無償獻血者隊伍是保證充足血液資源和血液安全的根本[10];(6)除初篩ALT和乙型肝炎病毒(HBV)外,建議增加抗-HIV初篩,這樣從源頭上就能很好地控制不合格血液流向臨床,可最大限度地減少血液浪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聯(lián)合國艾滋病規(guī)劃署,世界衛(wèi)生組織.2011 年中國艾滋病疫情估計報告[R/OL].(2011-11-05)[2015-05-30].http://www.docin.com/p-399429297.html&key.
[2]岳清,徐鵬,寧鎮(zhèn),等.最大限度發(fā)現(xiàn)HIV感染者的策略及其循證決策[J].中華預防醫(yī)學雜志,2010,44(11):967-968.
[3]唐衛(wèi)國,吳國輝,黃霞,等.重慶市無償獻血人群中HIV感染者的流行病學特征分析[J].中國輸血雜志,2011,24(7):562-565.
[4]Suligoi B,Raimondo M,Regine V,et al.Epidemiology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infection in blood donations in Europe and Italy[J].Blood Transfus,2010,8(3):178-185.
[5]Kucirka LM,Sarathy H,Govindan P,et al.Risk of window period HIV infection in high infectious risk donors: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Am J Transplant,2011,11(6):1176-1187.
[6]任芙蓉.核酸檢測技術在國內(nèi)外血液篩檢中的應用[J].北京醫(yī)學,2008,30(8):561-564.
[7]歐陽玲,黃建國,謝秀華,等.深圳無償獻血者HIV感染的抗體和核酸擴增檢測分析[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10,37(19):3740-3742.
[8]高峰.臨床輸血與檢驗[M].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13-14.
[9]劉鵬,陳紅.九江獻血人群抗-HIV檢測情況分析[J].實驗與檢驗醫(yī)學,2014,32(1):74-75.
-[10]王霓,安萬新,梁曉華,等.全國357家省、市兩級采供血機構(gòu)固定無償獻血者隊伍的建設現(xiàn)狀和展望[J].中國輸血雜志,2012,25(12):1240-1241.
10.3969/j.issn.1673-4130.2016.02.044
A
1673-4130(2016)02-0245-03
2015-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