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連蓮
(湖北省宜昌市第七中學,湖北 宜昌 443000)
淺談陳其鋼《京劇瞬間》演奏要點
張連蓮
(湖北省宜昌市第七中學,湖北 宜昌 443000)
作為梅西安(Olivier Messiae)的關門弟子,陳其鋼的作品即具有典型的法國音樂風情,同時又兼具中國音樂元素?!毒﹦∷查g》則是陳其鋼為“2000年梅西安國際鋼琴比賽”而作的一首即帶有中國音樂元素,又兼具法國音樂風情的鋼琴樂曲。筆者通過對此作品的譜面研究以及自己親身實踐演奏,來對“如何體現(xiàn)作品中‘瞬間’的意境”做出探討研究。
京?。凰查g;意境;演奏
作為梅西安(Olivier Messiaen)關門弟子,陳其鋼的作品帶有很明顯的法國風情和梅西安特有的和聲使用特點。而《京劇瞬間》(Instants d'un Opera de Pekin)是陳其綱為“2000年梅西安國際鋼琴比賽”而創(chuàng)作的明顯帶有中國元素同時法國風情豐富的作品。國內(nèi)目前對于此作品的研究基本處于真空期。而作為一首長達近10分鐘的鋼琴作品,明顯與“瞬間”這一詞所包含的意義具有很大的出入。因此,對于筆者來說,有必要對此曲中所謂的“瞬間”的意境進行研究,從而對此作品進行更好詮釋。
作為一個享譽全音樂節(jié)的中國作曲家,陳其鋼以其身上古典詩人般的氣質(zhì)和作品中豐富的中國元素與西方作曲技法完美融合,越來越受到國內(nèi)聽眾的關注。他更是當今少數(shù)幾個在世界音樂舞臺上極為活躍的中國作曲家之一。十余年來,陳其鋼不但獲得多項國際大獎,而且常年和國內(nèi)藝術家合作,譜寫了包括奧運會主題曲《我和你》在內(nèi)的優(yōu)秀許多作品,
出生于上海藝術家庭的陳其鋼,從小就受到良好的藝術熏陶,在經(jīng)過在中央音樂學院各階段的學習以及羅忠镕先生的悉心指導,與1982年以第一的成績考取教育部出國研究生,次年赴法國深造,受到當代作曲大師梅西安的賞識,將其收為關門弟子。受益于大師的引導,陳其鋼的作曲才華得到了更充分的發(fā)揮。
陳其鋼留學后至今,已在各種國際大賽中獲獎并得到世界上各個一流媒體的一致認同。同時,他還積極和國內(nèi)藝術家合作,例如應“中央芭蕾舞團”之約,為張藝謀導演的舞劇《大紅燈籠高高掛》創(chuàng)作音樂;擔任2008北京奧運會音樂總監(jiān)等等。
可就是這么一個藝術成果碩果累累的音樂家,為人卻低調(diào)且優(yōu)雅,一如他的作品——細膩、內(nèi)省有事還帶有些悲涼,而這三點在《京劇瞬間》中也有很突出的表現(xiàn)。
陳其鋼到目前為止一共作了兩首鋼琴作品,且都運用了中國京劇中的音樂素材。而第一首就是為“2000年梅西安國際鋼琴比賽”而創(chuàng)作了鋼琴樂曲《京劇瞬間》。作為梅西安的弟子為“梅西安鋼琴比賽”所作的作品,不可避免的此作品中會體現(xiàn)出梅西安作品的烙印——尤為突出的就是樂曲高潮階段梅西安式的和弦以及大量的連續(xù)二度和弦的應用以及樂曲中對音色變化的要求。而作為一個有著豐富傳統(tǒng)文化底蘊的中國作曲家,其作品中運用中國音樂元素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京劇”的一個片段作為樂曲的主題,也可謂情理之中?;诖?,一個中西完美結合的鋼琴作品就此產(chǎn)生。
縱觀這首《京劇瞬間》,雖然是用的西方的作曲技法以及梅西安式的和聲,但是卻讓最高、最低的外聲部始終未脫離中國傳統(tǒng)的五聲音階,同時,由于作品后續(xù)的發(fā)展都是由兩個主題變奏變化而來,也使整首作品風格始終保持統(tǒng)一于“中樂為體,西樂為用”。從這個層面上來說,此作品確實是中西音樂完美融合的經(jīng)典代表。
(一)音樂元素中“瞬間”的意境
前面已經(jīng)提到,《京劇瞬間》這個作品的兩個音樂主題,都取材于京劇唱腔,卻又沒有直接選取京劇唱腔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某些唱段或者唱腔,而是經(jīng)過作者高度提煉和抽象,選擇了兩個雖然不起眼卻極富京腔京韻的片段:
譜例1:
從以上譜例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作者以右手所奏旋律為第一主題,以左手所奏旋律為第二主題。這兩個音樂主題,第一主題是取材于西皮腔中的行弦,第二主題提煉自二黃腔中的一些過門,雖然不是什么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唱腔,但極富有京劇韻味。而作者如此選擇其音樂主題,也正是為了更加貼切于“瞬間”的意境,而不是要對某個具體的唱段經(jīng)行再現(xiàn)或其他如何。
對于作者如此取材的用意,筆者認為,作者應該是在某一瞬間心底突然想起了一段記不真切的京劇唱段,而由此引發(fā)仿佛看到了萬花筒一般絢爛的景象。因此對于《京劇瞬間》“瞬間”的理解,筆者更傾向于“樂興之時”的感覺。而這一個長達10分鐘左右的樂曲,就是由一瞬間的心靈觸動,引發(fā)大量畫面同時閃過腦海——那一瞬,仿佛就是永久——我們要做的就是把各種畫面或者是色彩一一展現(xiàn)在聽眾的眼前。
(二)一氣呵成的演奏
整首作品中,只有引子和和尾聲為散板的音響效果,其他部分都要求經(jīng)行快速演奏——作者的要求是每分鐘152拍(中途略有少數(shù)變化)。而作者對于每個樂段的連接過渡,都運用巧妙的手法進行掩蓋,以求盡量的沒有段落感,進而達到整首作品一氣呵成的感覺。而在每個樂段內(nèi)部,雖然是用的類似變奏的手法,但是卻運用各種作曲技法,例如復拍子使音樂動力加強(譜例3),調(diào)性的游離(譜例4),作品音響效果由單音到遍及整個鋼琴的高、中、低音區(qū)等各種方法,來彌補變奏曲音樂動力不足的缺陷,使樂曲的主題出現(xiàn)五十多次,卻依然對聽眾有莫大的吸引力。
譜例2:
譜例3:
譜例4:
作者如此在意此作品給聽眾以一氣呵成的感覺,筆者認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作者希望作品能夠給聽眾以“瞬間”的感覺:這個瞬間不是時間層面上的瞬間,而是給人以瞬間的感覺——不能有絲毫的拖沓與停滯,以豐富的變化和精彩的音樂牢牢將聽眾抓住,最理想的狀態(tài)就是使聽眾渾然忘記時間的概念,以此達到瞬間的效果。
對于此曲“瞬間”的理解,筆者更傾向于理解成“樂興之時”,即樂曲中近10分鐘的內(nèi)容多為作者某一瞬間腦海中同時浮現(xiàn)的各種畫面,那么我們在演奏的時候就尤其需要注意將不同段落的不同趣味詮釋出來,這樣才能使聽眾聽的不乏味,也使我們的演奏更符合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
整個作品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不但在樂曲內(nèi)部各個細節(jié)體現(xiàn)出“瞬間”的意境以及萬花筒般的畫面效果,更在整體上一氣呵成。那么我們在演奏到時候也就要尤其體現(xiàn)出這一點。
在演奏整首作品的時候,演奏者幾乎沒有任何思考以及喘息的余地,這對演奏者的體力以及背譜能力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
針對以上的問題,筆者認為在練習的時候需要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
其一,要對作品的結構有清醒的認識。這首作品的結構圖我在前面已經(jīng)有了明確的展示。同時我們也要對此作品的各個細節(jié)有明確的認識。每一個變奏是如何發(fā)展而來,與前面有些什么不同,都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
其二,在練習的時候,要多慢練,分聲部練。這確實是個老生常談的論調(diào),但確實是最有效果的練琴方法之一。慢練,是為了讓自己的腦袋在練琴的時候有能力控制身體其他器官一起來對樂曲進行記憶,而分聲部練,不但是手要分聲部練習,耳朵同樣也需要分聲部練習,那么這也就需要慢練為耳朵提供分聲部練習的可能性。由此可以看到,慢練和分聲部練絕對不是完全脫離、各不相干的兩個步驟,而是渾然一體不可分割,需要同時進行的兩個練習時的要點。
其三,雖然說在演奏的時候我們需要有一氣呵成的整體效果,但是為了在演奏時候能夠更有把握,我們必須將重難點部分拿出來單獨練習?!毒﹦∷查g》整首作品對鋼琴演奏的各個方面的技術都有很高的要求,無論是激越剛猛的“長篇幅的快速跑動”“連續(xù)和弦演奏”“遍布整個鍵盤的大跳”,還是對手指控制力以及耳朵辨別能力極高的“各種音色的控制”“各種不同弱奏的區(qū)別”,都在此樂曲中隨處可見。因此我們在練習的時候需要下大工夫?qū)⑦@些片段拿出來單獨練習,同時還需要在學習其他作品的時候夯實基礎,減輕學習、演奏此曲的硬件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