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爽
大一新生心理問題的表現(xiàn)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研究
——以G高校為例
王 爽
大一新生作為從高中邁入大學階段的群體,其家庭背景及周遭環(huán)境易對其思想和心理產生一定的影響,不及時調適者易引發(fā)各類心理問題。本文以G高校為例,對大一新生的心理問題進行梳理、分類并探析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大一新生 心理問題 心理健康教育
對于大學生而言,大一是匯聚了好奇、懵懂與起伏的時間段:學生從此邁入了與之前緊繃神經的高中截然不同的人生階段,在相對自由的氛圍中學習、生活。但是由父母圍繞到獨立生活的改變,教師督促到自主學習的改變,以及不同地區(qū)不同習慣的同學共處一室的改變,都會對大一學生的思想和心理產生重要的影響。關注這一過渡階段學生心理問題的表現(xiàn)并及時探索原因加以調適,是為日后推進更為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
(一)學習方面
在學習方面通常表現(xiàn)為缺乏自覺性和毅力而導致對未來充滿迷茫的悲觀和焦慮。例如在日常調查以及走訪寢室的過程中,會發(fā)現(xiàn)多數(shù)的男生寢室都會傳來游戲中廝殺的聲音。有的學生甚至數(shù)日不去上課,沉迷游戲。
與此同時,大學教學模式的改變也間接影響了部分學生。高中階段因為升學的壓力往往是“老師追著學生跑”,不厭其煩地傳道授業(yè)解惑,力求學生在考試中拿下更多的題目,在優(yōu)勝劣汰的高考中爭得一席之地。而大學的教學氛圍相對寬松開放,如非主動上門求教,教師們通常上完課就專注于自己的科研項目,并非像高中時代教師那樣“招之即來”。在此狀況下,學生的神經不再過度緊繃,懶散和拖延的習慣也逐漸養(yǎng)成。對待考試的態(tài)度得過且過,“臨時抱佛腳”的效果不言而喻。
以G高校為例,近兩年,大一新生在第一學期期末考試后,有不同程度的學生受到學分預警①處分,其中需應考高等數(shù)學、大學物理、大學化學等科目的理、工、農科學生比例較高。難度系數(shù)的增加、多門課程的積累會導致一些原本的“佼佼者”們產生巨大的心理落差,悲觀、消極的心理會逐漸滋生,嚴重者甚至開始懷疑自我、厭棄人生。
(二)人際交往方面
如果說社會是一個大熔爐,大學就相當于一個小型熔爐,不同家庭出身、教育背景的學生們都匯聚在一個班級或同一間宿舍,生活的交集不可避免會造成思想的碰撞和摩擦。
就G高校而言,縱然是所屬省內排名第一的高校,但由于省內地理環(huán)境特殊,大部分的學生來自山區(qū),困難學生的比例很高。同時,又有來自省外地區(qū)和省會城市較為富裕的學生,因而班級內部和寢室內部也常有省外+省內或者條件好+困難學生的組合,這種組合形式對雙方都會造成心理的影響。一方面,困難同學目睹城市學生的大手大腳,而自己因家庭狀況又有極強的自尊,在交往中會誤解對方的意圖,如把對方善意贈送的禮物視為“施舍”,如把對方的調侃視為“嘲笑”,因而自卑感逐漸強烈。另一方面,家庭較好的學生在困難學生中也易有“鶴立雞群”的感覺,自己習以為常的看電影、購物等行為在室友看來是“顯擺”、“奢侈”,逐步被孤立。
因此,在學生貧富差距較大的G高校,大一新生感覺“被孤立”、“很自卑”、“沒有知心朋友”的情況非常普遍。
(三)情感方面
在遠離了高中老師苦口婆心和萬千阻撓“早戀”之后,很多大一新生渴望得到一段浪漫美好的愛情,借此“紅塵作伴,活的瀟瀟灑灑”。因此,跨班級、跨學院甚至跨年級的情侶層出不窮。但由于課程的原因,價值觀的不同或者兩人磨合程度的欠缺,易使墜入愛河的兩人陷入糾結和苦惱中,因而引發(fā)心理問題。
如,因怕失去對方而變得小心翼翼、患得患失的學生,在生活中也變得愈發(fā)敏感,由戀愛波及到正常學習、生活,無法自拔;或因失去一段戀情而變得頹廢消極,感覺“再也不會愛了”,致使學習缺乏動力,生活缺乏激情,惶惶度日。
隨著大一新生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多樣、頻繁,學校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當從其誘發(fā)原因中找到突破點,采用多樣化、創(chuàng)新性的方式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以G高校采取的措施為出發(fā)點,具體策略如下:
(一)推行大一新生心理普查,摸排異常學生情況
大一是高中和大學階段的過渡時期,大學生的思想和心態(tài)在逐步成熟,此時的心理狀態(tài)健康與否對未來性格的形成和穩(wěn)定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全面了解新生的心理狀態(tài)至關重要。
新生入校后,在接受了學前教育、安全教育等內容后,即可安排心理普測。由于校內已具備心理咨詢中心和其對應的網站,也擁有較完備的心理普查量表,針對新生進行內容微調后即可在網絡上進行登錄、測試。
普查的結果由心理咨詢中心專業(yè)老師進行篩查、研究后,發(fā)至學生的輔導員(班主任)處,并確定需要二次測試的學生名單。待新一輪的結果出爐,校心理咨詢中心在輔導員老師的配合下與心理異常的學生取得聯(lián)系,并定期對其進行心理測試、見面約談等形式的心理疏導。輔導員也可時常關注最終測試的異常名單,做到防微杜漸。此舉便于使學生管理者和專業(yè)咨詢人士在新生入學的迷茫階段,鎖定目標,及時進行引導談心。
(二)鞏固心理健康課程教育體系
(1)要建立一支專業(yè)素質較硬的師資隊伍。如在全校范圍內遴選具備教學技能和心理學知識的教師來充實師資隊伍,通過試講、經驗分享等形式來提高他們的教學技能。同時,對遴選教師及新生輔導員進行心理學、教育學等內容的強化鞏固,使其形成完整的知識框架,為學生授課奠定基礎。
(2)開設豐富的心理學相關課程。在G高校,心理健康課程分為通識拓展選修課和全校性選修課兩類。通識拓展選修課規(guī)定為大一學生的必選課,大多為1-2班的小班教學,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教授,目的使大一新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學會適應、學習、交往等。全校性選修課是大一及其他高年級學生任選的課程,由心理咨詢中心專業(yè)教師授課,內容也更為豐富,包括《愛情心理學》、《人際交往心理學》、《教育心理學》、《變態(tài)心理學》等等,力求從更多的側面來細致入微地剖析學生內心,引導其健康成長。
(三)利用校園活動傳遞正能量
(1)舉辦“心理健康活動月”,通過心理知識展板、傳單等普及心理健康常識,宣傳校心理咨詢中心及其咨詢服務,引導有困惑的同學通過正當?shù)姆绞桨l(fā)泄情感、排解煩惱。
(2)開展心理情景劇比賽,號召不同專業(yè)的同學積極參與,在劇本的撰寫、修改,戲劇表演的沖突和高潮中取得一舉兩得的效果:一方面使策劃者、參演者在準備和磨合的過程中強化心理學、人際交往學等方面的內容,在虛擬的問題制造和解決方案中融入實際的理論和反思;另一方面使觀看的學生在笑和淚中獲得共鳴,在“角色代入”中獲得認同感,進而思考自己的心理隱疾,尋求積極的解決辦法。
(四)建立心理委員信息反饋制度
為了使心理健康制度切實普及到每位同學,做到“百密無一疏”的程度,班級心理委員反饋制度的建立勢在必行。
大一新生們通常以班級為單位進行學習,以宿舍為單位進行課堂以外的實踐或者娛樂活動,在學生群體中選取合適的代表作為心理委員,可充當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千里眼”、“順風耳”。無論在常規(guī)教學活動、宿舍同學相處,抑或課外實踐中,只要有意識地留心周圍學生的言行舉止,發(fā)現(xiàn)異常情況立刻反饋,便于輔導員及時掌握學生們的心理動態(tài),盡早進行談心談話或心理疏導。
同時,為了使心理委員的工作更具科學性、客觀性,應定期對心理委員進行心理學相關概念的講授以及責任意識的強化,使他們懷著使命感做好老師和學生之間信息傳遞的橋梁。
總之,深入地探究大一新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對社會和高校有針對性地提高大一新生的心理素質,預防日后心理狀況惡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高校要著力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健全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完善心理咨詢制度,并結合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在校心理咨詢中心、思想政治教育者以及心理委員的齊抓共管下,探索多樣化的新生心理調適策略,為高校提高育人質量、大學生成長成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注釋:
①學分預警:在G高校內,第一學期的總學分相加不超過12學分,就會遭到“學分預警”的處理,累積三次將會遭到“自動退學”的處理。目的是警示學生努力學習,積極應考。
[1]李江霖.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其影響因素探析[J].改革與開放,2010(4).
[2]田彩芬.淺析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及心理健康的實現(xiàn)[J].改革與開放,2011(8).
(作者單位:貴州大學陽明學院)
王爽(1990-),女,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新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