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雪婷
傳統(tǒng)哲學的身體注解——觀林懷民舞作《水月》有感
羅雪婷
2016年8月底至9月初,云門舞集《水月》在北京、廣州、上海、青島四城進行巡演,這部20世紀80年代的先鋒之作,到如今已是第18個年頭,自2007年在北京演出后,暌違9年,這部作品終于再次在大陸巡演?!扮R花水月皆成空”,這部靈感來自于佛偈的作品,之所以能使觀眾沉吟玩味,盡得“凈”“靜”之妙趣,應該說是得益于其對傳統(tǒng)哲學的深邃理解和靈妙表達。本文從這個角度出發(fā),對《水月》這部作品進行了美學的品鑒和分析。
水月 云門舞集 林懷民 傳統(tǒng)哲學
云門舞集的創(chuàng)辦者林懷民曾說:“傳統(tǒng)文化,不管是民間故事,文學經(jīng)典,或書法美學,都是我的眷戀?!彼倪@部舞蹈作品《水月》便體現(xiàn)了他對東方傳統(tǒng)哲學和美學的深味和熱愛。這種對傳統(tǒng)的眷戀,形成了作品的底蘊,所謂靜水流深,傳統(tǒng)的美學精神已經(jīng)融入到這個舞蹈的每一個節(jié)奏、每一次律動、每一寸空間中去。筆者將這部舞蹈作品中所浸潤的傳統(tǒng)藝術(shù)之美歸納為三個方面——
對于習慣了舞臺上炫彩斑斕、聲光電音的普通觀眾而言,《水月》的獨特之處,首先在于舞者素凈無華的裝扮——男舞者上身赤裸,女舞者身著肉色緊身衣,一襲飄逸寬大的白褲,烘托出遠離塵囂、清風道骨般的神韻,此外再無任何贅飾,可謂簡約至極,樸素得讓人訝異。
一束追光下,伴著大提琴醇厚而低沉的調(diào)子,舞者開始動作,波瀾不驚,舞的韻律融進了太極拳法,動作的由丹田出發(fā),重心低沉,下肢穩(wěn)定,上身松弛,開合挪移仿佛都由氣主導,隨著舞者的意識自由流轉(zhuǎn),緩急動靜自然交替,這種剛?cè)嵯酀穆蓜臃绞剑徽桥c“水”的意象相匹配嗎?老子說“上善若水”,水也是至剛至柔的呀。而大提琴那綿長、舒緩的音調(diào),在此刻正好也與舞者那延綿不絕、周而復始的呼吸和律動相協(xié)調(diào)。太極與大提琴、東方與西方、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便這般奇妙地融會在一起,如此地不露痕跡,“如鹽融于水,有味無痕”。再看舞者的神態(tài),是那樣的純凈專注、內(nèi)斂安詳,仿佛淡遠于塵寰……這一切,構(gòu)成了一個強大的鎮(zhèn)定磁場,讓觀者的心漸漸沉靜下來。
于是,我理解到了編者于這簡約樸素的外觀之下的良苦用心,即不施不設(shè),除去外在的一切浮飾,回歸純粹,回歸本真,引導觀眾更著意于動作本體,并促使觀眾向舞蹈精神層面去開掘?!靶味险咧^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水月》則是通過對服裝及舞美因素的淡化,突出其別具一格的動作之“器”,由此激發(fā)觀眾去把握舞蹈的內(nèi)在美和形而上的精神境界。
另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便是舞臺上在動作以外、從一開始便籠罩在舞者周圍的大片虛空的黑暗。無論是一個、一對還是一群舞者,自始至終都是以這種仿佛是無邊無際的黑暗為底色。然而這黑暗并不使人感到沉悶或沮喪,反而讓人更為清醒。因為這黑的底色不是以填滿的方式使人感到壓抑,而是一種“空”,是允許生命力流通的空間,讓人仿佛可以用感覺在期間描畫出舞者氣韻流動的路線。
比如在一開始那雙人的對舞中,舞者分別在舞臺對角線的兩端起舞,二者間雖無身體的接觸,也無具體的情感交流,但卻能讓人鮮明地感覺到,在那黑暗的底色中,仿若有一股說不清道不明的游動的氣和虛幻的力在將二者拉近。二人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時慢時快、時分時合,這不正是太極陰陽二氣交互作用的身體寫照嗎?
在這里,舞臺上那一大片黑暗,作為舞者實之外的虛的空間,恰似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的“留白”、書法中的“計白當黑”,它不僅給舞者的動作留出了氣韻流動的空間,也為欣賞者提供了廣闊的想象空間,去充分感受由舞者的“實”的動作所生發(fā)出來的無限的虛靈意境。這正是“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
《水月》中最令人稱妙的,是編導對“鏡”和“水”的運用。當舞臺的天幕中的鏡子反照出臺上舞者流動的身影,當潑了水的地面上倒映出舞者安詳?shù)募儍舻拿嫒?,舞臺空間也瞬間發(fā)生了奇妙的變化,原有的常規(guī)空間被開辟出了上中下以及不同角度的多重空間。同時在這里也點了題,鏡花水月,若有若無,虛幻縹緲,橫生無窮妙趣。正如北京舞蹈學院教授袁禾在《中國舞蹈美學》中說:“凡此種朦朧縹緲的玄冥之美,就是舞蹈的‘妙’”。這也不由得讓人想到宋代的嚴羽所形容的那種空靈詩境:“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像,言有盡而意無窮?!?/p>
尤其是在舞蹈接近結(jié)尾處,地面上水中幽幽浮動的倒影,天幕上鏡中迷離模糊的幻影,因舞者躍動而飛濺起的水花,水中漸漸洇開的白色波紋線,一圈圈擴散的漣漪……這一切,如同中國水墨畫,雖只有黑白兩色,卻由于墨法的濃重清淡以及空間層次的多變,給人以豐富的色彩感,滿眼繁華之感。
水中光、鏡中影,如夢似幻,讓人于倏忽間辨不清孰假孰真,如莊周夢蝶,分不清真實與虛幻。此情此景,也不正是曹雪芹“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的生動展示嗎?
只有對中國傳統(tǒng)哲學和美學精神有著深入的認識,才能厚積薄發(fā),以舞蹈之象顯之。陰陽、氣韻、有無、虛實、形神等等這些傳統(tǒng)哲學中的抽象理念,在《水月》里,都以美的形態(tài)給人以直觀的啟迪,召喚著內(nèi)心瞬間的頓悟。在這樣的啟迪之下,相信很多觀眾也會和筆者一樣,走向書架,重新翻開那本《中國哲學史》……
(作者單位:北京舞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