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曉起
難忘的母校學習生活
文/景曉起
華北軍區(qū)八一學校52屆校友參加60周年校慶聚會合影(第一排左五為毛主席女兒李敏,第二排左七為本文作者)
回想起68年前我進入母校及我在母校生活、學習的情景,歷歷在目,讓我心潮澎湃、思緒萬千。
那是個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1948年初的石家莊已解放,我的父親在部隊當團長,母親在石家莊軍分區(qū)幼兒園當園長。那時,我都10歲了還沒有上學,父母親很著急。當聽說晉察冀軍區(qū)成立了子弟學校,便決定把我送入該校學習。
母親很快辦完了入學的有關手續(xù),便踏上了送我上學的路程。學校所在地平山縣古賢村距石家莊有100公里左右,當時沒有汽車,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馬車,我們走了兩天。第二天,等我們到學校時,天都快黑了,教導主任張秀階接待了我們,并安排了食宿。第二天早飯后,我被分到了一年級的班里,媽媽看我被安頓好了,便放心地踏上了回程。
那時的母校條件異常艱苦,但同學們都非常團結、樂觀,愉快地生活在這個革命大熔爐里。學校的領導和老師、職工都是軍人,對學生的教育也都是按照軍隊的教育方式。我們每天唱著“解放軍進行曲”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開始一天的學習和生活。
記得,那時經(jīng)常有國民黨的飛機前來轟炸黨中央駐地,為躲避敵機的轟炸,老師帶領我們鉆防空洞,在樹林里上課,有時炸彈就在離我們不遠的地方爆炸,在老師的指揮、帶領下,同學們無一傷亡。
1948年10月,北平的國民黨軍隊乘我華野主力部隊北上執(zhí)行任務之際,派出騎兵和幾個師的部隊偷襲石家莊和我黨中央駐地西柏坡,學校領導和老師迅速組織、帶領同學們向山區(qū)轉移,小同學坐馬車,大些的同學步行。幾天后,我們行軍到達了山西娘子關。直到我解放軍在大沙河一帶阻擊粉碎了敵人的偷襲,半月后我們才重返學校。
在學校,我們和老師一樣都是供給制,吃的是小米飯和蘿卜條,一個月才吃一頓細糧,老師手把手教我們包餃子。我們穿的衣服是學校自已組織職工做的,發(fā)下來時沒有扣眼和扣子,老師又手把手教我們鎖扣眼、縫扣子,直到現(xiàn)在我還會自已修補衣服。學校沒有條件洗澡,大家身上都長了虱子,還有的生了疥瘡,也是老師幫我們理發(fā)、煮衣服滅虱子,給我們上藥治病。夏天還組織我們到滹沱河洗澡。那時,我們住的都是老百姓的房子,一個土炕上睡十幾個孩子,為了安全,老師和職工晚上還要站崗、巡邏、查鋪。我們在學習的同時,也時刻關心著前線戰(zhàn)局的發(fā)展,我們?yōu)榻夥跑姷膭倮吲d、歡呼,期望著全國的勝利早日到來。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3月,黨中央從西柏坡遷入北平,我們學校也奉上級指示遷入北平。那是1949年3月9日,學校的教職員工及學生乘坐10輛我軍繳獲的美式十輪卡車向北平進發(fā)。上午10時左右,車隊來到石家莊,早已得到消息的家長們等候在路口,我才見到了分別快一年的媽媽。
學校遷入北平后,暫住在軍區(qū)司令部所在地恭王府的禮堂里,后來又遷入西單府右街李閣老胡同20號。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后,遵照聶榮臻司令員的指示,學校更名為華北軍區(qū)八一學校。1964年6月移交北京市教育局,改為北京市八一學校,后又改為北京市八一中學。
1952年7月,我從八一學校畢業(yè)升入中學,離開了我生活和學習5年多的母校。這極不平凡的5年,老師們用共產(chǎn)主義思想和毫不利已專門利人的集體主義精神教育我們,戰(zhàn)爭年代的艱苦生活鍛煉了我們,使我們樹立了為共產(chǎn)主義和為中華民族的復興而奮斗終身的世界觀。大學畢業(yè)參加工作后,我牢記母校對我的教導,不怕苦、不怕累,高度認真負責地完成好每一項科研工作。母校對我的教育讓我受益匪淺,終生難忘。
(作者為北京八一學校1952屆畢業(y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