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瑋, 房國忠,徐 錚
(1.東北師范大學 商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7;2.天津工業(yè)大學 管理學院,天津 300387)
?
面向高等教育人力資本的政府財政性投資效率評價:基于教育者視角
王 瑋1, 房國忠1,徐 錚2
(1.東北師范大學 商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7;2.天津工業(yè)大學 管理學院,天津 300387)
教育者是高等教育階段人力資本的主要載體之一。針對教職員工的投資效率評價是提升教育水平,優(yōu)化投資結構的關鍵。以數據包絡分析為基本方法,通過構建投入產出指標體系,對中國31個省級行政區(qū)域之間政府面向高等教育人力資本的財政性投資效率進行了綜合評價。研究發(fā)現,投資效率高的省份并非必然是一般意義上的高等教育強省或經濟強??;人力資本投資規(guī)模不當引發(fā)的效率問題較為突出;投資效率落后地區(qū)的發(fā)展不均衡性更為明顯;對于教師群體的投入,應注重精神激勵與物質激勵的協(xié)調。
高等教育;人力資本;投資效率;DEA;教育者
現代經濟學認為,人力資本是經濟發(fā)展的一個關鍵因素,它對各地區(qū)經濟的增長具有決定性的、不可替代的影響[1]。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一項研究表明,人受過初等教育,能提高生產效率43%,受過中等教育能提高生產效率208%,受過高等教育能提高生產效率300%[2]。因而,近年來全球的研究人員和政策制定者都對高等教育領域人力資本的投資與培育效率進行了持續(xù)關注[3]。高等教育階段的人力資本投資有很多分類方法。一方面,按照支付主體的不同,可以分為個人成本和社會成本,前者主要涉及個人或家庭的教育支出,而后者主要涉及社會力量對于高等教育的投入[4]。和其他教育層次類似,由于高等教育投資具有很強的外部性,因而在我國政府主導的財政性教育經費一直是高等教育投資的主要組成部分[5]。另一方面,按照支付對象的不同,高等教育層面的人力資本投資可以分為面向學生的教育投資和面向教育工作者的投資。
現階段,關于高等教育領域人力資本投資的研究,主要關注于個人成本層面,而對于高等教育投資管理效率的研究,也基本以高等學校為主要評價單元。不難發(fā)現,上述研究視角不僅忽略了高等教育領域中對于施教者,即教職員工的投資管理,同時也忽略了各地區(qū)高等教育投資效果的橫向評價。本文針對我國政府主導的高等教育人力資本投資效率問題,選取31個省級行政區(qū)域作為基本評價單元,構建投入產出指標體系,借助數據包絡分析,研究各地區(qū)財政性投資對于教育工作者的激勵效果,以此形成針對性的改進建議。
人力資本的概念最早由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提出并得到了學術界的普遍認同[6]。所謂人力資本,是個人擁有的能夠創(chuàng)造個人、社會和經濟福祉的知識、技能、能力和素質[7]。各國經濟發(fā)展的實踐證明,人力資本的培育水平往往與人受到的教育密切相關。在知識經濟時代,高等教育成為塑造高素質人才的主導力量,因此,面向高等教育的人力資本投資與開發(fā)問題逐步得到了學者的廣泛關注。其中,對于投資效果的評價與投資方式的改進對策成了研究的兩大焦點。
一方面,針對高等教育人力資本投資的效果評價問題,學者們較多基于學生個體視角展開討論。比較典型的研究包括,柴大鵬和朱美峰(2008)指出,中國高等教育個人投資收益率處于較低水平,其主要成因可以歸結為三方面,即勞動力市場化程度偏低、高等教育階段人力資本投資機制有待改革和勞動力供需結構扭曲等[2]。另一方面,針對高等教育人力資本投資的改進對策,學者們更傾向于宏觀層面需求突破。例如,周曉蒙(2013)的研究指出,針對中國產業(yè)轉型時期對于人類資本的需求特征,應當從優(yōu)化投資結構,加大投資力度,改善職業(yè)教育資源配置效率等幾個方面入手,提升人力資本高等教育投資的效果[5]。曲大成和杜會杰(2005)通過總結人力資本理論與中國現代化發(fā)展之間的互動關聯(lián),提出高等院校應在人力資本投資中占據主導地位,同時包括國家、受教育者、企業(yè)、家庭以及高等院校之間應當分擔人力資本投資成本[8]。
人力資本投資的本質,是組織或個人,在特定目的驅使下,對人力資本進行投入并獲取產出的過程[8]。不難發(fā)現,高等教育階段的人力資本培育過程,也是一個多投入多產出的系統(tǒng)工程。雖然現階段針對人力資本投資效率的研究較少,但針對高等教育發(fā)展整體狀況的效率分析已經得到了普遍重視。
在高等教育效率分析領域,很多研究中高等教育機構作為基本評價單元。Lu和Chen(2013)使用計量經濟學方法對六年內臺灣地區(qū)60所理工學院和工科大學的數據進行分析,統(tǒng)計結果顯示,理工學院對于成本的控制水平要高于工科大學,但私立和公立院校之間的差別并不明顯[9];Cummings等(2008)使用學生和項目產出指標為依據,對英國高等院校經營績效進行了全面評價[10];Bevc和Ursic(2008)從政府支出、私人支出和研發(fā)支出三方面的分析了高等教育階段投資、公平效率之間的關聯(lián)[11];Tochkov等(2012)在對保加利亞大學發(fā)展效率進行評價時,提出高等院校效率的本質,是將教育機構看作是一個生產系統(tǒng),它們基于特定的投入成本生成各類教育產出,大學雇傭勞動力并使用資本,通過教育學生與科學研究活動輸出知識[12]。
在過去的30年間,學者們嘗試了很多方法用以解決高等教育機構的發(fā)展效率評價問題。最終,作為非參數方法的典型代表,數據包絡分析(DEA)逐步得到重視[13]。例如,Tajnikar和Debevec(2008)將專職教師數、專職行政管理人員數、固定資產價值作為投入指標,使用在校生數和畢業(yè)生數作為產出指標,對斯洛文尼亞的高等院校發(fā)展效率進行了系統(tǒng)評價[14];王巍等(2013)對黑龍江省9所高等院校進行實證分析,應用CCR和BCC兩種DEA模型,測算同質高等院校投入產出的規(guī)模效率,找到非規(guī)模有效單元的改進方向[15];趙祥和胡支軍(2009)利用DEA模型對貴州省高等教育資源配置的有效值、投入冗余率和產出不足率進行計算,認為應當通過整合教育資源、加大投入、轉變政府職能三個方面提升貴州省高等教育辦學水平[16]。
除此之外,高等教育評價單元也不再僅限于一個國家內部諸多高校之間的橫向比較,而是逐步擴展到地區(qū)層面。例如,Agasisti和Johnes(2009)使用數據包絡分析計算意大利和英國高等教育機構的技術效率,研究結果顯示,相對于兩個國家的生產前沿面,其國內高等教育機構的效率水平均存在顯著差異,且這一現象在英國更為明顯[17];趙鎮(zhèn)(2009)利用DEA方法及模型,對黑龍江省高等教育科技源配置狀況進行了相對有效性評價與比較分析,以推動各地區(qū)高等教育資源優(yōu)化配置[18];傅毓維和邵爭艷(2006)利用DEA方法及模型,對我國31個省區(qū)高等教育資源配置狀況進行了相對有效性評價與比較分析[19];徐健和汪旭輝(2009)運用DEA模型對我國31個地區(qū)的高等教育效率進行了綜合評價,研究結果表明:我國的高等教育效率整體不高,高等教育投入不足問題嚴重,高等教育投入資源的浪費現象嚴重,尤其應該加強科研經費管理,并控制行政教輔工勤人員的數量[20]。
在高等教育效率評價與分析領域,很少有文章針對政府公共事業(yè)支出中存在的諸多問題進行討論與反思。比較有代表性的成果是Agasisti(2011)在對歐洲國家高等教育的效率進行分析時,主要關注于政府公共部門在高等教育發(fā)展中的作用[3]。
(一)DEA模型的基本原理
將高等教育系統(tǒng)看作是一個多投入、多產出的復雜管理對象已經得到了學術界的普遍共識。作為非參數類方法的典型代表,數據包絡分析(DEA)將運籌學、管理科學和數理經濟學的相關理論進行交叉結合,以“相對有效”作為核心理念,實現了對于多投入多產出部門(稱為決策單元或評價單元,簡記為DMU)的效率評價[20]。DEA模型的基本數學表達方式(C2R模型)如公式(1)所示。其中Xt,Yt,表示第i個決策單元,在第t年的投入產出向量,θ為效率值。
(1)
本文針對高等教育階段政府財政性人力資本投資效率的研究,以中國省級行政區(qū)域的高等教育系統(tǒng)為基本決策單元。在效率測度方面,使用上述C2R模型中的效率值作為主要參考依據,描述各地區(qū)高等教育人力資本投資的綜合效率。此外,為了進一步明晰效率差異的成因,將綜合效率進一步拆解為純技術效率和規(guī)模效率,前者體現了各地區(qū)分配和使用財政性資金的能力水平,后者代表各地區(qū)投資規(guī)模與人力資本培育的最優(yōu)規(guī)模之間的匹配程度。
(二)指標選擇
構建投入產出指標體系,描述高等教育階段人力資本投資的運行狀態(tài),是效率評價的關鍵。在投入方面,現有研究中和資金有關的常見指標包括科研經費支出(總量和生均)、公共經費支出(總量和生均)、教育經費支出、教育經費占GDP比例等,但是上述指標,尤其是生均指標,主要以學生為投資對象進行篩選。在產出方面,學校數量、學生數量、研究成果數量、教職員工數量、畢業(yè)生收入、高等教育人口比率等類型的指標在相關研究中使用較為頻繁。
與以往研究中偏重學生、偏重高校的研究視角不同,對于高等教育機構中的教職人員而言,政府主導的財政性投資是保障其工作條件,改善其生活水平,提升其生活幸福感的主要資金來源。不難發(fā)現,在投入方面,針對這一群體的投資可以按照作用效果分為兩類。一類是直接供教職人員支配,用以改善其工作、生活待遇和條件的支出;另一類是通過投資其工作環(huán)境,間接提升教職人員工作便利性和滿意度的支出。在產出方面,現階段教職工的工作成果可以分為教學類成果和科研類成果兩大主要部分,而且教職工隊伍本身的發(fā)展狀態(tài)也能體現政府人力資本投資的產出水平。除此之外,效率分析過程中對于指標體系的構建,還需要綜合考慮測度的有效性、數據的可獲得性、不同時間段統(tǒng)計口徑的一致性、數據包括分析對于指標的基本要求等。
綜合上述分析,本文使用公共財政預算教育事業(yè)費工資福利支出(X1)、公共財政預算教育事業(yè)費對個人和家庭的補助支出(X2)、公共財政預算基本建設支出(X3)作為投入指標;使用各地區(qū)高等學校畢(結)業(yè)生數(Y1)、各地區(qū)普通高等學校(機構)教職工數(Y2)、各地區(qū)高等學校R&D人員全時當量(Y3)、各地區(qū)高等學校R&D課題數(Y4)作為產出指標。
(三)數據的來源
本文效率測算的數據主要源自《中國統(tǒng)計年鑒》《中國科技統(tǒng)計年鑒》和《中國教育經費統(tǒng)計年鑒》,考慮到統(tǒng)計指標類型與統(tǒng)計口徑的變化,為了保證數據的可比性,在時間上選擇2007年至2011年的統(tǒng)計數據進行效率測算。由于數據缺失,本文提及的省級行政區(qū)域不包含港澳臺地區(qū)。
使用DEAP和DEA Excel Solver軟件對31個省級區(qū)域中高等教育階段教職人員的人力資本投資效率進行評價,考察期內各地區(qū)的基本效率水平如表1所示。
從綜合效率角度考慮,在考察期內各地區(qū)效率均值為0.853。其中,DEA有效地區(qū)包括遼寧、浙江、廣西三地,說明這三個省份政府對于高等學校教職人員的投資受到了很好的成效,相對于其他省份一直處于最優(yōu)的運行狀態(tài);效率較高的地區(qū)(效率值大于0.900)包括河北、吉林、上海、福建、江西、河南、重慶、四川、云南、青海等10省區(qū);效率較低的地區(qū)(效率值小于0.600)的地區(qū)只有兩個,即西藏和新疆;其他地區(qū)處于中等效率水平。
進一步計算結果表明,考察期內各地區(qū)純技術效率均值為0.942,規(guī)模效率均值為0.908。一方面,DEA純技術有效的省份有14個,而DEA規(guī)模有效的省份只有4個。另一方面,在十個綜合效率較高地區(qū)中,僅福建、江西、云南三省規(guī)模效率水平高于純技術效率;在中等效率地區(qū)中,天津、山西、內蒙古、貴州、甘肅五省市的規(guī)模效率水平高于純技術效率;在低效率地區(qū)中,新疆規(guī)模效率水平高于純技術效率。與此同時,參照各地區(qū)效率水平的標準差,可以發(fā)現規(guī)模效率水平在區(qū)域間的差異性也明顯強于純技術效率。因此,相對于資金使用與配置方式,投資規(guī)模的不當對于各地區(qū)效率水平的影響更為顯著。
通過分析考察期內非DEA規(guī)模有效地區(qū)的規(guī)模效率變化趨勢,可以發(fā)現中國多數省份對于高等教育階段人力資本的投資處于規(guī)模效率遞減區(qū)間。這就進一步說明,相對于最優(yōu)的投資規(guī)模,多數省份處于投資過量的狀態(tài),其提升政府公共資金的使用效率的基本途徑,是減少盲目投資,建立健全投資效果評價機制。
表1 省級區(qū)域投資效率整體情況
將中國省級區(qū)域按照地理位置歸并為六個主要經濟區(qū)并比較其高等教育人力資本投資水平,結果如表2所示。各大經濟區(qū)依據綜合效率均值降序排列,依次為華東、中南、東北、華北、西南和西北。其中,除華北、西北外,其他地區(qū)純技術效率水平均高于規(guī)模效率水平。這就意味著,資金使用效率較高的地區(qū),其成功的關鍵要素是投資結構比例更為合理,對于資金的協(xié)調配置能力更強,即以“質”促發(fā)展;而資金使用效率較低的地區(qū),其效率水平的提升主要依靠增加投入規(guī)模,以“量”換發(fā)展。
進一步分析各大經濟區(qū)綜合效率水平的標準差并按照降序排列,依次為西南、西北、東北、華東、華北和中南。與效率均值的排序比較后不難發(fā)現,效率較低的地區(qū)內部人力資本投資效果的差異性反而更大。同時,多數大區(qū)內部省份間純技術效率的標準差要小于規(guī)模效率,即省份之間效率的差異主要是由于投資規(guī)模的不經濟程度決定的。
表2 各大經濟區(qū)效率水平
從時間維度考察我國政府對于高等教育機構中教職人員的投資效率,結果如表3所示??疾炱趦热珖?1個省級行政區(qū)域的投資綜合效率水平呈現先升后降的趨勢,而通過進一步比較純技術效率與規(guī)模效率變化趨勢,可以發(fā)現綜合效率的起伏與純技術效率的變化趨勢基本同步,即各地區(qū)在資金分配結構與資金使用能力方面的變化,是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與之對應,規(guī)模效率的變化較為頻繁,每兩個年度之間起伏交替出現。
表3 各時間段內整體效率水平
本文使用數據包括分析(DEA)對中國31個省級行政區(qū)域中高等教育階段政府面向教職人員的財政性投資效率進行了系統(tǒng)測度,研究結果可以從四個方面進行概括。
首先,投資效率高的省份并非必然是一般意義上的高等教育強省或經濟強省。以綜合效率水平為依據,廣西、云南、江西、青海四省在經濟發(fā)展水平、高等教育機構數量、學生數量、高等教育投資規(guī)模等方面均處于全國較低水平,但其投資效率值均超過了0.900。這種投資水平與投資效率的錯位趨勢應當引起主管部門的重視,對于已經具備較高投資基礎和投資總量的先進地區(qū),后續(xù)工作的重點應當關注于資金使用效率的提升。
其次,人力資本投資規(guī)模不當引發(fā)的效率問題較為突出,省份之間的差異較大。通過拆解效率指標,可以明顯發(fā)現規(guī)模效率的缺失是造成綜合效率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更進一步,我國多數省份的人力資本投資規(guī)模處于遞減區(qū)間,即過量投資明顯。這一方面表明很多省份高等教育投資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浪費或無效支出,另一方面提示高等教育管理者與決策者應當把資金使用的重點由總量決策逐步轉向到結構調整和落實效果評估等方面。
再次,投資效率落后地區(qū)的發(fā)展不均衡性更為明顯。以區(qū)域之間效率水平的標準差為依據,無論是31個省級地區(qū),還是6個經濟大區(qū)之間,均存在效率水平和效率差異趨勢的逆向分布特征。因此,相對于教育大省的投資優(yōu)化、結構調整、總量控制等問題,高等教育相對落后的省份或區(qū)域面臨的首要挑戰(zhàn)仍舊是教育投資及其管理水平的均衡發(fā)展。在此類地區(qū),政府的相關管理機構與教育主管部門應當著重解決落后地區(qū)之間資源配置程度和配置方式的協(xié)調發(fā)展,促進落后地區(qū)高等教育管理領域與先進地區(qū)的長期交流機制構建。
最后,對于教師群體的投入,應注重精神激勵與物質激勵的協(xié)調。管理學中需求層次理論和雙因素理論均強調,與物質相關的激勵手段往往只是人力資源管理中的保健因素,激發(fā)員工熱情的重點還應包括精神層面的強化。本文的研究成果也進一步驗證了這一觀點,很多薪酬福利較高、物質環(huán)境較為優(yōu)越的省份,其教職人員的工作績效無法與其待遇相匹配,而很多經濟落后地區(qū)卻能以較少投入換取較多產出。如果將不同區(qū)域間人才吸引力的差異考慮進來,那么依靠豐厚物質投入提升人力資本培育效果的做法就更值得反思。因此,加強高校教職工的人文關懷,注重其精神層面的訴求滿足,是提升人力資本投資效率的關鍵所在。
[1] 張貞齊,孫林巖.高等教育與人力資本開發(fā)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2(11):30-33.
[2] 柴大鵬,朱美峰.高等教育人力資本個人投資的成本收益分析[J].科技情報開發(fā)與經濟,2008,18(4):131-133.
[3] Agasisti Tommaso. Performances and Spending Efficiency in Higher Education: A European Comparison through Non-parametric Approaches[J].Education Economics,2011,19(2):199-224.
[4] 徐克哲.高等教育階段人力資本的個人投資成本與收益分析[J].當代經濟研究,2011(5):46-49.
[5] 周曉蒙.產業(yè)轉型視角下人力資本高等教育投資研究[J]. 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13(5):62-67.
[6] 潘發(fā)勤.人力資本理論與高等教育發(fā)展[J]. 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0(6):88-92.
[7] 丁曉峰,白彥琴. 高等教育投資中的人力資本外部收益性分析[J]. 現代管理科學,2014(12):118-120.
[8] 曲大成,杜會杰. 試論人力資本投資理論與我國高等教育[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7(4):93-96.
[9] 畢艷秋. 新疆高等教育人力資本投資于產業(yè)轉型升級的關系研究[J].經濟論壇,2014(12):70-76.
[10] Lu Y H, Chen K H. Appraising the Cost Efficiency of Higher Technolog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Taiwan Using the Metafrontier Cost-Function Model[J].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2013,54:627-663.
[11] Cummings Rhoda, Maddux C D, Richmond A. Curriculum-embedded Performance Assessment in Higher Education:Maximum Efficiency and Minimum Disruption[J].Assessment &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2008,33(6):599-605.
[12] Bevc Milena, Ursic S. Relations between funding, equity, and efficiency of higher education[J]. Education Economics,2008,16(3):229-244.
[13] Tochkov K, Nenovsky N, Tochkov K. University Efficiency and Public Funding for Higher Education in Bulgaria[J].Post-Communist Economies,2012,24(4):517-534.
[14] Jill Johnes. Measuring Efficiency: A Comparison of Multilevel Modelling and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in the Context of Higher Education[J]. Bulletin of Economic Research,2006,58(2):75-104.
[15] Tajnikar M, Debevec J. Funding System of Full-time Higher Education and Technical Efficiency:Case of the University of Ljubljana[J]. Education Economics,2008,16(3):289-303.
[16] 王巍,王志浩,劉宇新.高等教育投入產出的DEA規(guī)模效率研究[J].中國管理科學,2013,21(Z):726-730.
[17] 趙祥,胡支軍.DEA模型在高等教育資源配置評價中的應用——以貴州省為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29(10):15-17.
[18] Agasisti T, Johnes G. Beyond Frontiers: Comparing the Efficiency of Higher Education Decision-making Units across More than One Country[J]. Education Economics,2009,17(1):59-79.
[19] 趙鎮(zhèn).基于DEA的高等教育科技資源配置效率評價分析——以黑龍江省為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9,26(2):112-115.
[20] 傅毓維, 邵爭艷.基于DEA的區(qū)域高等教育資源配置效率評價[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6(7):191-193.
責任編輯:畢 曼
2016-08-15
王瑋(1986- ),男,吉林長春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勞動經濟學,人力資源開發(fā)與管理;房國忠(1964- ),男,吉林長春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勞動經濟學,人力資源開發(fā)與管理;徐錚(1986- ),男,天津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人力資源管理。
G640
A
1004-941(2016)05-017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