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瑩 荊波雯
1.山東省桓臺縣中醫(yī)醫(yī)院,256400 2.山東省桓臺縣人民醫(yī)院
?
中藥配合針刺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臨床療效觀察
孫 瑩1荊波雯2
1.山東省桓臺縣中醫(yī)醫(yī)院,256400 2.山東省桓臺縣人民醫(yī)院
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龍膽瀉肝湯;針刺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膚病,皰疹病毒常侵犯神經,引起該神經支配區(qū)域疼痛及皮膚皰疹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疼痛性疾病,而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帶狀皰疹嚴重的并發(fā)癥之一,其臨床發(fā)病率高,約有30%以上的帶狀皰疹患者留下后遺神經痛,其臨床癥狀嚴重,頑固難治,給患者造成極大的痛苦。近年來筆者采用中藥配合針刺治療PHN,取得較為滿意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60 例PHN患者均來自2015年1月—2015年12月山東省桓臺縣中醫(yī)醫(yī)院及山東省桓臺縣人民醫(yī)院門診,采用隨機數(shù)字法分為中藥配合針刺組(治療組)和單純口服藥物組(對照組),每組各30 例。治療組男13 例,女17 例;年齡19~76歲,平均54.1歲;病程2個月~1.2年,平均4.5個月。對照組男16 例,女14例;年齡20~78歲,平均56.5歲;病程2個月~1.0年,平均4.2個月。兩組患者在性別、發(fā)病年齡及病程方面,經統(tǒng)計學分析,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PHN診斷標準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1994 年發(fā)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確診。入選標準為:年齡≥18歲者;符合局部的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局部無明顯外傷史;在入選48 h內未服用其他治療本病的藥物。
排除標準:帶狀皰疹合并局部外傷、皮膚病、風濕病等其他疾病者;妊娠患者或者哺乳期婦女;由于智力或行為障礙,不能配合完成臨床觀察者;正在參加或治療前1 周內服用其他鎮(zhèn)痛藥物者;根據(jù)研究者的判斷,具有降低入組可能性或使入組復雜化的其他病變或情況,如工作環(huán)境經常變動、生活環(huán)境不穩(wěn)定等易造成失訪者。
中醫(yī)分型:氣滯血瘀、脾經濕熱、肝膽濕熱等證型,臨床尤以肝膽濕熱型為多見,本次60 例患者均為肝膽濕熱型。
治療組:①中藥選方以龍膽瀉肝湯加減。藥用:柴胡30 g,枳殼12 g,當歸12 g,黃芩12 g,車前子12 g,赤芍12 g,陳皮12 g,丹參20 g,延胡索15 g,郁金15 g,金銀花12 g,連翹12 g,焦山楂12 g,甘草10 g。正氣不足者加黃芪20 g;夜寐不安加合歡皮12 g,遠志12 g。水煎服,日1劑,分早晚2次服用。②針刺取穴:以“經絡辨證”取穴為原則,根據(jù)受累神經局部圍刺取穴,配合華佗夾脊穴及相關背俞穴。根據(jù)病灶分布,皰疹局部及周圍皮膚常規(guī)消毒,采用0.30 mm×20 mm華佗牌一次性針灸針,皰疹周邊與皮膚呈15°~30°斜刺進針,針間相距1~2 cm,針數(shù)根據(jù)皮損范圍大小而定,一般采用4 針將皰疹圍住,范圍較大者采用6針圍刺。華佗夾脊穴及背俞穴采用常規(guī)針刺,捻轉使之得氣,留針30 min,日1次。7 d為1個療程。第1個療程,中藥配合針刺聯(lián)合治療,中藥每日1 劑,針刺每日1 次;第2個療程,只采取針刺治療,每日1次。2個療程后評價療效。
對照組:口服復合維生素B,每日3次,每日2片;口服消炎痛,每日3次,每次2 mg。7 d為1個療程,連續(xù)應用2個療程后評價療效。
觀察方法:采用視覺模擬量表(VAS)評分,測量患者的疼痛程度。取10 cm長度的標尺(等分標記0~10,每1 cm代表1分,0分為無痛,10分為無法忍受的劇痛),讓患者在標尺上指出其疼痛程度的位置,醫(yī)生讀取分數(shù)并記錄。兩組均在首次治療前和末次治療后記錄VAS評分。
療效判定標準: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發(fā)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治愈: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癥狀完全消失,隨訪1 個月未見復發(fā)者;顯效: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癥狀基本消失;有效: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癥狀改善明顯;無效: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癥狀無明顯改善。
結果: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治療組和對照組PHN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由表1可見,與同組治療前比較,兩組治療后VAS評分均顯著降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提示治療組與對照組均可以顯著降低PHN患者VAS評分;兩組治療后VAS評分比較,治療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中藥配合針刺對PHN患者疼痛的改善優(yōu)于西藥治療。
兩組患者治療后療效比較見表2。
表2 治療組和對照組PHN患者療效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由表2可見,治療組總有效率優(yōu)于對照組(P<0.05)。
帶狀皰疹屬中醫(yī)學“蛇串瘡”“蜘蛛瘡”“纏腰火丹”等范疇。中醫(yī)學認為,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主要是由于疾病后期余邪未盡,火毒濕熱滯留肌膚、經絡,正氣不足而致氣血瘀滯,經絡不通,不通則痛。根據(jù)中醫(yī)學“久病必瘀、久病入絡”的理論,在治療上重在理氣活血、疏通經絡。筆者以龍膽瀉肝湯為基礎方,意在疏肝利膽、活血化瘀。方中柴胡、枳殼、陳皮疏肝,調暢氣機;黃芩、車前子清利肝膽濕熱;赤芍、丹參、延胡索、郁金活血化瘀、通絡止痛;金銀花、連翹清熱解毒;當歸、焦山楂、甘草滋陰和中。理氣與活血并用,共同起到宣疏經絡之氣、活血通絡止痛的作用。根據(jù)經絡辨證理論,采用局部圍刺配合華佗夾脊穴、背俞穴共同治療?!鹅`樞·官針》曰:“豹紋刺者,左右前后針之,中脈為故,以取經絡之血者,此心之應也?!本植繃淘从凇鹅`樞·官針》的“豹紋刺”,刺前部以消散向前延伸的兇猛毒邪之勁,刺后部以切斷毒邪生根,刺左右兩側是防止毒邪向兩側橫生,刺中央可散結鎮(zhèn)痛[2]。局部圍刺法具有扶正祛邪、疏通經絡、活血止痛等作用,能使針感直達病所,直搗病灶,有效阻斷邪氣的擴散[3],輔以夾脊穴及背俞穴,共同起到調節(jié)氣血、活血止痛的作用。因此,中藥配合針刺治療能明顯改善疼痛,提高治愈率,且療效明顯優(yōu)于西藥治療,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59-260.
[2]田海燕,胡佳,楊建葆.圍針合薄棉灸與西藥治療帶狀皰疹療效對照觀察[J].中國針灸,2001,31(3):221.
[3]傅鴻亮.圍刺、刺絡拔罐為主治療帶狀皰疹58例[J].上海針灸雜志,2004,23(6):20.
2016-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