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耀文
茶樹大多只在南方的氣候條件下生長,但秦嶺以南的連綿群山里偏偏有一大片中國最北端,也是海拔最高的茶葉產區(qū),而且在這個地區(qū)歷史上也出產著品質優(yōu)良的茯茶??捎捎谶@里山多山高山陡,交通不便,且地質災害頻繁,雖然氣候適宜,但嚴酷的自然條件讓秦嶺南部秦巴山區(qū)里的大部分縣域,依然戴著國家級或省級貧困的帽子。
這里的扶貧之路也就異常艱難。
從?2005?年開始,陜西咸陽涇渭茯茶有限公司的董事長紀曉明,帶領他的團隊,開始了聯(lián)手金融,發(fā)展自己,幫扶茶農,營造品牌,共同致富的茯茶開發(fā)之路。
我們和央視記者從2014年11月開始,歷經兩年的時間,三進茶山,走訪茶農,合作社,企業(yè),采訪相關人員,做了這期專訪,力求探尋一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扶貧之路。
采訪:董雨欣
記者:你告訴爺爺你叫啥名字?
小孩:董雨欣。
記者:你今年幾歲呀?
小孩:3歲。
記者:3歲怎么伸4個指頭?3歲是吧。
小孩:對。
記者:你是男孩女孩?
小孩:男孩。
記者:男孩?!
節(jié)目解說
今年的4月10號,太陽快要落山的時候,在陜西省西鄉(xiāng)縣江塝村的茶山上,伸出四個手指說自己三歲,還說自己是男孩的這個小娃娃,其實是個小姑娘,她叫董雨欣。因為是星期天,她不能去幼兒園,只好跟著爺爺奶奶把茶園當游樂園。
采訪:董雨欣
記者:你爸爸媽媽在哪兒呢?爸爸在哪兒呢?
小孩:廣州
記者:在廣州呢 在廣州干啥呢?
小孩:打工
記者: 打工 ?媽媽呢?
小孩:也去打工了
節(jié)目解說
小雨欣的爺爺奶奶在七年前將兩畝多水稻田改種成了茶樹。春茶產量低,大概要56000個牙尖才能制作出一斤綠茶,越早采下的賣得越貴,但春茶的采摘期太短暫,滿打滿算只有一個來月,年近花甲的爺爺奶奶又舍不得花錢請人幫忙,就只能自己起早貪黑了。
記者:今天一天都在山上嗎?
茶農:嗯 一天都在山上,瞌睡不瞌睡?餓了沒有?
記者:臉上看這曬得紅撲撲的。
茶農:爺爺問你 說話
節(jié)目解說
天快黑的時候,雨欣小姑娘跟著奶奶到本村的茶葉大戶董秀國家的收購點去賣茶葉。
采訪:陜西省西鄉(xiāng)縣峽口鎮(zhèn)江塝村村民——任明華
記者: 8.2公斤,這是公斤顯示嗎?
任明華:市斤。
記者:上午采了有這么多嗎?
任明華:有。
記者:上午也有這么多? 每天都能采這么多?
任明華:每天,帶著小孩子采, 她一會要哭一會要鬧, 就采不到好些。
記者:這是光下午的這個錢是吧?
任明華:嗯。
記者:上午那個錢拿了嗎?
任明華:拿了。
節(jié)目解說
賣掉八斤一兩新鮮的春茶葉子,拿到了137.7塊錢,這是小雨欣年近花甲的爺爺奶奶一下午的勞動成果,加上上午差不多的進項,這家人今天的現(xiàn)金收入在二百八十塊錢上下。
第二天上午,小雨欣一大早就被送去鎮(zhèn)上的幼兒園,董秀林老兩口采茶的速度也明顯快了很多。天氣一天天變暖,茶樹上的新鮮牙尖在快速長大,而對于喜歡綠茶的人來說,清明節(jié)前后的春茶,自古不變的行情是,牙尖越小越鮮嫩的,才是追捧的珍品。
采訪:陜西咸陽涇渭茯茶有限公司董事長——紀曉明
紀曉明:因為春季它經過了一個冬季的休眠,它剛剛萌發(fā)出來,氣溫比較低,所以它的內涵物更豐富一些。但是它因為光照比較少了,它的這個多酚類的含量,有些光合作用的物質少一些,但是它氨基酸類的物質含量是相對比較高的。春天的茶它這個芽頭,它的莖節(jié)都比較小,它長的相對是比較慢一點,因為它氣溫比較低一些。它長的就像這個芽,它就是莖節(jié)比較肥壯,莖節(jié)也比較短,它的持嫩性很好。
采訪:陜西省西鄉(xiāng)縣峽口鎮(zhèn)江塝村村民——董秀林
董秀林:這兩天價也不行了, 昨天才賣17塊。
記者:現(xiàn)在是一天往下降一個價。
董秀林:一天就差一兩塊呢。最開始摘仙毫的時候是五十,五十摘了兩天就下降到四十五,四十五賣了兩天三十幾, 三十一二,三十一二賣到二十幾, 昨天一家伙滑到十七塊嘍,今天要去看,就是個十五六塊了。
節(jié)目解說
下午三點,董秀林老兩口急匆匆趕回家,妻子忙著做午飯,老董則要趕緊去十公里之外的峽口鎮(zhèn)上接孫女。
董秀林:(兒子)他們在外頭工資也低, 也不行。他們跟人家訂了合同的,今年滿了明年就不干了嘛。 問題是人家廠里不管生活, 外頭要租房, 自己開伙。
記者:比采茶要掙得多嗎?相對。
董秀林:那可能是要比在家里一個月要稍好點點嘛!他房租費,買這買那的。
節(jié)目解說
依靠家里的茶園,董秀林一家日常的溫飽已經不成問題,但在過去的十來年里,為了給兩個兒子娶媳婦,他們已經被當地風氣影響下巨大的彩禮開支壓彎了腰,再加上按照新農村建設的統(tǒng)一規(guī)劃,在指定的的位置蓋了新房子,花銷又將近二十萬,董秀林家目前的經濟狀況,是經不起任何生活風雨的。那么,怎么幫助他們利用現(xiàn)有的條件,穩(wěn)定地增加些現(xiàn)金收入,就成為扶貧開發(fā)工作的一個努力方向了。
采訪:陜西咸陽涇渭茯茶有限公司董事長——紀曉明
紀曉明:我們現(xiàn)在整理了一套茶園農事活動的方法,就是讓他們在不同的季節(jié),怎么樣管理、怎么采摘、怎么種植、怎么加工,我們也對茶農做一些培訓。我們去年收購干毛茶已經到了八千多萬塊錢了。
采訪:陜西省西鄉(xiāng)縣峽口鎮(zhèn)江塝村村民——董秀林
記者:像你們家一年春茶和夏秋茶如果分開的話,各自能賣多少錢?
董秀林:一年也就是個,這個春茶要是賣也就是個四五千、三四千塊錢。它這個摘的時間短, 價要高些。 那個夏秋茶嘍,就是整黑毛茶那個茶, 價錢要低一些,但摘的時間長嘛。
記者: 要摘到什么時候?
董秀林: 要摘到就是陰歷的八月份他們就不收了。
節(jié)目解說
借助航拍設備,我們在高空可以看到,茶樹已經成為陜西省西鄉(xiāng)縣的主體作物,無論是山坡還是平壩,能種茶樹的地方幾乎都被利用上了。
采訪:陜西省西鄉(xiāng)縣白巖白巖村村民——趙從華
記者:我看這個茶樹這么小,這個種了幾年了?
趙從華:有三年吧。
記者:那要像你身后那個大的,那要幾年?
趙從華:那個也就是十年了吧
記者:你們家一年下來在這個茶上,大概能收入多少錢?
潘國杰:我們算少的,就是個幾千塊錢。
記者:你們家有多少畝茶?
潘國杰:反正,也說不準,就一點。
趙從華:也就是個兩畝多一點吧。
節(jié)目解說
趙從華潘國杰夫妻倆文化都不高,家里有病重的老人和正在讀書的孩子,在村里一直屬于光景不好的人家。
采訪:陜西省西鄉(xiāng)縣白巖白巖村村民——趙從華
記者:去年賣茶賣了多少錢?
趙叢華:賣了有三千多一點吧。
記者:三千多一點, 那你知道人家賣的比較好的大戶人家能賣多少?
趙叢華:那個就是有一萬多一點呢。
節(jié)目解說
趙從華家沒有更多的茶葉可采,而與趙從華家只有一路之隔的趙大勝家,在今年短暫的春茶采摘季節(jié)里,面臨的緊迫問題卻是勞力太少。我們看到,他們家八年前栽種的茶樹,新芽嫩葉長勢十分喜人,但整個茶園就只看得到趙大勝和老伴潘冀珍遲緩的身影。
采訪:陜西省西鄉(xiāng)縣白巖白巖村村民——趙大勝
記者:以前種什么?
趙大勝:以前這都是田,都是栽秧的田。
記者:種水稻的?
趙大勝:噢!最后了那壩上全部都是栽的茶,現(xiàn)在就是茶賣了,用那個錢去買吃的。
記者:買糧食?
趙大勝:哎!買糧食。
記者:你一個人能采多少?
趙大勝:就是個兩三斤,她(潘冀珍)能采三四斤。
節(jié)目解說
趙大勝和潘冀珍老兩口,家庭境況在目前的中國鄉(xiāng)村很有代表性。依靠著自己的手藝,趙大勝大半輩子以做棺材賺錢,養(yǎng)育了一兒兩女。女兒出嫁他鄉(xiāng),兒子雖在同一個村民小組但已經另立門戶,也有自己的小家需要照看。
臨近中午11點了,老兩口才匆匆趕回家弄點吃的,這既是這天的早飯,也是午飯。
攤晾在屋里的這一小堆茶葉,就是他們一上午的勞動成果。
采訪:陜西省西鄉(xiāng)縣白巖白巖村村民——趙大勝
記者:面皮,自己做的還是買的?
趙大勝:買的。
記者:這個現(xiàn)在家里做不了嗎?
趙大勝:做的了,懶得費神嘛, 麻煩。這個吃了,三撥兩下吃了就又去摘茶。
記者:像現(xiàn)在你們要買回來的話要多少錢一斤?
趙大勝:你像你到街上去吃一碗,他有調料兩塊五。這里超市里買的,他是從西鄉(xiāng)城里進上來的,可能是兩塊,他那個調料要香一些。
記者:那為什么不用他那個調料呢?
趙大生勝:他的調料要多五毛錢。
節(jié)目解說
因為跟我們聊天,耽誤了趙大勝老人吃午飯的速度,他的老伴已經等不及,自己先急火火地趕去茶園了。
吃罷午飯,趙大勝老人還得咽下好幾種治療風濕病的藥物。因為這個病,他從去年開始就已經不能再靠木工活掙錢。
采訪:陜西省西鄉(xiāng)縣白巖白巖村村民——趙大勝
趙大勝:痛呢!那一向它一下腫的這么粗,我到街上去,他弄那么長的個針一下錐進去,像今天這個時候錐的,到明天這個時候到他那里去,又去取。
節(jié)目解說
盡管腿上得了風濕病,已經72歲的趙大勝也還得趕緊去自己家的茶園里采摘那些能在當天換回現(xiàn)錢的新芽和綠葉。這條板凳,是他坐著采茶時用的。
采訪:陜西省西鄉(xiāng)縣白巖白巖村村民——趙大勝
趙大勝:去年我們將賣了三千來塊錢。
記者:全年下來?
趙大勝:全年嘛!
記者:在你們這個村是算多的還是少的?
趙大勝:我們這是最少最少的了。你像底下他們那有錢的人吧,那都是請人摘,那個也劃得來。像賣十塊,一家五塊,給他分五塊,你個人落五塊,就是搶時間?,F(xiàn)在人家有的人家都是一萬多、兩萬呢。
采訪:陜西咸陽涇渭茯茶有限公司董事長——紀曉明
記者:兩個老人的話,大概有兩畝茶園,這么一年下來賣春天的綠茶,加上后面的夏秋茶,大概收入能有多少?
紀曉明:有兩畝多地的話,就是他可以獲得至少是五、六千以上的收入。平均的水平應該比這個還要多,大概在六、七千到七、八千之間,我們這個地方的脫貧目標是年收入2900多塊錢,其他收入都不管,如果他種一畝茶,他不管有什么難處,他脫貧就可以沒問題了。
節(jié)目解說
今年52歲的紀曉明,1984年畢業(yè)于安徽農學院的茶學系,后來一直在陜西從事茶葉收購和銷售工作,1995年就擔任了陜西茶葉公司的經理。三十多年專注于茶葉,讓他這個行業(yè)里有名的茶人,對陜西當地茶葉的優(yōu)勢和劣勢有了長期而深入的觀察研究。
采訪:陜西咸陽涇渭茯茶有限公司董事長——紀曉明
紀曉明:陜西是中國一個古老的茶區(qū),而外界的加工技術傳進來比較多,加工的手段比較亂,一家一戶相對生產比較分散,過去我們陜西人就是做陜青、做毛尖,做正常的曬青茶。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后,就是大量的外邊的技術都傳進來了。截止目前陜西就綠茶來講都還沒有找到一個很好的產品和品牌的大的出路和一致的加工方法。也就是說它缺乏一個可操作的普遍被接受的標準。
節(jié)目解說
“可以三日無糧,但不可一日無茶”,這是中國乃至世界上多數以肉食為主民族的基本生活要求。茶樹大多只在南方的氣候條件下生長,但秦嶺以南的連綿群山里偏偏有一大片中國最北端也是海拔最高的茶葉產區(qū),陜西的涇陽地區(qū)歷史上也出產著品質優(yōu)良的茯茶。新中國成立不久,計劃經濟的一紙行政命令叫停了茯茶在陜西的生產,但為了給陜南地區(qū)長期以來都被丟棄的夏茶和秋茶找到一條出路,從2005年開始,紀曉明率領團隊專注于陜西茯茶的傳統(tǒng)技藝恢復和研發(fā),并在陜南的西鄉(xiāng)縣建起了第一個具有示范性質的綠色茶葉種植基地。
采訪:陜西咸陽涇渭茯茶有限公司董事長——紀曉明
紀曉明:這個陜南的茶葉為什么比較好呢?就是因為它海拔比較高、相對來講氣溫比較低,但是正因為海拔比較高,氣溫比較低,植物生長條件比較差,所以這個地方種糧食、種什么都不是太行。所以農民在這個地方的收入是很難取得的。
采訪:陜西省扶貧開發(fā)辦公室主任——張榮殊
張榮殊:它受的限制多,它是國家南水北調中線方案的水源涵養(yǎng)地,好多項目要進來,門檻很高,所以投資有限,限制太多。
節(jié)目解說
山多山高山陡,交通不便,并且地質災害頻繁,雖然氣候適宜,但嚴酷的自然條件讓秦嶺南部秦巴山區(qū)里的大部分縣,現(xiàn)在依然戴著國家級或者省級貧困的帽子。努力為改變這個現(xiàn)狀做點什么,便成為茶人紀曉明這些年奮斗的方向之一。從2005年選擇茶葉基地開始,十來年了,連他自己也記不清在秦巴山里爬過多少山頭,下過多少深溝了。
陜西咸陽涇渭茯茶有限公司董事長紀曉明與茶農交流
紀曉明:但是咱這個茶今年凍害問題不大?
茶農:凍害不要緊,就是風口上有一點。
紀曉明:上面有問題吧?
茶農:上面問題不大。 就是刮北風的時候就像這, 像這面,就像這種風口上就嚴重了。
紀曉明:對,凍害的部分把它回頭把它修剪一下。咱要想比別人采的更早、咱的產量更高,靠這些東西贏得市場咱沒有優(yōu)勢,也不可能。咱的優(yōu)勢是啥呢?咱的內質好,咱的品質好,咱的食品安全這個狀況好。那么把這種優(yōu)勢,把這種種植方式一定要咱先把它表現(xiàn)出來,然后把它傳遞給周圍的茶農。
節(jié)目解說
情感上惦記著貧困的鄉(xiāng)親們,戰(zhàn)略上有自己企業(yè)經營的理念,已經付諸的投資和勞動也已結出實實在在的果實,并且能預測出未來的基本方向和格局,是涇渭茯茶產業(yè)在當下給我們的基本印象。我們同時看到,涇渭茯茶在陜西西鄉(xiāng)縣高川鎮(zhèn)和白巖鎮(zhèn)占地兩千多畝的兩個茶葉基地,多數細節(jié)已經展現(xiàn)出示范作用。
采訪:陜西咸陽涇渭茯茶有限公司董事長——紀曉明
紀曉明:我們剛開始搞收黑毛茶之前,就是到了夏天以后的茶園里邊,草就會很茂盛,草基本上把茶園都能蓋著,基本上管護就是很粗放了。那么現(xiàn)在我們收了黑毛茶以后,他整個全年茶園的管理就會做的更好一些了,因為你如果不采摘,也不修剪,也不除草,對茶園的長勢會影響很大的。
節(jié)目解說
由于陜南地區(qū)潮濕的氣候無法與茯茶獨特的加工工藝契合,涇渭茯茶的生產車間只得被迫遠離原料產地,建在了陜西咸陽市。從最初只有一個規(guī)格的產品,到現(xiàn)在三十多個產品類別,在完整保留傳統(tǒng)手工筑制茶磚工藝的基礎上,涇渭茯茶的生產流程目前已經實現(xiàn)了多個環(huán)節(jié)的自動化和半自動化處理,先進的技術,嚴格的標準,都保障從這里生產出的每一塊茯茶茶磚,具有穩(wěn)定的品質和口味,大多數產品的價格則定位在老百姓喝得起的茶。
采訪:陜西咸陽涇渭茯茶有限公司董事長——紀曉明
紀曉明:茯磚茶的加工技術是比較難,但茯磚茶整個的加工過程,使茶葉本身的品質是可以得到大幅提升的。所以我們可以獲得比較多的收益,農民也可以獲得比較多的收益。
節(jié)目解說
中國所有種類的發(fā)酵茶里,只有茯茶能借助工藝控制生長出一種獨特的真菌——冠突散囊菌,茶葉界將這個菌種稱為金花。燦爛的金花在代謝過程中可以有效增加茶葉中維生素、氨基酸和茶多糖等成分的含量,茯茶也因此在中國的茶葉產品里一直占據著無可替代的位置。
采訪:陜西咸陽涇渭茯茶有限公司董事長——紀曉明
紀曉明:我們的成品茶的銷售價格在全國來講,我們比它平均價格比其他地區(qū)至少高出一倍,市場仍然接受的非常好。 那么我們給茶農的價格,其實也比其他地方也要高的,平均價格也差不多要高出一倍。當然, 它產量低,它的收入不見得比其他地方高多少,用它的品質來彌補它產量上的不足,所以把它的劣勢就可以覆蓋掉。
節(jié)目解說
2015年九月下旬,我們在陜西咸陽市的涇渭茯茶廠看到,來自陜西漢中和安康地區(qū)的十幾輛大型貨車,都滿載著茯茶生產需要的黑毛茶原料。
采訪:陜西省西鄉(xiāng)縣綠珠茶業(yè)公司總經理——龔彩霞
記者:自己茶園有多少
龔彩霞:確切說加農戶的有3000多畝。我們2009年的時候,跟涇渭茯茶合作的時候,那一年是總共收了是428噸。
采訪:陜西省西鄉(xiāng)縣飛鳳嶺茶葉合作社經理——周勤家
周勤家:我們是飛鳳嶺專業(yè)合作社,茶葉公司。
記者:這次來了幾車貨?
周勤家:兩車。那,這兩車。
記者:兩車多少噸?
周勤家:下來就是個20多噸。
記者:您這個合作社里面,輻射大概多少農戶?
周勤家:我們有3個合作社,這3個合作社,一個是87戶,有一個是57戶,有一個是127戶。
采訪:陜西省紫陽縣向陽茶廠企業(yè)法人——黃定繁
記者:全縣你們要收的這個毛茶,要輻射多大的茶葉面積?
黃定繁:這個就是三萬多畝吧。
記者:一年下來總共能收多少噸?
黃定繁:就是兩百多噸。
采訪:陜西咸陽涇渭茯茶有限公司董事長——紀曉明
紀曉明:最重要的讓有一定勞動能力的人、讓有一定資源的人,能夠不用施舍、不用你照顧,心安理得地把我的勞動換成了財富,這個可能也是最大的一種尊重。
節(jié)目解說
用秦嶺以南陜西漢中、安康地區(qū)長期浪費掉的夏秋季茶葉,制作高品質的茯茶茶磚,既為陜南山區(qū)品質獨特的茶葉尋找到了大的出路,還能讓消費者喝到實惠又放心的好茶,更能確保貧困地區(qū)的茶農在勞動里有尊嚴地獲得長期穩(wěn)定的收入,陜西咸陽的涇渭茯茶廠,從2005年初創(chuàng)時時期就堅守著這個共贏互惠、扶貧幫困的理念。如今,十多年過去了,近百家不同規(guī)模的茯茶生產廠家也因為市場行情的逐年利好而在陜西省生長起來。在涇渭茯茶的原料庫房里我們看到,全部來自陜西漢中和安康山區(qū)的的黑毛茶原料堆出了一座座小山。技術人員介紹說,新入庫的黑毛茶,要在溫度濕度都嚴格控制的條件下至少渥堆三年,以完成自然發(fā)酵和諸多有機元素的轉化,之后才能成為茯茶茶磚制作時的拼配原料。
那么,這些黑毛茶在陜南的大山里又是怎么生產出來的呢?
采訪:陜西省西鄉(xiāng)縣茶鎮(zhèn)漁豐村茶場——柯長功
記者:就是這個就算是毛茶?
柯長功:毛茶,這個沒發(fā)酵好嘛,沒晾曬好。
記者:還沒晾曬好呢,這還需要晾曬多長時間?
柯長功:還要晾曬10個小時,就干了。
記者:它要出一個什么樣的味呢?
柯長功:就是個醬菜氣息,就是醬肉氣息。
記者:現(xiàn)在有一點茶香。
節(jié)目解說
柯長功有四十多年種茶做茶的經歷,在2008年開始為咸陽的涇渭茯茶廠提供黑毛茶,他說,如果只做短短一季的春茶,大部分底子薄的家庭,在經濟上確實很難有大的收益,現(xiàn)在能把周期長產量也很大的夏秋茶都變成現(xiàn)金,一個家庭一年里多掙一倍的錢是沒有問題的。
采訪:陜西省西鄉(xiāng)縣茶鎮(zhèn)漁豐村茶場——柯長功
記者:過去在沒有做茯茶的時候,夏秋茶干什么了?
柯長功:沒人要那個東西他就沒人收嘛,那就絞了,浪費了。
記者:你現(xiàn)在雇的茶工都是你們當地人嗎?
柯長功:從鎮(zhèn)巴縣請過來的。
記者:住在你們家?
柯長功:住在這里,啥都給他管上。
記者:管吃管住。
柯長功: 這些人都是培養(yǎng)出來的,他們這幾個。
記者:都是經過你培養(yǎng)的?
柯長功: 哦,培養(yǎng)的,不是說隨便來個人,隨便讓他掌握機器掌握不了。
記者:那現(xiàn)在是這幾年你們都是固定著他們嗎?
柯長功:固定的他們,所以都是長期的用著呢,你一說人家就來了,(茶)長起來了 你打電話他就來了。
節(jié)目解說
柯長功有兩個兒子,小兒子在外地工作,大兒子雖然在身邊,但每天都忙著村民小組長的繁雜事務,所以,已經67歲的老柯依然還在親自管理著自己家三百多畝的茶園和茶廠。
采訪:陜西省西鄉(xiāng)縣茶鎮(zhèn)漁豐村茶場——柯長功
記者:那么現(xiàn)在像一個采茶工人在你這兒,一天能掙到多少錢?
柯長功:一天就是個一百六十多塊錢。
記者:一個人?
柯長功:一個人。
記者:要從你這兒拿走現(xiàn)金?
柯長功:拿現(xiàn)金嘛,它這個是按斤頭計算的。你采得多了錢就多。
節(jié)目解說
像我們在陜南地區(qū)見過的所有茶葉收購和加工大戶差不多,柯長功的茶廠里,也是加工設備齊全??麻L功說,現(xiàn)在把水稻田和玉米地改種茶葉的人家越來越多,他們家正在籌劃蓋更大的廠房,還要增加些機器設備。
采訪:陜西省西鄉(xiāng)縣茶鎮(zhèn)漁豐村茶場——柯長功
柯長功:這個是殺青,這個就是搞這個揉捻。這道工序就是渥堆、發(fā)酵、發(fā)酵要在24個小時。
記者:這24小時發(fā)酵完了是不就……
柯長功:晾曬。
節(jié)目解說
柯長功告訴記者,黑毛茶加工階段的工藝看起來簡單,但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不敢偷懶,不然就會影響產品質量。自己家負責著周邊上百戶人家的茶葉收購加工,一旦出了質量問題,不僅自己掙不到錢,也影響大家的收入。
采訪:陜西省西鄉(xiāng)縣茶鎮(zhèn)漁豐村茶場——柯長功
記者:從山上那個青葉到最后往茶廠運的時候,大概一百斤能損失多少?
柯長功:100斤就是在30斤左右。
記者:100斤青葉茶能出30斤干毛茶。
柯長功:干茶。
記者:干的?
柯長功:嗯,干毛茶。曬干了以后這個就是,這個程序,這就可以賣到公司了,這個風化好了。
記者:一季度都要運一次嘛?
柯長功:一季度要運一次。
記者:這是不是又該運了?你做多少他們就能收多少嗎?
柯長功:做多少他要多少。
記者:從你這一個廠房里面要出去多少噸?
柯長功:一個廠房里頭,我這個廠房要出去40來噸。
記者:就一個夏秋季下來。
柯長功:哦,秋季下來。
記者:光毛茶?
柯長功:毛茶。
采訪:陜西咸陽涇渭茯茶有限公司董事長——紀曉明
這個黑毛茶加工也相對比較簡單,茶農他就自己可以加工,而且可以根據他的時間自由度來調節(jié)。它還不像綠茶,你采回來必須連夜都要把它做出來。這個它當然也需要做,但是不會像綠茶那么緊迫,它可以時間整個加工周期也可以長一點。拿回來以后也可以攤晾一段時間,積攢的稍微多一點我一次把它加工,加工也變得更容易一些。
節(jié)目解說
去年(2015年)九月中旬,我們在陜西省西鄉(xiāng)縣的茶山上拍攝到這樣的場景,茶葉種植大戶是以這樣的豪邁收獲秋茶的。而家里只有幾畝茶園的農戶,基本還是在用最傳統(tǒng)的采摘辦法。
采訪:陜西省西鄉(xiāng)縣峽口鎮(zhèn)白巖村村民——潘冀珍
記者:這一天能采多少斤???
潘冀珍:好摘了嘛摘得到五十斤,不好摘了嘛,這就不知道了。
采訪:陜西咸陽涇渭茯茶有限公司董事長——紀曉明
紀曉明:我們這個茶有個什么好處呢?它可以從春到夏到秋這個時間段里邊,大多數時間他隨時可以采,而且他今天沒時間去采,可以,我明天去采,雖然茶樹會長老一點,價格可能會賣得低一點,但是產量又增加了,把這個錢還是能賺回來。而且他基本上可以不需要再到外邊找勞動力了,家里邊的老弱病殘,即便是勞動能力不強的人都可以把它解決的。因為我們采的標準比較低。只要你把時間花上去就行了,你就可以把它采回來。采回來以后你不管有多少,我們就全部可以。你不用再考慮任何這個銷售問題了。
采訪:陜西省西鄉(xiāng)縣峽口鎮(zhèn)江塝村村民——董秀國
董秀國:一畝茶相當于你種糧食,相當于你三番,你打一畝田的糧食,收入一千塊錢,它就可以給你增加兩千塊錢,一畝田最起碼三千多塊錢,經濟效益。
記者:它是有現(xiàn)金的。那現(xiàn)在就是整個你們家,你現(xiàn)在是自己種了多少?
董秀國:基本上我們都沒有管茶園,我們把茶園租給別人了,租給我們跟前人他們做。他們采來我們收他們茶葉。
記者:你們光管加工?
董秀國:光管加工。
節(jié)目解說
把自己家的茶園包租給別人去管護的董秀國今年56歲,在村里經營著一個茶葉加工廠。江塝村五百多戶人家,這些年多數農戶在涇渭茯茶廠大量收購夏秋季茶葉的經濟利益驅動下,陸續(xù)把農田改成茶園,村里的茶園已經發(fā)展到上萬畝,光茶廠都有二十來家了。董秀國的茶廠是開辦的比較早的,現(xiàn)在,一年從初春到深秋,要收購加工全村五分之一家庭送來的新鮮茶葉。
采訪:陜西省西鄉(xiāng)縣峽口鎮(zhèn)江塝村村民——王歡
茶農:我等于是74塊。
王歡:剛好啊,那就清了嘛,清了。你的21啊。
記者:我剛剛看你這個,他們三個人送來的東西,為什么倒在不同的地方呢?
王歡:質量不一樣,所以倒在不同的地方,產品的質量,這邊是好一點的。
采訪:陜西咸陽涇渭茯茶有限公司董事長——紀曉明
紀曉明:因為對農民來講,什么是他的最大問題?銷售是他最大問題。怎么樣把他產出來的東西變成錢,是他最大的問題。你比方我們過去他只能產出點綠茶,看起來這個茶很值錢,但它很苦悶。因為采的時候只有幾天的時間,他來不及采。他去找人,他很難找,因為那個時候大家都很忙。
節(jié)目解說
在涇渭茯茶發(fā)展的初期,董秀國就意識到了商機,2007年,他跟朋友借錢再加信用社貸款,投入50萬元添置了機器設備。他家的茶廠雇傭著五到十名工人,在業(yè)務最繁忙的時候,一二十個工人要幾班倒才忙得過來。
采訪:陜西省西鄉(xiāng)縣峽口鎮(zhèn)江塝村村民——董秀國
記者:那這幾年做茯茶以后,收入最高是哪一年?
董秀國:就從2007年開始做,每年都在增長。去年,今年都掙的很好。
記者:2014年全部下來掙多少錢?
董秀國:全部下來除了工人的工資,各方面開支開完,我們家里有凈落有二十來萬。
節(jié)目解說
董秀國有四個女兒,唯一的兒子在家里排行老末。他沒有體味過餓肚子的滋味,更難以想象父親十幾歲還沒有鞋子穿的尷尬,但在家風的熏陶下,家里的活計也樣樣都拿得起。去年九月份我們拍攝的時候,董秀國的兒媳王歡都已經過了預產期好幾天,照樣還在忙里忙外。
采訪:陜西省西鄉(xiāng)縣峽口鎮(zhèn)江塝村村民——董秀國
記者:你覺得像在你們這個地區(qū)生活,要想過上好日子,一個人家,起碼應該怎么做?
董秀國:要勤勞才能致富、才有好的效益、才有好的生活。
節(jié)目解說
53歲的魏元俊年輕的時候是給別人蓋房子的木工,貧窮的爹娘也沒有留下一分錢財富。但就是依靠著這片茶山,現(xiàn)在已經是陜西省西鄉(xiāng)縣有些聲望的富裕農民了。
采訪:陜西省西鄉(xiāng)縣沙河鎮(zhèn)苦竹壩村村民——魏元俊
魏元?。?996年以前都窮。
記者:那最窮時窮成什么樣?
魏元俊:1985年我們剛好跟我父母親分家以后,沒得房住,生活都困難,隊上還有800塊錢的往來帳,那是最窮 最惱火的時候。
記者:當時的800塊錢,你如果要是像你正常那樣還的話,你得多少年還得清?
魏元俊:當初那個800塊錢,正常還,那時一年能還到最多能還上150塊錢,
節(jié)目解說
1996年,經過反復掂量,一身木匠手藝的魏元俊大著膽子承包了村集體倒閉的茶廠。那時,主要是做綠茶的種植和加工。
采訪:陜西省西鄉(xiāng)縣沙河鎮(zhèn)苦竹壩村村民——魏元俊
記者:在你目前的管轄范圍有多少畝?
魏元?。河袃砂僖皇畮桩€。
記者:兩百一十幾畝是用多長時間發(fā)展起來的?
魏元俊:這個是原先人家村上的企業(yè)破產了以后,我們剛開始承包,最后企業(yè)改制,賣給我們了,變賣,我們就買了的,是后來一步一步地發(fā)展起來的。
節(jié)目解說
2006年,陜西咸陽的涇渭茯茶廠在西鄉(xiāng)縣不僅建立了茶葉生產基地,還傳出消息,大量收購茶農們過去都任憑爛在地里的夏茶和秋茶。2007年,魏元俊抓住機會,主動與涇渭茯茶廠展開全面合作。
采訪:陜西省西鄉(xiāng)縣沙河鎮(zhèn)苦竹壩村村民——魏元俊
魏元俊:通過他們那個茯茶廠辦起來以后 ,我們一年等于又多增加了一個項目,2015年之前,一年能多增加七八萬到十萬塊錢。
節(jié)目解說
過去,在陜南地區(qū),秋天的茶山是寂靜的,但是現(xiàn)在,秋季以及之前的盛夏季節(jié),采茶、炒茶、打包、運輸,只要不下雨,茶農們都忙得不亦樂乎,陜西省各級政府投入了很大精力扶持的茯茶產業(yè),已經與這里貧困茶農們的致富夢想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了。
采訪:陜西省西鄉(xiāng)縣沙河鎮(zhèn)苦竹壩村村民——魏元俊
魏元?。鹤鼍G茶,只要是成型 起條就行了,但做這個茯茶,也要叫它起條,要卷攏起,他們講的叫泥鰍條才要。它那個根據茶老嫩來定時間,只要做綠茶的,20分鐘,30分鐘,40分鐘都可以,根據茶粗細老嫩來定,但這個不低于半個小時,像現(xiàn)在這個茶老,半個小時我估計還不得行。
魏元?。何覀冎荒茏雒?。我們粗加工做毛茶,做出來以后送到他們公司里,他們要庫存三年,他才再加工。送到你們的,你們要是北京能喝到這個茶的話,最起碼三至四年了。
節(jié)目解說
像魏元俊這樣的茶葉種植和加工大戶生產出的黑毛茶,全部都銷售給了陜西咸陽的涇渭茯茶廠。這滿滿一卡車的黑毛茶,才只是他們家的工廠一個半月的產量。
采訪:陜西省西鄉(xiāng)縣沙河鎮(zhèn)苦竹壩村村民——魏元俊
記者:這個貨大概有多少?
魏元?。贺浭?5噸。
記者:你在那邊稱過的是吧。
魏元俊:袋子基本上是標準的,我們自己心里有一點哈數,有15噸。
財務人員:你那個錢,已經到你帳上了,你查收一下,已經轉過了哦。
魏元俊:到了,到了哦。 到了, 239069.88元。
魏元?。核麄兊能虿瑁粋€是他們一年的需求量大。二一個是,像我們做這個量不愁賣,再一個是他們的資金,也是很穩(wěn)當的、我們很放心的。
節(jié)目解說
魏元俊只生育了一個兒子,雖然家里不缺錢,但兒子也像村子里的年輕人一樣,曾經跑出去打工看世界,吃過不少苦頭。后來經過權衡,兒子覺得家里的茶葉產業(yè)好像更有前途,所以三年前開始跟著父親認真學手藝了。
采訪:魏元俊的兒子——魏紅凱
記者:你從你父親身上看到的優(yōu)點是什么?
魏紅凱:就是我父親比較實在,特別能吃苦,也經歷了很多的磨難,一路走過來,所以說是很可靠。
節(jié)目解說
53歲的魏元俊去年八月底當上了爺爺,我們拍攝的時候,小孫子還沒有滿月。魏元俊說,兒子兒媳懂事孝順,老伴身體也很健康,這種一家人在一起其樂融融的日子,對于世代都是農民的他來說,是最踏實的了。
采訪:陜西咸陽涇渭茯茶有限公司董事長——紀曉明
紀曉明:作為供貨商和農民,因為他是要從我這兒拿錢的,換句話說,在以往來講他是個弱勢群體。實際上他是不被尊重的,他就要來求著你這個事才能弄成,我們不能這樣。任何一個人,包括我自己,我就要求我們所有的人,我們在對待茶農的時候,不管我們實際的地位有多么主動,但我們絕對不能讓他感到他是很被動的。
節(jié)目解說
據當年最早給涇渭茯茶這個小微企業(yè)發(fā)放第一筆貸款的長安銀行目前給出的會計數據看,2012年到2015年,涇渭茯茶用于購買茶葉原料及支付員工工資和各方勞務的費用就達到了10.9億元,四年累計銷售收入9.35億元,這些數據證明,一個茯茶產業(yè)鏈已經初步形成。
采訪:陜西省長安銀行董事長——毛亞社
毛亞社:涇渭茯茶他主要用的是我們陜南山區(qū)的茶樹,所有的葉子,不光是我們講的芽尖,可以說把我們茶樹的這些原材料吃干榨凈。它對于我們這些農村農民的要求又不是很高,所以我們覺得這個產業(yè),在我們扶貧,或者說現(xiàn)在叫做精準扶貧方面,我覺得作用是很大的。
采訪:陜西省扶貧開發(fā)辦公室主任——張榮殊
張榮殊:因為陜南以漢中安康為代表的茶葉面積很大 這是當地老百姓脫貧致富的一個重要產業(yè) 但是過去它主要是出春茶 夏茶 然后秋茶 全部就當成廢品 就沒人管了 就全部浪費掉了 這個茯茶產業(yè)的興起,它把這一塊廢品變成了產品、變成了商品,對茶農地區(qū)的貧困農民來講,他的收入,至少在過去的基礎上增加一倍,所以它這個行業(yè)應該是前景非常好,對脫貧致富,尤其是茶農影響很大,作用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