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利軍,董彥會
(河北省平泉縣第二醫(yī)院,河北 平泉 067500)
自擬祛毒湯治療肛腸科術后肛門瘙癢癥臨床研究
孫利軍,董彥會
(河北省平泉縣第二醫(yī)院,河北 平泉 067500)
目的:探討自擬“祛毒湯”治療肛腸科術后肛門瘙癢癥的療效。方法:將200例肛腸科術后肛門瘙癢癥患者按入院先后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100例,對照組給予外涂氧化鋅軟膏和口服西替利嗪,嚴重者加服氟哌噻噸美利曲辛片治療,治療組用自擬“祛毒湯”治療,對比兩組療效,隨訪6個月,對比復發(fā)率。結果:治療組1個療程治愈率99%優(yōu)于對照組的95%,隨訪期間治療組復發(fā)率2%低于對照組的5%,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自擬“祛毒湯”治療肛腸科術后肛門瘙癢癥可迅速緩解癥狀,減少復發(fā),療效確切。
肛腸科術后; 肛門瘙癢癥; 自擬祛毒湯
我院采用自擬“祛毒湯”治療200例肛腸科術后繼發(fā)肛門瘙癢癥患者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200例均為我院肛腸科2010年8月至2014年12月期間住院肛腸術后繼發(fā)肛門瘙癢癥患者,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100例。治療組:男54例,女46例;年齡18~69歲,其中:1~14歲11例,15~30歲21例,30~50歲35例,50~65歲28例,65歲以上5例,平均(40.1±18.4)歲;術后發(fā)病時間2~7d,平均(4.8±2.8)d,混合痔32例,肛周膿腫36例,肛瘺32例。對照組:男56例,女44例;年齡18~69歲,其中1~l4歲l3例,15~30歲2O例,30~50歲38例,50~65 歲25例,65歲以上4例,平均(39.8±18.6)歲;術后發(fā)病時間2~7d,平均(4.9±2.6)d,混合痔31例,肛周膿腫37例,肛瘺32例。均衡性檢驗顯示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手術方式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組間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1]:根據張燕生主編的《肛腸病手冊》關于肛門瘙癢癥診斷標準。肛門周圍頑固性發(fā)癢為主要癥狀,時輕時重;間歇或持續(xù)性發(fā)作,有時如蟲咬、蟲爬,有時有灼燒、蟻走的感覺,夜間明顯,嚴重影響睡眠。查體:局部皮膚變厚,皺襞肥大,久病后發(fā)生苔蘚樣變化,色素沉著或色素減退。
1.3 治療方法:術后切口每日換藥,注意衛(wèi)生,便后及時清洗肛門,保持肛周清潔干燥。對照組給予西醫(yī)療法:外涂氧化鋅軟膏和口服西替利嗪,嚴重者加服氟哌噻噸美利曲辛片。治療組用自擬“祛毒湯”治療,組方:明礬20g、苦參15g、黃柏15g、防風15g、芒硝20g、五倍子15g、蒼術15g、側柏葉15g、地榆15g、馬齒莧15g、川椒15g、川楝子15g、紅花15g,加2000mL水煎煮30min,濾取藥液備用,每日早晚溫水清洗肛門后,取藥液200mL加熱至40℃坐浴20min,2次/d;兩組均以10d為1個療程。1個療程結束后對未治愈患者延長療程至治愈,最多治療3個療程,治愈后隨訪6個月,觀察復發(fā)率。在治療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①判斷疾?。鹤屑毑轶w,排除原發(fā)性疾病所致。②控制“祛毒湯”外洗時的溫度:溫度不能過高,外用時用溫水,溫度在40℃左右為好,水溫太高易使局部皮膚變性,神經敏感性升高,高水溫患者雖洗時舒服,但洗后癥狀加重。③避免局部刺激,避免撓抓:因患者肛周瘙癢,常不自覺撓抓,向患者解釋實際撓抓并不止癢,只是撓抓引起疼痛,注意力發(fā)生改變,自覺癥狀減輕,而反復撓抓,可引起局部出血、糜爛、裂口、滲出、結痂,使肛門瘙癢進一步加重,此時應及時用“祛毒湯”外洗,通過藥物的作用來緩解癥狀。④清淡飲食:避免飲酒、濃茶、辣椒等刺激性食物及藥物,因辛辣之物,濕熱蘊結于中焦,下注肛周,阻于肛周皮膚,結而不散,肛門瘙癢加重。
1.4 療效標準:1個療程結束后評價療效:治愈:瘙癢癥狀及皮損完全消失;顯效:瘙癢癥狀基本消失,皮損改善;好轉:瘙癢癥狀基本消失,但需藥物維持;無效:癥狀、皮損無改善??傆行剩剑ㄖ斡龜担@效例數+好轉例數)/患者例數。
1.5 統(tǒng)計學方法:所得資料應用SPSS1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治療效果對比:治療組1個療程后總有效率99%優(yōu)于對照組的9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28,P<0.05)。具體數據見表1。
表1 中藥祛毒湯治療與單純西藥治療肛腸科術后肛門瘙癢癥療效比較(n)
2.2 復發(fā)率對比:3個療程內對照組98例治愈,治療組100例治愈,均獲得隨訪,期間治療組復發(fā)率2%,低于對照組的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24,P<0.05)。
肛門瘙癢癥是肛腸手術后常見的并發(fā)癥,它涉及皮膚病學、肛腸病學及微觀生物學等多學科,發(fā)病機制不明,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可能與其術中損傷肛周皮膚,刺激位于肛門皮膚淺層的游離神經末梢(即癢覺感受器),導致痛覺神經纖維異常興奮有關[2]。傳統(tǒng)西醫(yī)治療一般借助于H1受體拮抗劑,治療效果不佳,病情容易反復,治療棘手。中醫(yī)治療從清熱燥濕涼血,養(yǎng)血祛風止癢入手對其綜合治療。自擬“祛毒湯”中明礬味酸、澀、寒可解毒殺蟲,收澀止癢斂瘡生肌。近年來的研究證實明礬中含水硫酸鋁鉀,具有抗菌收斂作用,能促進滲出物吸收,具有解毒殺蟲,燥濕止癢,止血清熱的功效??鄥?,黃柏苦寒,可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祛風殺蟲止癢;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亦表明苦參中含有的苦參堿和氧化苦參堿對炎癥有抑制作用,能阻止肥大細胞釋放組胺,抑制變態(tài)反應發(fā)生;黃柏的小檗堿及黃柏堿具有較強的殺菌作用,且對皮膚真菌也有抑殺作用。防風味辛、甘,祛風力強,善走肌表,具有祛風解表,止癢止痛之功效,研究表明防風提取物能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對于肛門瘙癢效果佳。芒硝瀉熱通便,潤燥軟堅,清火消腫,外用具有消炎去腫之功效。五倍子具有澀腸止瀉,止血,收濕斂瘡,可治療外傷出血,癰腫瘡毒,皮膚濕爛。蒼術,側柏葉,地榆,馬齒莧具有消腫止痛,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散瘀消腫的作用。川椒,川楝子可溫中散寒、除濕止痛,有殺蟲解毒、止癢的功效。紅花具有活血化瘀,散濕去腫的功效。自擬“祛毒湯”突出清熱解毒斂瘡,祛風行氣止癢以治其本,且與坐浴方式給藥,藥物能直接作用于患部,利藥物吸收,且藥物的溫熱作用能夠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使肛門局部經絡疏通,氣血調和,促進病變恢復,達到標本兼治,預防復發(fā)的目的。
[1]張燕生,劉仍海.肛腸病手冊[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128.
[2]宋應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肛門瘙癢癥的臨床療效[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0,02(14):68~69.
1006-6233(2016)10-1739-03
A【doi】10.3969/j.issn.1006-6233.2016.1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