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玨琰
摘 要:應用題考驗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各種教學策略可以促進學生提高觀察能力,嚴謹審題,用各種形式的訓練可以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讓他們更好地解答應用題。教學中,筆者引導學生從嚴謹審題開始,結合實踐、思維訓練,讓數(shù)學變得很“簡單”的同時,還有效提升了課堂教學效率與效果。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應用題;策略
一、嚴謹審題,完美起步
教育家波利亞在《怎樣解題》中將“弄清問題”作為其中最基礎的步驟之一,要弄清問題就要了解題目中什么是未知的和已知的條件,有什么可以利用的條件等,也就是要讓學生圓滿地完成審題的過程。
在教授學生如何解答應用題的時候,我經(jīng)常會讓學生結合“看、說”來提高自己的觀察能力,從嚴謹審題開始,完美起步,更好地解答應用題。在小學數(shù)學中經(jīng)??梢娨恍﹫D文并茂的簡單應用題,我讓學生在審題的時候盡量避免被圖片的顏色、圖像等無關信息影響到,而要關注其中和數(shù)字有關的信息。在讀題的時候我讓學生大聲讀出題目的內容,然后找出其中的關鍵字,將它們劃出來,如“比小明少5只蘋果”這句句子中,就要將“少5”劃出來。不僅如此,還要將其中的數(shù)量關系用數(shù)字表示出來,如“小張有8只蘋果,比小明少5蘋果,小明有幾只蘋果?”這道題中雖然學生劃出了“少5”這樣的關鍵詞,但是還是有可能會做錯,他們還需要考慮清楚“少5”的到底是誰,是小明還是小張?如果沒有將其中的數(shù)量關系搞清楚的話,是很難順利地完成這道題目的。我讓學生在做題的時候更加專注要通過閱讀題目,把握其中的數(shù)量關系,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完成題目。
嚴謹審題是做好應用題的關鍵,失之毫厘,謬之千里,只有從題目本身入手才能夠更好地掌握題目的關鍵。通過誦讀題目,劃出關鍵詞,找出邏輯關系等方法才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嚴謹審題,完成應用題練習的第一步。
二、結合實踐,融會貫通
在教授學生解答應用題的時候,結合實踐,融會貫通是必不可少的,各種應用題其實就是生活實踐中遇到的事情。
低年級學生由于邏輯思維能力還不是很強,這個時候如果能夠和動手操作結合起來的話,可以化抽象為具體,更好地促進數(shù)學教學。我給每一個學生都分發(fā)了算籌,讓他們在搞不清題目邏輯關系的時候擺一擺,通過更加直觀的演示方法來進行操練。如在學習“除法”的時候,我給學生布置了一道應用題,說:“有9支鉛筆,平均分給3個學生,每一個人可以得到幾支鉛筆?”在做這道題的時候,有學生對如何能夠將“平均”用式子表示出來表示不解,這時候我便讓他們拿出算籌來擺放一下,分三處分配9根算籌,看看怎么分算籌的數(shù)量三處都相等。為了讓他們更好地理解“平均”,我又將題目進行了延伸,問:“如果平均分給4個學生的話,鉛筆夠不夠,這時候至少還需要多少鉛筆呢?”學生們將算籌分成了四處擺放,最后發(fā)現(xiàn)還缺少一部分,這時候學生對“平均”的概念有了一個較為清楚的了解,知道了平均分就是每一組的數(shù)量都要相同的意思,在列算式的時候,一共有多少組,就除以多少,這樣他們就很容易掌握了列算式的方法。
運用實物、畫示意圖等方法來實踐操作能夠讓應用題的解答變得更容易,也更符合學生的思維狀況,能夠起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思維訓練,提高能力
為了讓學生逐步形成邏輯思維能力,我采用各種豐富多彩的思維訓練方法讓他們漸漸地弄清楚各種邏輯的概念。有的時候我會給學生提供一些多余信息,看他們是否懂得如何進行取舍,選擇自己需要的信息,如“桌上有2本書、4只蘋果、3只瓶子,書和蘋果一共有多少?”這道題訓練的就是學生的選擇能力,他們必須將“3只瓶子”這個多余條件除去,才能夠列出算式。有的時候我還將兩道近似的應用題放在一起讓學生做,讓他們自己揣摩詞句的不同,數(shù)理關系也會呈現(xiàn)不同變化,如“店里有8支鉛筆,賣了3支,還有幾支鉛筆?”“店里賣了8支鉛筆,又賣了3支,一共賣了幾支鉛筆?”這兩道應用題雖然在詞句上有很多近似之處,但是一道題用的是減法,而另一道題用的是減法,其中的數(shù)理關系是完全不同的,這就要求學生抓住其中的關鍵字,搞清楚其中的關系。通過類似的對比訓練能夠很好地推動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提高,讓他們在比較中學會如何去分析各種關系,如何在近似的詞句中看出它們彼此之間的差異。讓學生將其中的關鍵詞摘錄出來,并且配上相對應的算式示意圖,這樣也能夠促進學生更好地進行歸納整理,提高邏輯思維能力。
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通過各種不同形式的應用題來訓練學生的思維邏輯能力,這樣才能夠讓學生的綜合能力有所提高。
參考文獻:
[1]李 麗,吳漢榮.小學生數(shù)學能力發(fā)展水平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6,(27).
[2]路海東,韋雪艷.近年來國外數(shù)學應用題解決研究述評[J].遼寧教育學院學報,2002,(7).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qū)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