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彪
【摘 要】戲劇藝術作為綜合藝術,兼具時間藝術(表現藝術)和空間藝術(再現藝術)的特點,戲劇美由于綜合了各類藝術的特長,因而成為“多種美的凝聚”。著名學者余秋雨曾這樣概括戲劇美:“戲劇美的特殊性,在于過程性與直觀性的高度統(tǒng)一?!钡牵绻验L于表情的過程美與長于造型的直觀美作比較,戲劇作為一種過程藝術,它的美更多地表現為過程美。
【關鍵詞】戲劇;造型美;過程美
中圖分類號:J8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11-0036-02
“美在過程”,這句話對于長于敘事表現過程的戲劇藝術,也包括文學、電影、電視藝術創(chuàng)作,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這樣說,并不意味著直觀美在戲劇中是不重要的。直觀美是戲劇從再現藝術中吸收的造型之美,作為戲劇美的空間體現,是戲劇美的重要構成部分,它滲透在戲劇的各個因素之中,通過對舞美、燈光、服裝、化妝、道具等的運用,從戲劇場面的構成、特定環(huán)境的營造、舞臺氣氛的烘托,到人物形象的設計、表演動作的選擇,以及戲曲中的做工、武打、亮相、服飾、臉譜,等等,都充分體現了具有繪畫雕塑感的直觀之美、造型之美。
一、直觀美與造型美的作用
直觀美對表現戲劇的內容,推動劇情的發(fā)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戲劇的造型美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作為戲劇的外在之美、形式之美,必須為表達戲劇的內容服務,必須與劇情相吻合,也就是說,它必須與表現內容的內在美、過程美相結合,才能獲得生命。造型美可以令人贊嘆,使人入戲,給人以瞬間的體驗,卻難以令人動情;而過程美卻能引人入勝,掀起波瀾,給人以過程的享受。造型美如果不與內在美、過程美結合起來,往往會成為一種無生命的堆砌,成為與內容毫無關聯的裝飾。近年來,在戲劇舞臺上出現了一種被稱為“時尚”的現象,即脫離內容去追求所謂“豪華的場面”、“精美的裝璜”,可是由于脫離了劇情,或者由于內容干癟,令觀賞者茫然。過程美是由戲劇的內容和劇情的發(fā)展而產生的動態(tài)之美、發(fā)展之美、變化之美,它在觀眾心目中引起的不是瞬間的體驗,而是一個過程,是隨著劇情的發(fā)展和觀眾情感的起伏引起的動態(tài)審美過程。過程美是隨內容而來的,是內在美的體現;過程美隨劇情的發(fā)展而延伸,因而貫穿于戲劇發(fā)展的全過程。一出戲的發(fā)展常常是有起有伏、有冷有熱,人們在這個過程中獲得的審美感受隨變化而變化,由于這種變化具有很大的張力和沖擊力,容易造成感情的巨大落差,所以,戲劇的發(fā)展過程中的變化美具有強烈的美學力量,是戲劇中最動人也是觀眾最感興趣的地方。有了過程,才能有無窮變化,才能有起伏、有波瀾、有曲折、有跌宕,才能引人入勝,動人心弦,在人們的心中掀起浪花,激起美感。
正因為如此,人們看戲并不是要去看結果,主要是看戲的發(fā)展過程,因為一切激烈的動蕩、微妙的變化和可以觀賞的美妙時刻,都在這個過程之中。也正因為如此,戲劇家在創(chuàng)作中就應特別重視戲的發(fā)展,要寫好過程,把過程寫得豐富多彩、惟妙惟肖。假如一出戲只有一個漂亮的開端和一個圓滿的結局,而忽略了對過程的描寫,那就意味著把最動人的部分省略了。這樣的戲,表面上看好像把一切都告訴了觀眾,其實是什么也沒有告訴觀眾。正如前蘇聯著名的戲劇理論家霍洛道夫所說:“這類劇本不管在封面上標著幾幕戲,實質上終究是兩幕戲。它總共只描劃了兩種情況——最初的和最終的情況,對于它來說,只存在著‘某事之前,和‘某事之后,它只知道系起紐結和解開紐結。它輕視中間的過渡的情況,沖突是在這中間的過渡的情況下逐個解決,而且正是這些相互交替的過渡的情況,構成了戲劇斗爭的過程。在這種斗爭中一切潛力都被引入戰(zhàn)斗,人物性格也被徹底揭露了,它們是觀眾對劇情產生興趣的基礎。”美在發(fā)現,美在過程,并不是說寫了過程就有美。過程中蘊藏著美,如果你不加選擇,不善開掘,不講處理,平鋪直敘,或者把過程中一切鮮活生動的水分榨干,用公式和概念去圖解,把最生動的發(fā)展過程寫得平平淡淡,直來直去,那會把一切美妙的東西淹沒在平庸之中。
二、戲劇美的運用方式
車爾尼雪夫斯基說過一句話,“生活即美”,只是說生活中蘊藏著美,但生活不等于美,羅丹的另一句話,“美是發(fā)現”,彌補了他的不足,這就是說藝術家在生活中必須有所發(fā)現,要有一種悟性,要用藝術家特有的視角和感覺悟出其中的奧妙。有所發(fā)現,才能有所豐富、有所選擇、有所升華、有所創(chuàng)造。在這樣的基礎上寫出的作品就不是重復大家都熟悉的已經發(fā)生的事,就可能通過聯想和創(chuàng)造演繹出可能發(fā)生的比生活更生動的事情,生發(fā)出與生活原貌迥異的光彩微妙的東西。這就是說,藝術家對生活熟悉到可以自由發(fā)揮創(chuàng)造、揮灑自如的程度,才能夠說對所描寫的事物有了深刻認識。藝術家對生活觀察體驗的深刻性,決定了作品的深刻性,許多優(yōu)秀劇作之所以寫得生動深刻,甚至把別人認為十分平常的生活,寫得那么微妙動人,其原因就在于劇作家對他所描寫的對象有著獨到了解,了解到可以再發(fā)揮再創(chuàng)造的程度。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求劇作家要獨具慧眼,能從平常的生活中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看到事物發(fā)展過程中一切微妙的包括人物感情的心理變化;同時,還要學會透視和挖掘,能透過表面現象看到里面埋藏的東西,從深層挖掘出推動戲劇發(fā)展和阻礙戲劇發(fā)展的各種潛力。在此基礎上,才能進行再創(chuàng)造,通過選擇、冶煉、濃縮、放大、想象、虛構,把過程中無關緊要的部分省略,把應該強調的部分顯微放大,加倍發(fā)揮,這樣才能寫出過程美,把事情推到極致,創(chuàng)造出比現實生活更高、更美、更生動的圖畫。
過程美,產生于張弛之中。要寫好過程美,除了要有深厚的生活根基和再生發(fā)、再創(chuàng)造的能力之外,還需要有熟練的技巧。如果說,在生活的基礎上進行再創(chuàng)造,是劇作家不可缺少的一種能力,即構思能力,那么,技巧則是劇作家不可缺少的另一種能力,即表現能力。因此,劇作家不僅要善于從生活中挖掘出創(chuàng)造出變化美,還要在下筆時具有表現變化美的能力,這就要學會和掌握處理變化的技巧。
許多戲劇大師的作品之所以寫得好,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們具有處理變化美的高超技巧。從其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們非常懂得事物發(fā)展的辯證關系,非常善于處理戲劇發(fā)展過程中的各種關系,下筆時,有急有緩、有放有收,使整個戲劇的發(fā)展具波瀾起伏之態(tài),呈騰挪跌宕之勢?!拔奈渲溃粡堃怀??!边@是客觀事物發(fā)展的辯證法,也是戲劇發(fā)展和觀眾欣賞心理發(fā)展的辯證法。戲劇的過程美就產生在這張弛之中,有張有弛,才有起伏,有高有低,才有曲折;有抑有爆,才有跌宕,有緩有急,才有緊張。
戲劇的發(fā)展過程中始終存在著兩種力量,一方面是推動戲劇發(fā)展的動力,另一方面是阻礙戲劇發(fā)展的阻力,這兩種力量的斗爭、角逐、僵持、均衡、消長就構成了戲劇的發(fā)展過程。而這兩種力量又常常是相互依存、相互消長、相生相克、相反相成的,因此,劇作家要寫好戲劇的發(fā)展過程,就必須充分掌握和利用這種辯證關系,一方面充分調動一切動力推動戲劇向前發(fā)展,另一方面又要千方百計地運用各種阻力阻礙和拖延戲劇的發(fā)展,使戲劇始終處于一種進進退退、反反復復之中,而戲劇的過程美正是產生在這個變化之中。過程美作為一種流動的動態(tài)美,它是隨劇情的變化和感情的起落而產生的,平衡與靜止就沒有變化美,有起落,才能激起審美的浪花,起落越大,感受就越深,正是在這一回一轉起落跌宕之中,在這一張一弛前后對比的落差中,觀眾才能得到強烈的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