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婕妤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fā)明陶器的國家之一,陶器的出現(xiàn)可以追溯到一萬年前的原始社會,瓷器的發(fā)明也有近四千年的歷史。遠在商周時代,勤勞的人們就創(chuàng)造出了釉陶和原始的瓷器。東漢末年,釉陶已經發(fā)展成瓷器,但是陶器也由于自身的一些優(yōu)點,得以與瓷器并存。隨著時代的變遷,陶器的品種在不斷地更新,如唐代的唐三彩,宋代以后的江蘇宜興地區(qū)盛行的紫砂陶器等。在我國陶瓷發(fā)展歷史上有三個大突破和三個階段。三個大突破是:原料的選擇和精制,窯爐的改進以及燒成溫度的提高,釉的發(fā)現(xiàn)與使用。三個發(fā)展階段是:由陶器變化到原始瓷器再到瓷器的變化。謝肇制在《五雜俎》記載:“今俗語窯器謂之磁器者,蓋磁州窯最多,故相延名之,如銀稱米提,墨稱腴糜之類也?!碑敃r出現(xiàn)的以“磁器”代窯器是由磁州窯產量最多所致。這是迄今發(fā)現(xiàn)最早使用瓷器稱謂的史料。中國陶瓷已經成為人類文化藝術寶庫中一筆巨大的財富,研究中國陶瓷已經成為一門世界性的學問。
陶瓷釉彩裝飾分為三種,釉上彩、釉中彩和釉下彩。釉是一種硅酸鹽,陶瓷器上所施的釉一般以石英、長石、粘土為原料,經研磨、加水調制后,涂敷于坯體表面,經一定溫度的焙燒而熔融,溫度下降時,形成陶瓷表面的玻璃質薄層。它有增加瓷器美觀和便于洗抹、不被塵土粘染等作用。
釉上彩又稱釉上加彩,制作方法就是先成瓷,再在上面進行彩繪上釉,二次入窯經 6 0 0~8 0 0℃烘烤而成。釉上彩燒制出來會表面稍有凸起,常包括貼花瓷、彩飾瓷、青花加彩瓷、五彩瓷、粉彩瓷、色地描金瓷及琺瑯彩等。釉中彩較為特殊,作為一種新的瓷器裝飾材料和技法,大約在七十年代才發(fā)展起來,釉中彩有兩種燒成方法:一是將色料加點或彩繪于釉面上,然后經高溫一次燒成。由于色料熔入釉中,彩釉結合致密,有近似釉下彩的效果。古代釉下彩的某些早期品種,例如有青釉褐斑、白釉綠斑及黑釉鐵銹花等;二是將施過釉的坯胎先經800℃低溫素燒,然后彩繪,接著又在表面噴一層薄釉,再經高溫燒成。彩夾在兩層釉中,成為名副其實的釉中彩瓷器。
下面我想重點談談釉下彩瓷。釉下彩制作方法就是直接在坯上施彩繪畫,再罩上一層透明的釉,高溫一次燒成,著名的品種有青花瓷、釉里紅瓷、青花釉里紅、釉下三彩瓷、釉下五彩瓷等。早在漢末三國時期就有發(fā)現(xiàn)釉下彩瓷的出現(xiàn),但還只是萌芽之勢。到了唐代,湖南長沙窯的工匠們以氧化鐵、氧化銅為彩料在素坯上繪出不同的圖案,或寫上文字、詩句,然后施青釉經1220~1270℃高溫燒制。長沙窯雖然在當時的文獻記載中不如越窯、邢窯顯耀,然而它代表著中國陶瓷釉下彩繪裝飾的起點,在中國陶瓷發(fā)展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其后陜西黃堡耀州窯,浙江慈溪越窯等瓷窯亦紛紛效仿,從此釉下彩廣泛流行,屢屢創(chuàng)出驚世之作。
釉下彩瓷包括幾個著名瓷種,這些都是中華文明的瑰寶,接下來分別簡單介紹:
1、青花瓷 青花瓷又名白地青花瓷,是中國瓷種主流之一。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由于其發(fā)色為鈷藍色,在透亮的胎體上,如玉動人,而得名青花瓷,深受人們喜愛。自青花瓷發(fā)明之時起,直到明成祖永樂初年,所用的青花料,均是浙江、江西等地產的。從鄭和七下西洋之后,從印度尼西亞、波斯等地帶回了大批蘇麻離青,因這些地區(qū)均信奉伊斯蘭教,中國稱之為回教,所以將這種青花料稱作回青?;厍嗌珴蓾馄G,遠比浙墨、無名子美得多。以后這些國家又常朝貢回青,使得御用瓷的燒造持續(xù)不斷。至萬歷年間,朝貢中斷,明廷只得以重金從西亞地區(qū)購進。還有一種叫“朱明青”的青料產自云南,色澤與回青相似,一樣濃烈純艷,自那之后,大部分都是用的這種料。有人認為青花瓷是在宋代創(chuàng)燒,其實在晚唐就出現(xiàn)青花瓷了,原因就是1983年揚州唐城遺址曾出土一批據(jù)認為是唐青花的標本。青花瓷的輝煌是在元代,元青花至今都是制瓷史的一個奇跡。其中非常大的一個原因是元代疆土急速擴張,國內外貿易發(fā)展的需要,促使景德鎮(zhèn)的瓷業(yè)產生巨大飛躍?,F(xiàn)如今的仿古瓷都是大量仿制的元青花,元青花使得中國瓷器的國際地位重新得以樹立,也給世人以嶄新的面貌,成為中國陶瓷發(fā)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也為明清瓷器的發(fā)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2、釉里紅 在青花生產最為繁榮的元代,這一個珍貴的瓷種誕生了,釉里紅。其制作工序與同時代的青花瓷大體相同。將含有金屬銅元素為呈色劑的彩料按所需圖案紋樣繪在瓷器坯胎的表面,再罩以一層無色透明釉,然后入窯在1350℃以上的高溫還原焰氣氛中一次燒成。釉里紅瓷大概是在明代才流行起來,因為元代的釉里紅顏色還是不盡人意,大多呈灰白色。其呈灰白色的原因是銅離子對溫度極為敏感,在窯爐中火候不到,呈現(xiàn)黑紅色或灰紅色?;鸷蛏赃^銅離子便揮發(fā),從釉層中逸出,呈現(xiàn)特有的飛紅現(xiàn)象或干脆退色,紋飾不連貫。當時燒柴窯很難控制窯溫,只能憑把樁師父的經驗與取出試照對比,無法大規(guī)模生產。明代的釉里紅已經逐漸成熟,顏色變得比元代鮮艷亮麗,但顏色依然是淺紅帶灰色,極少有顏色鮮艷的釉里紅出現(xiàn)。但是,永樂宣德時期的釉里紅發(fā)色極佳,濃厚鮮艷似寶石,也有淡紅色的,這與當時的透明白釉提煉已達到較高水平有關。到了清朝,尤其雍正時期,釉里紅發(fā)展達到高潮,其顏色已達到鮮艷標準,而且器型多樣,一般有盤、碗、瓶等,紋飾以三魚、五蝠為多見。釉里紅的最大特點是燒制難度大,成品率極低,其又分為:釉里紅線繪、釉里紅拔白、釉里紅涂繪。釉里紅線繪,即在坯胎上用線條描繪各種不同的圖案花紋,這是釉里紅最主要的裝飾手法,但由于高溫銅紅的燒成條件比較嚴格,往往會產生飛紅的現(xiàn)象。釉里紅拔白,其方法或在白胎上留出所需之圖案花紋部位,或在該部位上刻劃出圖案花紋,用銅紅料涂抹其他空余之地,燒成后圖案花紋即在周圍紅色之中以胎釉本色顯現(xiàn)出來。釉里紅涂繪,以銅紅料成片、成塊地涂繪成一定的圖案花紋。
3、釉下三彩和釉下五彩 釉下三彩,顧名思義,是集三種顏色于一身的釉下彩瓷,創(chuàng)燒于清朝康熙時。其是在瓷坯上以藍、紅、豆青三色描繪圖案,然后吹上白釉,入窯高溫燒造而成。青花以鈷為著色劑,釉里紅以銅為著色劑,豆青則以鐵為著色劑。其發(fā)色鮮艷渾厚,深受民間與宮廷喜愛,但是燒制難,成品率極低。由于三種彩料對發(fā)色的溫度及氣氛要求不同,其成功燒制實屬不易,清康熙朝燒造量不大,傳世品更是極為少見。釉下五彩瓷是釉下彩瓷的一個細分類。燒制五彩瓷首先將已成型而未經施釉的坯胎經過低溫素燒,然后彩飾,再把已經彩飾的素燒坯進行第二次低溫素燒,最后施蓋石灰釉入高溫窯在先氧化后還原的氣氛中燒成。相對于過去的釉上彩瓷,它具有五彩鮮艷、晶瑩潤澤、永不褪色三大特點。它的出現(xiàn)比較晚,應是在清代中、晚期以后,現(xiàn)代工藝技術傳入中國之時而產生的。紋樣五彩繽紛,艷而不俗,淡而有神,色彩變化豐富。這是釉下五彩瓷器在色彩效果上的獨特性,也是這種瓷器適應性最為廣泛的主要因素。在現(xiàn)代,釉下五彩的發(fā)展有了質的飛躍,不僅表現(xiàn)在裝飾手法與技法上的創(chuàng)新,釉下彩料也由歷史上的五種發(fā)展到現(xiàn)在的紅、橙、黃、綠、青、藍、紫、黑、白、灰等幾十個品種,幾乎涵蓋所有色系,加上各種復色,目前已有百多個不同色相的彩料用于釉下彩裝飾。
在當今,釉下彩瓷就出現(xiàn)在我們身邊,無論是瓷磚、潔具還是藝術瓷,釉下彩這一工藝都在現(xiàn)代廣泛地應用了進去,釉下彩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成長,相信在未來藝術家們會使用釉下彩為我們帶來更加大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