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賢賓
自古以來,仕女畫是陶瓷裝飾中的一個重要題材。畫家們把窈窕淑女描繪在潔白如玉的陶瓷上,制作成彩瓷,使觀賞者愛不釋手。直至今天,陶瓷仕女畫作品仍為廣大人群所喜愛,長期暢銷不衰。
筆者也是景德鎮(zhèn)眾多的陶瓷仕女畫的作者之一,多年來,得到王懷俊老師的耐心指教,無論在工藝上,功力上,都頗為社會人群認可,也受到業(yè)內人士的稱贊。但是,自己仍感到美中不足。問題的癥結在哪里?經過廣泛比較,多方考證,并與眾多的同行們共同探索,我終于發(fā)現,現今的陶瓷仕女畫包括我自己的作品,普遍存在以下三個“問題”:
一是“千人一面”。幾乎所有的仕女畫,都是瓜子臉、柳葉眉、櫻桃小口、丹風眼。無論一幅畫面中有幾個仕女,除了發(fā)型不同,都象是孿生姐妹。有的畫歷史上四大美女西施、貂蟬、昭君、楊貴妃,獨立去看,確實一個個都是國色天香,沉魚落雁,令人贊嘆不已。而如果把她們排列一起欣賞,就發(fā)現四個不同時代相距千年的美女其容貌何其相似,還有許多畫面如《百美圖》、《十二金釵》等,都是同一個版本,一個個美女如此雷同、難分彼此。這種雷同的畫面,沒有變化、沒有比較、沒有特色的仕女畫,看多了就會乏味、厭膩。
二是“有形無神”。畫家們常說的一句話是“形神兼?zhèn)洹?。無論是畫山水、花鳥、人物,都講究“形神兼?zhèn)洹?,既有形,又有神的畫面,才是一幅好作品。畫仕女也是一樣。這里的“形”當然指的是人的客觀形態(tài),如五官、身材、衣著等,而“神”則指的是人物內心世界的變化,如人的性格、氣質、喜怒哀樂嬌羞愁等不同情緒。這些神韻,都應該通過臉部形態(tài)或姿式動作傳達出來,使人一眼就能看出畫中人的不同心態(tài)。古代仕女,特別是人們熟知的仕女,如嫦娥、西施、貂蟬、昭君、楊貴妃、李清照等等,她們所處的歷史時代不同,遭遇各異,心態(tài)也各有差別。嫦娥的寂寞、西施的憂愁、昭君的悲哀、貴妃的嬌媚、李清照的凄涼等等都可以在人物的臉部表情,特別是眼睛和嘴巴上表現出來。
三是色彩的變化。畫仕女,色彩的運用十分重要。人們的視覺需求往往是通過色彩來實現。色彩運用得好,搶人眼球,令人舒暢,百看不厭。色彩有濃淡厚薄、艷麗素雅之分。在眾多的陶瓷仕女畫作者筆下,色彩運用各有所長,有的素雅清淡,不敷以重色,從臉色到服裝,甚至背景,也不管是哪個歷史時代的仕女,都一律是淺色調。于是淺色調成了他們的獨有特色。有的濃妝艷抹,則處處敷以重彩,成為另一種獨有風格。如果把用色也看成是一種“風格”,我看未免太單調、刻板、失之偏頗。
以上所提的三個所謂“問題”。在我看來,可以從二個方面去分析:第一,應該說這似乎不是問題,因為這三個方面的狀況,已經延續(xù)了好多年,歷來如此,為人們所接受、所適應、所認可。第二,如果說是問題,從現代繪畫理念來看,這三種狀況又是美中不足。這種沒個性、沒有變化、沒有創(chuàng)意的,或者說從一個模具中翻出來的作品,隨著時間的推移,終久會被淘汰。我的看法是,既然發(fā)現了這些不足或“問題”,就應該有針對性地加以改進,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
筆者經過反復琢磨、探索和實踐,對于以上提到的三個“問題”,找到了一些具體的解決方式。
一、所謂“問題”。準確地說應該是觀念的陳舊。要認識事物的多樣性,樹有千姿、人有百態(tài),美的事物豐富多彩,不可能只是一種形態(tài)。世上沒有雷同的美,只有不同特色的美。就以仕女的臉形來說,除了瓜子臉,就沒有其它美的臉形嗎?其實,蘋果臉、國字臉等等都是人們喜愛的臉形。瓜子臉,柳葉眉櫻桃小口,丹鳳眼也不是美的最高標準。所以畫仕女必須在多類形、多變化、多層次上下功夫,只有把多種不同形態(tài)特點的美展現在畫面上,才可能真正體現作者的功力,才能成為一幅好的藝術作品,也才能吸引更多人的眼球。
二、畫人物,就必須在“傳神”上下功夫。例如《昭君出塞》當時為了國家的安寧,皇帝命她遠嫁外族,她心里有千萬個不愿意,但為了國家大局,也只好不得已而為之。其心態(tài)不言而喻,昭君雖美,卻是悲哀的美。所以要了解人物在各種不同的情緒下會出現那些不同的表情、姿態(tài)和動作。一般來說可以從四個部位表現出來:第一是眼睛,眼睛是心靈之窗,眼睛能傳情達意,眼睛的一開一閉,眼球的一轉一動,都能傳達人的不同心態(tài)和情緒,憤怒時畫出瞪圓怒眼,歡樂時微瞇的笑眼,憂愁時二眼微睜,悲哀時二眼半閉等。第二是嘴巴,嘴巴的動態(tài)也十分重要。歡樂時嘴巴張開,嘴角向兩邊拉寬,露出兩排潔白的牙齒;微笑時嘴角上翹,半開半合;憤怒時嘴唇緊閉;悲哀時嘴角向下彎曲;驚訝時嘴巴張圓等等。第三,人的姿式動作同樣可以達到傳神效果,例如歡樂時,會情不白禁地手舞足蹈,畫一個舞姿的仕女是最好的寫照,憤怒時會雙手握拳,二目怒瞪;嬌羞時頭微低,手遮面等等。第四,眉毛的舒展或緊促也是展示情緒的見證??傊熘鞣N不同的表情姿態(tài)表示了什么心態(tài)和情緒,這樣,作者的畫面就有了神來之筆。
三、任何繪畫藝術都是通過色彩來表現。畫仕女也一樣,尤其是仕女服裝的色彩,可以展現質料,性格,貧窮和富貴。所以色彩不可單調,更不應該一成不變,或濃或淡、或艷或素,都要看是畫什么時代的仕女、什么環(huán)境下的仕女、什么心態(tài)下的仕女。例如畫《西施浣紗》,敷以淺色淡妝、麻布粗衣則恰如其分。因為她生活在一個貧窮的農村家庭。而如果畫《貴妃醉酒》,也用淺色淡妝那就不合時宜了,楊貴妃生活在宮廷之中,衣著必然是豪華高雅,濃妝艷抹人們也毫不為怪,如果給她敷以淺色調,反而使人奇怪了。所以色彩對仕女,必須因人而異,因時而異,不可一概而論,更不能把素色調或艷色調作為一種風格或特色。
以上僅是本人的一些膚淺認識,但我相信,傳統(tǒng)的仕女畫不可能完美無缺,創(chuàng)新是必須的,也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