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五彩石統(tǒng)籌組 劉晴 韓永琛 胡亦清 張宇彤 陳治周 何媛源指導老師 肖 旭
大學生防災支教長效機制初探
First exploration on long-acting mechanism for disaster education from university’s students
四川大學五彩石統(tǒng)籌組 劉晴 韓永琛 胡亦清 張宇彤 陳治周 何媛源
指導老師 肖 旭
汶川地震后,四川大學“五彩石”社團開展了系列災后支教活動,該活動以“敘事心理學”“心理環(huán)境方法”為指導,以批改作文為契機,以書信交流為載體,為孩子提供心理支持,以構建良好的心理環(huán)境,促進孩子心理成長。這種以心理建設類為主,以綜合類、互動教育類和文化建設類為輔的長效機制,心理調節(jié)效果顯著[促進創(chuàng)傷后成長(PTG),緩解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PTSD)癥狀],構筑了“作文交流活動—學習輔導活動—培訓和咨詢活動—關心下一代活動—家長學校培訓活動—親子互動、聯(lián)誼等活動”的長效機制鏈條,并以此為基礎向防災減災心理環(huán)境構建方面發(fā)展,這樣的長期支教模式是值得肯定的。
突破地域限制,拓展傳統(tǒng)學科支教途徑。傳統(tǒng)支教模式,特別是災后實地應急救援性、駐扎式的工作需要志愿者承擔極高的時間、人力、資源成本和風險,故步驟較為復雜。因此,不僅志愿者數(shù)量難以滿足相應地區(qū)的需求,而且因志愿者中途退出造成的空缺會對教學產生負面影響。
“五彩石”模式創(chuàng)新地引入“郵寄”的思路,將作文批改與講授工作改為遠程實現(xiàn),極大地擴展了支教范圍,增強了支教的可持續(xù)性,合理利用了大學生碎片化的空閑時間,做到了教學效果的保證和參與門檻的降低,完成了支教的細化分工。
提高志愿者整體素質,完善培訓機制
缺乏培訓的志愿者在進入陌生環(huán)境開展教學活動時缺乏心理準備和教學能力,容易造成供需雙方的不適應。在這種情況下,完善培訓機制顯得尤為重要。
提前讓志愿者熟知教學將面臨的困難及當?shù)仫L土人情,從而完成心理上的準備,同時組織教學專業(yè)人士,如經驗豐富的老師對其開展培訓,提升教學能力,或者團隊中穿插相應數(shù)量具備教學能力的師范類大學生,可提高志愿者整體素質。
在災后防災心理幫扶過程中,針對敏感人群,我們根據創(chuàng)傷后成長的六個方面(淡化地震影響;促進他們對生命、生活、人生新的思考;提高他們對生活、對未來的信心;增強他們應對危險和不幸的力量;促進他們改善與他人的關系;促進他們對生活的熱愛)著手心理救援,努力促進災區(qū)學生的心理恢復。
避免支教程序煩瑣,確保專業(yè)管理
傳統(tǒng)支教模式缺乏持久的管理機制,而專業(yè)化管理可以保證志愿者招募、支教活動開展、支教善后工作的有序進行。
“五彩石”志愿服務采取了專門學生團隊管理的模式,作文及信件的收寄等各項事務都由該團隊進行處理,志愿者和學校只需要將作文與信件交予負責人員即可,既簡化了支教程序,又擴充了有效服務的內容。
防止供需錯位,建立與支教學校的對話機制
調查結果顯示,一方面大學生志愿者支教動機復雜,有可能出現(xiàn)志愿者不負責任的情況;另一方面每個學校對大學生支教的需求不一,可能產生需求與服務不匹配的情況。
在“五彩石”活動中,每個結對班級都有一名志愿者負責與該班教師溝通,包括收發(fā)情況的確認及雙方互動情況。每個負責志愿者每期向統(tǒng)籌組報告,以使支教計劃制訂方能充分了解災后或防災心理疏導的進展以便及時做出調整,針對特殊個案進行單獨幫扶等。這種對話機制保證了信息的暢通和志愿服務的順利進行。
同時,有效的溝通能夠充分發(fā)揮大學生的支教優(yōu)勢,如專門培訓具有某方面特長的大學生(如音體美)進行對口支教。
掌握服務動態(tài),建立與志愿者的對話機制
與志愿者的對話機制是保證支教順利進行的重要因素。每個志愿者支教的具體情況對于支教的整體情況有顯著的影響,因此了解志愿者的具體情況有利于掌握志愿服務的整體動態(tài),個別現(xiàn)象在歸納總結后可推廣為普遍經驗。與志愿者對話機制的重點在于程序簡便、信息傳遞及時、問題解決完善。
與對接孩子及其父母的面對面談話
活動現(xiàn)場
志愿者與中學老師的交流
素質拓展活動
志愿者與孩子們合影
穿著整齊的學生
“五彩石”定期舉行志愿者論壇,共同討論在災后防災心理輔助救援上,志愿者遇到的問題并探索解決方式,歸納總結后向全體志愿者推廣。這種對話機制致力于營造志愿團整體的積極面貌,并致力建立良好志愿服務生態(tài),確保災后和防災心理疏導在正確軌道上運行。
應對補缺危機,改善人才建設機制
在傳統(tǒng)模式中,志愿者服務的流程是單向性的,應對變化能力不足。在新型機制中,對志愿者進行綜合培養(yǎng)。志愿者在培訓后進行考核并結合個人意愿,走上不同的服務崗位。當志愿者出現(xiàn)空缺時可靈活進行調配,避免出現(xiàn)無法及時補缺造成的后果。同時團隊構成需要更加科學合理,服務能力得到進一步加強。
避免分離傷害,建立支教退出機制
支教不僅是教育,同時也帶來陪伴,在支教結束時,長時間相處產生的感情常常難以割舍。這提示我們需要建立合理的支教退出機制,以正確處理此類問題。支教退出機制應分為三個階段:前期,在支教結束前兩至三個月開始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離別觀,做好預防工作;退出時,進行恰當?shù)母鎰e和感情表達;后期,定期聯(lián)絡,條件允許時故地重游或重聚。支教應自然退出。這樣既能確保受災或貧困地區(qū)孩子的心理因為離別而產生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又能確保災后與防災心理疏導的效果,從而達到支教的真正目的。
結合四川大學“五彩石”新型支教模式的運作經驗,得出大學生災后防災支教長效機制的建立需要以模式創(chuàng)新機制為前提、服務運行機制為基礎、對話協(xié)商機制為關鍵、志愿者管理機制為保證,以災后兒童心理重建為起點,以拓展防災教育為方向,才能構筑現(xiàn)代中小學生防災心理儲備體系,滿足相關各方利益關切,對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筑青年夢、中國夢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