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沂
(蘭州市城關區(qū)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甘肅蘭州730000)
豬鏈球菌2型和小鼠巨噬細胞的相互作用顯微觀察
梁沂
(蘭州市城關區(qū)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甘肅蘭州730000)
豬鏈球菌2型(Streptococcussuistype 2,SS2)是一種重要的人獸共患傳染病病原體。主要引起人和仔豬腦膜炎、心內(nèi)膜炎、關節(jié)炎、肺炎和敗血癥等。本試驗選Balb/c小鼠為試驗動物,腹腔接種SS2,接種后第2、4、6、8 h分別取巨噬細胞,姬姆薩染色,光鏡觀察SS2和巨噬細胞的相互作用。發(fā)現(xiàn)巨噬細胞發(fā)生顯著形態(tài)改變:胞質(zhì)嗜酸紅染,有吞噬顆粒;有的細胞膜顆粒樣,細胞核濃縮;胞膜邊界模糊不清,胞核結(jié)構(gòu)消失;有的巨噬細胞碎裂成殘片;有的細胞融合成細胞團。結(jié)論:巨噬細胞不能有效吞噬清除SS2,而是SS2導致巨噬細胞損傷。
豬鏈球菌2型;巨噬細胞;顯微觀察
豬鏈球菌2型(Streptococcus suis type 2,SS2)是重要的人畜共患病病原,在世界范圍內(nèi)廣泛流行,可以引起豬或人的敗血癥、腦膜炎、心內(nèi)膜炎、關節(jié)炎及突發(fā)性死亡[1]。目前已有2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報道有該菌存在。在我國,1990年在廣東省首次發(fā)現(xiàn)2型菌株,1998年江蘇某地豬群暴發(fā)了豬鏈球菌2型引致的急性敗血性傳染病,后相繼在華南、西南、華東等地區(qū)分離到該型菌,2型豬鏈球菌病已對我國這些地區(qū)的養(yǎng)豬業(yè)發(fā)展構(gòu)成潛在威脅,2005年,四川省資陽、內(nèi)江、成都等地暴發(fā)人感染SS2疫情,發(fā)病215例,死亡39例[2]。Field(1954)在英國從暴發(fā)敗血癥、腦膜炎和關節(jié)炎的乳豬中分離出一株α-溶血豬鏈球菌,卻不能歸屬于當時所認識的19個lancefield群。de Moor等(1963年)又從荷蘭暴發(fā)敗血癥的仔豬中分離出同樣的菌株,并通過用生理生化反應和血清學方法鑒定,將其歸類到lancefield鏈球菌R、S、RS、T群。Elliot等(1966~1975)按莢膜分型方法把此菌命名為莢膜2型豬鏈球菌,并歸入D群。但后來分子生物學和數(shù)值分類法的結(jié)果表明:它們與D群沒有親緣關系,因此豬鏈球菌2型應屬于lancefield R群。黃毓茂等(1993)首次證實此病在我國存在:1998年夏天,江蘇省某地豬群暴發(fā)了急性敗血型2型豬鏈球菌病,死亡率達39.7%,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在流行地區(qū)亦有人感染得病[2]。
目前,對SS2致病機制尚不清楚,普遍認為SS2是細胞外致病微生物,并不侵入宿主細胞。本試驗以Balb/c小鼠為SS2感染模型,通過SS2與Balb/c小鼠巨噬細胞之間相互作用的鏡下觀察,為研究SS2侵入機體的機制和有效地防控豬鏈球菌病提供理論依據(jù)。
1.1 試驗設備和動物
超凈工作臺,37℃恒溫箱,電冰箱,離心機,高壓滅菌器,顯微鏡,培養(yǎng)皿,玻板,剪刀,吸管,1mL注射器,接種環(huán)等。
試驗動物為Balb/c小白鼠(16~20 g),雌雄各半,購自蘭州獸醫(yī)研究所實驗動物廠。
1.2 豬鏈球菌2型菌株的培養(yǎng)
豬鏈球菌2型凍存菌株由甘肅農(nóng)業(yè)大學微生物實驗室提供。
1.2.1 菌株的復蘇 將凍存菌株接種于THB肉湯培養(yǎng)基中,37℃培養(yǎng)24h,再接種于血平板上,37℃培養(yǎng)18 h。肉眼可見SS2在THB肉湯培養(yǎng)基和血平板上的形態(tài),革蘭氏染色觀察。
1.2.2 菌株的復壯 取血平板上的單個菌落接種于THB肉湯培養(yǎng)基中,37℃培養(yǎng)24 h。再將菌液 6 000 r/min離心10 min,0.1 mol/L PBS(pH7.4)洗兩遍并制成1×108CFU/mL菌懸液[9]。取0.3mL菌液腹腔注射小鼠,待小鼠死亡后,取病變明顯的組織器官制成組織勻漿,劃線于血平板,分離細菌。再在小鼠體內(nèi)連續(xù)傳代,直到致死時間不再縮短。
1.2.3 細菌的分離純化 將小鼠體內(nèi)分離出的細菌劃線接種于血平板,進行培養(yǎng)特性觀察,挑取單個菌落接種于THB肉湯培養(yǎng)基,37℃培養(yǎng)24 h,重新分離出細菌,染色觀察。
1.3 試驗方法
1.3.1 腹腔接種菌液 將6只小鼠隨機分為三組,每組2只,預設重復相同實驗過程2次,另外一組作為對照組;試驗組采用腹腔注射的方式接種SS2菌液,每只小鼠接種0.2mL;對照組每只小鼠腹腔注射0.2mL肉湯培養(yǎng)基。
1.3.2 收集巨噬細胞 將小鼠以頸椎脫臼法處死,在75%酒精浸泡1~2 min,移入超凈臺中,仰臥位固定于解剖板上,碘酒消毒腹部皮膚,酒精棉球脫碘。用手術剪充分剪開腹部皮膚,暴露腹部肌層,再用酒精棉球消毒腹部肌層。
用注射器抽取少量沖洗液注入腹腔,用棉球輕揉腹部1~2 min,然后,用眼科鑷稍提起腹腔,并用眼科剪剪開一個小口,用吸管吸取細胞懸液,移入離心管中,沖洗每只小鼠腹腔約共5mL。1000r/min離心5 min后,用含雙抗的RPMI1640培養(yǎng)液洗滌一次,再次離心,重懸細胞于RPMI1640培養(yǎng)液中。
1.3.3 巨噬細胞鏡下觀察 作為對照試驗,取小鼠正常巨噬細胞鏡下染色觀察。在干凈的載玻片上滴加一滴生理鹽水,向其中滴加一滴腹腔液,靜置10 min,使腹水細胞貼壁,棄去生理鹽水,待其稍干后,進行姬姆薩染色,在400×鏡下觀察。
1.3.4 SS2和巨噬細胞相互作用的鏡下觀察 分別在2、4、6、8h提取已接種0.2mL菌懸液的小鼠腹腔巨噬細胞,方法同上,用姬姆薩染色法染色,在400×鏡下觀察。
2.1 豬鏈球菌2型的形態(tài)觀察及溶血特性
2型豬鏈球菌是革蘭氏陽性兼厭氧的球菌,多呈雙球形或短鏈狀;液體培養(yǎng)物中鏈較長,一般由8~15個球菌排成鏈狀;無鞭毛、無芽孢、不運動、無兩極著色現(xiàn)象。在普通營養(yǎng)瓊脂平板上生長貧瘠;在血平板上生長良好,長出灰白色圓形、透明、閃光、中央隆起、表面光滑露珠狀小菌落(圖1-A、B)。在THB肉湯培養(yǎng)基中培養(yǎng)時,有白色絮狀沉淀,上清渾濁,液體培養(yǎng)物中以長鏈狀菌為主,革蘭氏陽性,菌體直徑約lμm(圖1-C)。豬鏈球菌2型在血平板上各種溶血環(huán),但以α溶血為主。
圖1 豬鏈球菌2型的形態(tài)特點
2.2 SS2和巨噬細胞的相互作用顯微觀察
發(fā)現(xiàn)巨噬細胞發(fā)生顯著形態(tài)改變:胞質(zhì)嗜酸紅染,有吞噬顆粒;有的細胞膜顆粒樣,細胞核濃縮;胞膜邊界模糊不清,胞核結(jié)構(gòu)消失;有的巨噬細胞碎裂成殘片;有的細胞融合成細胞團(圖2-B)。在腹腔注射感染后2、4、6、8 h的形態(tài)特征相似。而正常的巨噬細胞圓形或橢圓形,細胞質(zhì)較豐富,內(nèi)含有許多顆?;蚩张荨<毎|(zhì)染色較深,細胞輪廓明顯。胞核較小,卵圓形或腎形,多為偏心位,著色深,核仁不明顯,胞質(zhì)豐富,多呈嗜酸性(圖2-A)。
圖2 染色觀察(姬姆薩染色400×)
豬鏈球菌2型(SS2)是最為常見,也最為重要的人畜共患病病原,給公共衛(wèi)生和食品安全帶來了嚴重威脅,已成為受到全球關注的人畜共患病,國內(nèi)外針對豬鏈球菌病進行了大量研究,但是對該菌的致病機制尚不十分清楚。
對于SS2致病方面的研究認為,SS2致病力方面的差別與毒力因子或感染部位及方式有關,可能的毒力因子有溶菌酶釋放蛋白 (MRP)、細胞外蛋白因子(EF)、溶血素 (hemolysin,suilysin)、莢膜多糖(capsule polysaccharide,CPS)等[3]。莢膜多糖決定了2型豬鏈球菌的侵襲力,它能保護該菌在非免疫動物體內(nèi)不被免疫系統(tǒng)的各種吞噬細胞吞噬,因此是一種毒力因子[4]。Williams和Blakemore在1990年也發(fā)現(xiàn)在患菌血癥的豬體內(nèi),單核細胞對SS2吞噬量很小,不足單核細胞總數(shù)的2%[5]。Charland(1998)和Smith等(1999年)證實SS2細菌表面的莢膜多糖(CPS)具有抗吞噬作用,同時發(fā)現(xiàn)沒有CPS的SS2突變株則很容易被吞噬、被破壞。Segura M(2004年)也發(fā)現(xiàn)SS2的莢膜可以抑制其被吞噬過程[6]。Segura和Gottschalk在1999年觀察到吞噬細胞對SS2有很高水平的黏附作用,認為細菌可以大量黏附與吞噬細胞表面而不是被吞噬細胞攝取,從而有利于持久的菌血癥和傳播感染[7]。細胞松弛素C處理宿主細胞對黏附?jīng)]有影響,說明SS2沒有被吞噬[8]。
本試驗以SS2侵入機體后與巨噬細胞的相互作用作為研究方向,在腹腔注射感染SS2,提取巨噬細胞,姬姆薩染色,400×鏡檢。發(fā)現(xiàn)有些巨噬細胞邊緣不整或模糊不清,胞質(zhì)顏色變淡,胞核不清晰或消失,可能是被SS2黏附,也可能是巨噬細胞對SS2進行吞噬內(nèi)化。根據(jù)相關文獻,由于SS2具有莢膜等特殊的毒力因子,有一定程度的抗吞噬能力,所以,巨噬細胞表面的細小顆粒,更有可能是SS2黏附。
也有研究表明,單個細胞的凋亡早期,細胞仍保持貼壁的多邊形形態(tài),細胞膜有明顯吐泡現(xiàn)象,細胞核的嗜酸性極強,核仁結(jié)構(gòu)消失,呈均勻鮮紅色。中期,細胞變圓,與鄰周細胞脫離,細胞膜完整,或有吐泡現(xiàn)象或沒有,核的輪廓可辨,胞漿明顯濃縮,嗜堿。晚期細胞極度濃縮,嗜堿性極強,染成深紫色,胞內(nèi)無可辨結(jié)構(gòu),或者核質(zhì)邊移,貼在細胞膜下呈環(huán)形[9]。鏡檢發(fā)現(xiàn)有些巨噬細胞核仁不清晰,甚至結(jié)構(gòu)消失,但是,SS2是否能促進巨噬細胞凋亡,還需要電鏡觀察和更深入的研究。
本研究表明,巨噬細胞不能有效吞噬清除SS2,而是SS2導致巨噬細胞損傷。
[1]Ye c,Zhu X,Jing H,et al.Streptococcus suis sequence type 7 outbreak,Sichuan,China[J].Emerg Infect Dis,2006,⑻.
[2]李茂林,嚴景生.2型豬鏈球菌病的研究概述[J].江西畜牧獸醫(yī)雜志,2005,(5).
[3]Gottschalk M,Segura M,Xu J.Streptococcus suis infections in humans:the Chinese experience and the situation in North America[J].Anim Health Res Rev,2007,⑴:29-45.
[4]杜文金,孫融冰,黃引賢.Ⅱ型豬鏈球菌的致病因子研究進展[J].中國動物檢疫,1998,(3):47-48.
[5]Williams A E,BlackmoreW F.Pathogenesis of meningitis caused by Streptococcus suis type2[J].Infect Dis,1990,162 (2):474.
[6]Gottschalk M,Segura M,Olivier M.Encapsulated Streptococcus suis inhibits activation of signaling pathways involved in phagocytosis[J].Infect Immun,2004,72(9):5322-5330.
[7]Segura M,Stankova J,Gottschalk M.Heat-killed Streptococcus suis type 2 strains stimulate 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and interleukin-6 production by murine macrophages[J].Infect Immun,1999,(9):646.
[8]Haataja S,Tikkanen K,Hytonen J,et al.The gal alpha 1-4 gal-binding adhesin of Streptococcus suis,a gram-positive meningitis-associated bacterium[J].Adv Exp Med Biol,1996,408:25-34.
[9]曾巧英,陸承平.豬鏈球菌2型溶菌酶釋放蛋白誘導上皮細胞融合和凋亡[J].微生物學報,2003,43(3):407-412.
[本文獲甘肅省首屆獸醫(yī)系統(tǒng)征文比賽三等獎]
(編輯:趙鵬飛)
S858.28
B
1006-799X(2016)19-0025-02
梁 沂(1988-),女,甘肅蘭州人,助理獸醫(yī)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動物微生物學、動物防疫、動物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