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連發(fā) 王定杰 王生民 (四川省廣元市昭化區(qū)農業(yè)局 628000)
濕熱處理對棉籽餅粕脫毒作用試驗
曲連發(fā) 王定杰 王生民 (四川省廣元市昭化區(qū)農業(yè)局 628000)
研究濕熱法對棉籽餅粕脫毒作用的影響。結果表明,在同一濕度下,棉粕游離棉酚脫毒率隨著溫度的提高呈顯著線性上升 (<0.05),隨著濕度的提高,游離棉酚脫毒率未呈現(xiàn)顯著的互作作用 (>0.05)。結果提示,在濕度為50%,溫度為120℃的條件下,棉籽餅粕脫毒效果最好。
濕熱法;棉籽餅粕;游離棉酚;試驗
棉籽粕 (Cottonseed meal,CSM)是棉籽經脫殼、加熱、壓扁成薄片用溶劑浸出油后,所剩余的副產品。棉籽粕中含粗蛋白40%以上,還含有豐富的賴氨酸、蛋氨酸,由于飼料蛋白質資源的緊缺,使得棉籽餅粕成為畜禽飼料中非常重要的一種原料。我國是一個產棉大國,每年有800萬t以上的棉籽,年可產棉籽餅粕300萬t以上,資源量全球第一。棉籽餅粕是一種極具開發(fā)潛力的植物蛋白飼料資源,但棉籽餅粕中含有棉酚,按其存在形式可將其分為游離棉酚和結合棉酚。結合棉酚不具有活性,不溶于油脂,也難以被動物消化吸收,故沒有毒性;而游離棉酚是一種有毒化學物質,會對動物的生產、發(fā)育和繁殖等方面產生不良影響,從而限制了棉籽餅粕安全而有效地用作動物蛋白飼料,部分地區(qū)將其作肥料,造成飼料資源的嚴重浪費。
棉籽餅粕的主要脫毒方法有物理法 (熱處理、機械壓榨、有機溶劑浸提)、化學法 (硫酸亞鐵、氫氧化鈣)以及微生物發(fā)酵法。本試驗嘗試從簡單入手,深入研究熱處理的脫毒方法,旨在解決農戶個人棉籽餅粕脫毒的問題。
棉籽餅粕采自中紡糧油廣元公司。
將棉籽餅粕在不同溫度和濕度條件下進行處理30min,溫度分別為75、85、100、110和120℃,濕度分別為40%、50%和60%。
未處理棉粕干物質含量為89.12%,粗蛋白質含量39.27%。
處理時間30min,研究不同濕度和溫度對棉粕脫毒效果的互作效應。從附表可見,在同一濕度下,棉粕脫毒率隨著溫度的提高呈顯著線性上升 (<0.05),隨著濕度的提高,棉粕脫毒率未呈現(xiàn)顯著的互作作用 (>0.05)。濕熱處理對于脫毒率具有極顯著的互作作用 (<0.01)。濕熱處理對棉粕干物質和粗蛋白質均未產生顯著影響 (>0.05),濕熱處理對棉粕營養(yǎng)指標未產生顯著影響 (>0.05)。
附表 濕熱法對棉粕脫毒的影響
濕熱處理法是傳統(tǒng)的處理工藝,一般采用蒸煮或蒸汽等加熱加壓方法脫毒。其原理是根據(jù)棉籽餅粕在水中可破壞棉籽色素腺體,使游離棉酚釋放出來,在高溫下蛋白質和氨基酸結合形成結合棉酚脫毒。本試驗表明,棉粕脫毒率隨著溫度的提高而提高,濕度對其脫毒率影響不顯著 (>0.05),這可能是由于測定差異導致的。試驗表明,濕度為50%,溫度為120℃為棉粕的最適脫毒條件。
曲連發(fā) (1988-),男,回族,河南省平頂山市人,碩士,主要從事營養(yǎng)與飼料方面的研究。